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陈力丹舆论学读书笔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每个人都会感受到一种难以把握的外部精神力量对自己言行的制约,《舆论学:舆论学导向研究》揭示的便是这种力量——舆论的内在要素,形成,形态,以及与大众传播媒介的互动。本书引介了1995年国际上32位权威研究者的舆论学成果,涉猎中外274部论著,努力建立起理论上较新、适合中国舆论特征的舆论学体

系。

当今舆论导向已成为大众媒介编辑部,各级党委宣传部的首要话题。本书的另一半内容,即以较强的舆论学学术架构面对这个话题,采用普及性的叙述方式,提供了系统的关于舆论导向的理性认识,并以各种引导方式进行了多学科的分析,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共计46条对策建议。对于广大宣传干部和新闻工作者,这本书会带来许多关于老话题的新认识。

作者简介······

陈力丹,1951年生,江苏南通市通州区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责任教授、传播学方向博士生导师;该校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

197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87年起为硕士生导师,1998年起为博士生导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79年以来发表各类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成果800多万字,其中独著、第一署名著作和独编著38部,论文200多篇、一般文章1900多篇。本书为他的代表作之一,1999年初版。本社出版的他的《世界新闻传播史》(2002年初版/2007年再版),也是其代表之一。

他的其他代表作还有:《精神交往论》(1993年初版/2008年再版,2012年韩文版)、《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2003年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

(展开全部)

目录······

第一章认识舆论

第一节初识舆论和舆论学:现实——历史——现实

传统社会的舆论

现代社会的舆论与舆论研究的历史轨迹

舆论学对我国舆论导向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解析舆论:舆论的八要素

舆论的主体——公众

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

舆论自身? 拍睢⑻ 取⒁饧 颓樾鞅硐值淖芎

······(收起)

舆论导向是一门科学——读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最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社科院新闻所陈力丹研究员的专著《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该书是全国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的成果,也是我国第一本对舆论导向问题进行系统论述的学术专著,受到新闻界的重视。笔者通读全书,感到此书有这样的学术和实用价值:

首先,这本专著从舆论学的角度,通过对舆论要素的解析、舆论的形成和大众传播媒介与舆论的互动等方面的论述,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大众媒介对舆论每个阶段的影响 或叫引导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观点,在国际学术界赢得共识。作者指出,把正确引导舆论作为大众传媒的一项基本功能,完全是建立在对于大众传媒作用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我们自觉运用舆论科学的规律,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影响,避免和克服某些消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其次,该书博采众长,围绕着舆论导向这个中心议题,全面介绍了传播学、舆论学、社会心理学等诸多学科中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诸如西方学者提出的媒介“拷贝世界”论、“议程设置”论、“沉默的螺旋”论等各种假说、模型、图式等等,在国外风行一时,作者努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予以实事求是的介绍和述评,使人看到,西方学者为探求媒介发挥有利于本阶级利益的导向作用可谓殚精竭虑,煞费苦心,对有关的规律性现象确实有所发现,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三,该书的主要关注点仍在国内,仍在现实。作者在宏观研究的基础上,就当前舆论导向问题提出不同层面的对策性建议达46条。例如对媒介导向发生偏差的主要原因,作者归纳有“认识偏差”、“追求轰动效应”、“利益诱惑”等等,对克服利益诱惑造成的偏差,作者指出:“当大众媒介以社会公共机构的身份引导舆论时,绝不能以其在市场的利益为导向,而必须以社会利益为导向”。这些对策性建议对于新闻媒介及其领导部门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第四,全书篇幅不大,但是引用资料十分丰富而新鲜。据统计,全书仅直接引证的中外论著就达274部 篇,收集各类报刊剪报资料2000种以上,可以说是高度浓缩地凝聚了关于舆论导向的世界研究成果。对于有志于此的研究者和学习者,一书在手,全貌在胸,是一本非常合适的入门参考书。对于媒介工作者和一般读者,也可以起到拓展眼界和思路的作用。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笔记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6月版

