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
海南省农垦实验中学 地理组 毕会洁 13976163266
【摘要】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其次,“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本文就课堂延伸、教学环节的设计、学生学法指导和课堂组织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如何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有效性 中学教师 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实施几年了,在新课程理念的冲击下,教与学的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中间有一个核心的问题一直受到关注,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作为一名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用新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来充实自己。对每一堂课都进行精雕细琢,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课堂延伸是一个“综合效应”
达到有效教学必须使教学过程实现其完整性。完整的课堂不仅包括课堂本身,还包括课前和课后的工作。首先,在课前要对学生提出问题和要求,学生预习要规范,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预习什么。预习过程中适当交待预习目标,查阅哪些材料,学生清楚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要检验学生预习的效果,并交流预习结果,从中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改进以后的预习方法。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应做到关注课堂但不拘泥于课堂,注重在形式、内容、方法上改变课堂。教学准备中要明确哪些知识点是重难点,哪些是学生做的,哪些是老师做的,通过什么方法去做。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起到辅助的效果,使学生动起来,有事做,并且保证学生真正的做了、动了,教学活动才能得到有效延伸。第三就是课后的反馈。除检查学生对课堂上重难点的掌握外,关键是使开放的课堂向生活延伸,把课堂上的问题和生活中的问题相融,长期形成习惯,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会不断提高。通过这三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拘泥于短短的40分钟,课堂内外,学习生活就得以综合融合。
二、教学环节的设计形成“完整效应”
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注意教学环节设计形成“完整效应”,因此教师在教学环节设计上要花费更多的精力,首先导入新课时的情境设置,将我们要学的知识放到一个实际背景中去,让学生先去感知和体会,实际背景最好是我们所熟悉的,同学们很容易理解的和感兴趣的事物,这样就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想学、要学;其次,教学环节设计要对教学内容整合,一般情况下,教师都只是拘泥于课本内容,按照课本的顺序依次解决,学生很容易读懂内容,但这一过程中却忽略了学生思维活动,因此,要适当的对教材进行整合,使教学设计有创新,并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再次,教学设计中学生能自主学会的要自学,自主探究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到自身的价值,而容易错的、混淆的知识教师需要讲解,并结合实际或者练习进行分析、辨析。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认识到问题,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问题出发进行讲解,将课变成问题,并且使问题具体化、问题化、习题化,实现宏观思考、理智科学的教学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最后,课堂知识的总结和归纳,要系统、概括,使学生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明确教学中的重、难点,做到真的懂了,而且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解释相关的现象,使所学知识得到有效应用。
三、 学法指导上实现“强化效应”
传统教学中,“重教法、轻学法”、“重结论、轻过程”。学生只知学得了什么,而不知这些东西是如何学得的。教师则往往注重把现成的结论教授给学生,对学生如何掌握结论的心理过程也不很重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上课时,不仅要\传道授业\,\供人以鱼\,更要\教给学法\授之以渔\,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 因此,有效教学应注意课堂教学中对学法的指导。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几个环节有机渗透学法指导:1、备课要明学情,备学法, 即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2、预习设计要指点方法,即要教会学生全册预习法、 单元预习法,又要根据课文特点指导相应的具体的预习方法。3 、教法的选择应有利于指导学法,为学生良好学法的形成提供借鉴和规范。4 、教师讲解过程要示范学法和点拨学法。5 、整个教学过程要重视指导自悟和总结学法。6、练习设计要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迁移学法, 使之“受用终身”。 总之,要“还课堂、还时间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有效教学赖于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来自于教师长期的管理和引导。因此,教师要长期、坚定不移地引导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预习、思考、笔记和作业习惯,最终达到强化的作用。
四、课堂组织是一个“集聚效应”
课堂组织管理实质上是协调师生教学关系,促使课堂情境中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转变,从而保证教学有机统一的行为方式和过程。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管理效能,调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技能技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用各种管理方法唤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使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加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教学的组织管理者,缺乏组织管理能力的教师,不能说是优秀的教师。一名优秀的教师,在课堂组织教学上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形象魅力。包括衣着大方得体,语言生动幽默,情感真执投入。我们可以把教师比作节目主持,一个收视率高的节目主持人必须具备这三项,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才能与观众互动,打动观众。二是设计好课堂导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能使学生对这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像一快磁铁一样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唤起他们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三是教学方法多变。课堂不能一成不变,再好的美食也会吃腻。在有效地使学生投入课堂,就要经常改变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法,探究法、讨论法等各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是意味深长的课堂结尾。明代文学家谢榛说得好:“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如余。”的确,好的结课如曲终时留下袅袅不尽的余音。一个好的课堂结尾,是课堂的回味,是课外的延伸,同时又增加了学生对这门学科和教师的喜爱。
【参考文献】
《教学的有效性》 余文森 《有效教学聚焦课堂》
《中学语文学法指导的原则、方式、途径和注意问题》 《教学与管理》1998年第1期
《课堂组织艺术》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4 刘庆华等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