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第二章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般具有明显的病征, 有些还能分离出病原物并进行培养; (3)都有传染性,具有明显的由点到面,即由一个发病中心逐渐向四周扩大的发展过程; (4)有的病害在田间扩展还与某些昆虫有联系。

教案(课时备课)

课程名称:植物保护技术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教学进程:第8次课 第2章第三节 学 时:2 使用教材:《植物保护技术(第二版)》 肖启明 欧阳河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教学内容(按节):

第2章 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

第三节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

一、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一)病原物的致病性

1.病原物的寄生性 病原物的寄生性是指病原物从活的细胞和组织中获得养分而生存的能力。

2.类型 根据寄生能力的强弱,寄生物可分为两大类:

(1)专性寄生物 这类寄生物的寄生能力最强,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中获得养分才能生存。当寄主细胞和组织死亡之后,寄生物也停止生长和发育。

(2)非专性寄生物 这类寄生物既能寄生,又能腐生,因此都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这类寄生物包括大多数病原真菌和病原细菌。

3.相关概念

寄生专化性:指寄生物对寄主种和品种的寄生选择性。

生理小种:是病原物的种内,形态相同,对寄主植物的品种致病力不同的专化类群。 细菌中的专化类群一般称为菌系,病毒中的专化类群称为毒株或株系。 4.病原物的致病性

(1)概念 病原物的致病性是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和毒害的能力。病原物的寄生性并不等于致病性,通常寄生性强的病原物对寄主组织的直接破坏性反而小;寄生性弱的病原物对寄主组织的直接破坏性反而大。

(2)致病机制 病原物对寄主的致病作用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 掠夺寄主的营养和水分,使寄主植物生长不良;

▲ 分泌果胶酶、纤维素酶等各种酶,直接和间接破坏寄主细胞和组织; ▲ 产生多种毒素,毒害和杀死寄主细胞;

▲ 分泌生长激素类物质,干扰寄主的正常生理功能,使寄主植物畸形发育。 (二)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1.概念 植物的抗病性是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的一种遗传特性。

2.植物抗病性的表现 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入的反应,依据其抗性的强弱,分别有下列四种表现:

(1)免疫 寄主植物完全不发病。

(2)抗病 寄主表现轻微发病,病原物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不能扩展,对寄主危害不大。

(3)耐病 寄主植物能够发病,症状也明显,但由于寄主自身的补偿作用,对寄主的产量和质量影响不大。

(4)感病 寄主发病严重,表现典型症状,对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

3.植物抗病性的类型 按照寄生植物与病原物之间有没有特异性的相互关系,把植物的抗性分为两类:

(1)垂直抗性 寄主的品种对病原物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小种是高抗的或免疫的,而对其他小种是感病的。具有这种抗性的品种与病原物的小种之间有特异性的相互关系,所以又称为小种专化抗病性。在遗传上,垂直抗性是由主效基因控制的,抗性效能高,表现明显,是当前育种工作中广泛利用的一种抗性。缺点是易因病原物小种的改变而丧失抗性。

(2)水平抗性 是指寄主品种对病原物的极大多数小种都具有同等水平的抗性,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之间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相互作用。所以,又称非小种专化抗病性。在遗传上它是由微效基因控制的,一般表现为中度抗病,但抗性比较稳定,不会因病原物小种的变化而丧失抗病性。在田间表现为病害发展缓慢,不会流行成灾。

4.植物的抗病机制

(1)避病 避病不是植物本身的抗病性,而是寄主植物由于某一因素避开了病原物的侵染而减轻发病或不发病。

(2)抗侵入 由于植物的形态特性,表皮组织结构及体表分泌物等,阻止病原物的侵入或减少病原物的侵入机会,称为抗侵入。

(3)抗扩展 由于植物内在的因素,病原物侵入后,不能在寄主体内生存或被限制不能扩展的特性,称为抗扩展。 二、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就是指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到寄主植物表现发病的全过程,简称“病程”。病害的侵染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一般分为接触期、侵染期、潜育期和发病期等四个时期。

(一)接触期

是指病原物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到达寄主,并与寄主建立接触关系的时期。

接触期病原物处于寄主体外的复杂环境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病原物处于比较脆弱的阶段。所以,这一阶段是防止病原物侵染的有利时期。

(二)侵入期

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开始,到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为止的时期称为侵入期。 1.病原物侵入途径有: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伤口侵入。

▲ 真菌侵入寄主的途径有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伤口侵入。大多数真菌是直接侵入。

▲ 病原细菌只能从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

▲ 病毒、植原体、类病毒只能从微伤口或经昆虫口器传入寄主体内。 2.环境条件对侵入的影响 以温度和湿度尤为重要。 ▲ 湿度对病原物侵入的影响最大。

▲ 温度主要影响病菌孢子萌发和侵入的速度。 (三)潜育期

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开始,到寄主表现明显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育期。 1.病原物从寄主获得营养的方式 有活体营养寄生型和死体营养寄生型。

2.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 有的局限在侵染点附近,形成局部的或点发性的侵染,称为局部侵染;有的则从侵染点向多个部位蔓延,甚至扩展到全株,称为系统侵染。

3.影响潜育期的环境因素 植物病害潜育期的长短是不一样的,但同一病害影响潜育

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4.潜伏侵染 在潜育期,有的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后,由于寄主抗病性或环境条件不适应等,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潜伏而不表现症状,这种现象称为潜伏侵染。