国内舆论学方面相对信息量较大的著作。“涉猎中外274部(篇)论著,努力建立起理论上较新,适合中国舆论特征的舆论学体系”,“以较强的舆论学学术架构面对(舆论导向)这个话题”,采用普及性的叙述方式,提供了系统的关于舆论导向的理性认识,并以各种引导方式进行了多学科的分析,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共计45条对策建议”。(封底)

□卢梭的“众意”与“公意”:

卢梭同时义将舆论分为“公意”与“众意”。众意着眼于私人的利益,是个别意志的总和。公意是指人们最初自由结为共同体时的协议、约定、公共意愿。它是“普遍的意志”和“有机结合的意志”。他认为,公意永远是公正的,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人民的考虑并非永远正确,人民也会被腐蚀,也会受骗。(卢梭,1987,《社会契约论》,1762,商务印书馆,

P39) P4

这其中,卢梭的理论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漏洞:首先,他无法实际说明(实际上回避)公意从何而来。公意从众意中的产生过程十分神秘,但却要求公意高于众意,甚至对立于众意,然而最终又能为众意接受……P4 他关于舆论的认识存在着悖论,他的出发点是尊重公众的意见,同时又想克服舆论中某些代表私利的成份。然而,截然区分“公意”和“众意”的设想,

只能是一种理论上说得通的乌托邦,—旦贯彻他的理论,则可能导致以“公意”的名义对舆论的钳制,……P4

不过,正是这种悖论使得卢梭一个人无意中同时表达了舆论学发展中的两种基本观点(或主要倾向),即对舆论作用的肯定和对舆论作用的怀疑否定。P5 从马基雅

弗利(Machiavelli, N)、洛克(Locker,J)、休谟(Hume,D)、尼科〔Necker, J〕、边沁(Bentham, J)、杰弗逊(Jefferson, T)到马克思,主要从政治民主、尊重人权的角度,给予舆论以较多的肯定;而从霍布斯(Hobes, T)、黑格尔(Hegel,G)、汉米尔顿(Hamilton,A)、麦迪逊(Madison,J)到李普曼,主要从社会管理、理智决策的角度,对舆论的自发性、混杂和非理性给予了较多的注意(孟小平,1989, 97—104,《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中国新闻出版社) P5

□给舆论做定义的特点:

由于观察舆论的角度不同,关于舆论的定义有时差距较大:政治学和历史学的定义着重点在于舆论对于决策的影响方面,心理学注重公众意见表达的心理过程,社会学注重舆论的社会化产生过程、社会心理学则从知觉、感触舆论来界定舆论。P10

□陈对孟小平舆论概念的增加(并依此分析舆论的八要素):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P11

(舆论的主体——公众;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不是叠加,而是过程);舆论的数量;舆论的强烈程度;舆论的持续性(存在时间);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舆论的质量——理智与非理智成份P11-23 舆论的必要要素和非必要要素:前七个是必要要素,质量不是P23 此外,非必要要素有很多,如空间、民族或种族特征、表现方式、文化含量、信息含量等等。P25)

□对于舆论导向来说,注意潜舆论甚为重要。如果在舆论处于潜舆论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引导,容易得到较好的效果;而引导显舆论的困难程度,则远大于潜舆论。P16

陈力丹舆论学读书笔记

每个人都会感受到一种难以把握的外部精神力量对自己言行的制约,《舆论学:舆论学导向研究》揭示的便是这种力量——舆论的内在要素,形成,形态,以及与大众传播媒介的互动。本书引介了1995年国际上32位权威研究者的舆论学成果,涉猎中外274部论著,努力建立起理论上较新、适合中国舆论特征的舆论学体系。当今舆论导向已成为大众媒介编辑部,各级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ju9d7gaxy9kfa2517te4mn0g1mmhw00jnh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