(四)发病期

从寄主出现明显症状开始,到病害进一步发展而加重的时期,称为发病期。在发病期,同样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适温高湿有利繁殖体产生,有利于病害流行。 三、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侵染循环是指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主要物的越冬和越夏,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以及病原物的传播三个环节。

1.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

一般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就是下一个生长季节的病害发生的初次侵染来源。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场所有:(1)田间病株;(2)种子、种苗或其他繁殖材料;(3)土壤;(4)病株残体;(5)肥料;(6)传病介体。

2.病原物的传播

病原物的传播可分为主动传播和被动传播两类。 主动传播是病原物自身活动的力量引起的传播。 被动传播是绝大多数病原物的传播方式,具体又可分为: (1)气流传播 病原真菌传播的主要方式。

(2)雨水传播 植物病原细菌和部分真菌的传播方式。

(3)昆虫及其他生物传播 是病毒、类病毒和植原体等病原物的主要传播方式。 (4)人为传播。

3.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越冬越夏后的病原物,在寄主生长期进行的第一次侵染称为初侵染。在初侵染感病后新产生的病原物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引起的侵染称为再侵染。 四、植物病害的流行

1.病害流行 植物病害在一个地区短期内大面积严重发生,并对作物造成重大损失的叫病害流行。

2.植物病害流行的基本因素 大量的感病寄主植物、强致病性的病原物、适宜的环境条件。

3.植物病害流行的类型

(1)单循环病害 是指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一类病害。该类病害流行的程度主要取决于越冬越夏的初侵染菌量。这类病害发生的特点是初次发病后,田间发病率就基本稳定,病害潜育期长,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小,病原物的数量是逐年积累的,若干年后才能达到流行程度。因此,也称为“积年流行病害”。

(2)多循环病害 是指在一个生长季节中,不仅有初侵染而且有多次再侵染的一类病害。这类病害的流行程度不仅取决于越冬越夏的初侵染菌量,还取决于病原物的繁殖速度和再侵染的次数。其发生特点是寄主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受环境条件影响很大,田间病害数量增长很快,可以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病害流行。因而又称为“单年流行病害”。

包括病原

◆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侵染循环的概念、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流行的规律及有关概念。 2.掌握植物抗性的概念,抗性的类别。

3.了解病害发生、发展的各个时期的特点和病害控制的关系。

◆ 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以及与病害控制的关系。潜育期和发病期的概念,此时期病原和寄主的特点。

◆ 教学难点:

环境条件对潜育期和发病期以及病原真菌产生子实体的影响;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植物病害的流行。

◆ 教法建议:

可以借助书中“植物病害侵染循环示意图”讲授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运用举例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重点掌握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以及与病害控制的关系。

◆ 复习思考题:

1.病原物对寄生植物的致病作用主要有哪些方面?

2.什么是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一般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是如何划分的? 3.什么是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主要包括哪三个环节? 4.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5.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有哪些? 6.病原物的被动传播方式有哪些?

7.什么是植物病害的流行?植物病害流行的三个基本因素是什么? 8.植物病害流行分哪两种类型?其发生各有何特点?

◆ 教学进程:

教 学 进 程 表

内 容 用时(分钟)

◆ 复习思考题答案:

1.答:主要有四个方面:(1)掠夺寄主的营养和水分,使寄主植物生长不良; (2)分泌果胶酶、纤维素酶等各种酶,直接和间接破坏寄主细胞和组织;(3)产生多种毒素、毒害和杀死寄主细胞;(4)分泌生长激素类物质,干扰寄主的正常生理功能,使寄主植物畸形发育。

2.答: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是指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到寄主植物表现发病的全过程,一般分为接触期、侵染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等四个时期。

接触期:是指病原物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到达寄主,并与寄主建立接触关系的时期。 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开始,到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为止的时期。

潜育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开始,到寄主表现明显症状为止的时期。 发病期:从寄主表现明显症状开始,到病害进一步发展加重的时期。

回顾、提问 5 讲 授 80 小结、布置思考题 5 3.答:侵染循环是指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以及病原物的传播。

4.答:病原物的侵入途径主要有:(1)直接侵入;(2)自然孔口侵入;(3)伤口侵入。 5.答: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主要有:(1)田间病株;(2)种子、种苗或其他繁殖材料;(3)土壤;(4)病株残体;(5)肥料;(6)传病介体。

6.答:病原物的被动传播方式有:(1)气流传播;(2)雨水传播;(3)昆虫及其他生物传播;(4)人为传播。

7.答:植物病害在一个地区短期内大面积严重发生,并对作物造成重大损失的叫病害流行。

植物病害流行的三个基本因素是:(1)大量的感病寄主植物;(2)强致病性的病原物;(3)适宜的环境条件。

8.答:植物病害流行分为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两种类型。

单循环病害的发生特点是初次发病后,田间发病率就基本稳定,病害潜育期长,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小。病原物的数量是逐年积累,若干年后才能达到流行程度,因此,也称为“积年流行病害”。

多循环病害的发生特点是寄主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受环境条件影响很大,田间病害数量增长很快,可以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病害流行,因而又称“单年流行病害”。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第二章 - 图文

一般具有明显的病征,有些还能分离出病原物并进行培养;(3)都有传染性,具有明显的由点到面,即由一个发病中心逐渐向四周扩大的发展过程;(4)有的病害在田间扩展还与某些昆虫有联系。教案(课时备课)课程名称:植物保护技术课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jvv27my9710e609m87w9sc9l3ppnv019y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