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青春电影的文化母题与创作趋向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放荡不羁,与经典电影时期的传统英雄形象格格不入。如果说主旋律框架内的传统电影发现了政治上的经典英雄主义,那么,青春电影则在趋于社会边缘的青春人物私生活中发现了更富个人意味的英雄原型。这些人物可以是小偷、劫匪、黑社会,也可以是生活在无政府状态中的“浪荡游民”,他们偷盗、抢劫、嫖妓、斗殴、逃亡,行走在法律与道德的灰色边缘,在血性中发泄郁结在胸中的愤懑。这些角色显然带有年轻一代电影导演的精神印记,他们已经在青春电影中被迅速精神化了。这些具有青春流氓气质的角色形象,俨然已成为一代创作者英雄主义的代言人,他们身上孤独、固执、自我的秉性在青春电影中找到了栖息地,“小氓流”最终也被包括到英雄形象中。

电影创作者在持续的英雄形象创造中,赋予他们极强的代群特征。这些个体英雄就像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绘画作品中流行的大量流氓面孔,充分申诉了青春成长过程中流氓无赖主义的正当理由。新电影创作者“在街道上找到了社会渣滓,并从他们身上发现了具有英雄色彩的题材”。这样“,英雄在他最后的现形里就成了一位花花公子”。青春电影中的“英雄并不是英雄——他只是英雄的扮演者。英雄式的现代主义最终表明是里面有英雄角色的悲剧表演”。这与本雅明所分析的波德莱尔笔下富于现代性的英雄人物毫无二致。在多数青春电影异常相似的个人成长自述声音里,作为青春

故事主角的流氓英雄开始了流浪历程。那不是一次狂欢游记,而是关于成长的伤痛回忆。无论是较早的“第六代”的《站台》、《长大成人》、《惊蛰》、《牵牛花》、《青红》等,还是更年轻一代的《红颜》、《爱情的牙齿》、《赖小子》、《水墨青春》等,人物的飘荡流浪均与青春哀伤有关。他们在漂流的过程中沉落入社会的真实险境,见证了社会的污秽、生活中的私密和奇观,也体验了青春的危险和残酷。被称作“首部中国公路逃亡电影”的《赖小子》,即集中呈现了青春主人公的血性、暴力和无聊状态。《惊蛰》则在二妹流转于城乡的困顿中,细腻展现了农村青年女性成长中的心理变迁,表达了纯真与世俗、商品金钱与个人理想的巨大反差。在这样的漂移流荡过程中,青春电影展开了自己的“流氓叙事”,以个人履历折射时间变迁,在暴力械斗、爱恨情仇中既有对青春的怀念,又有对外部世界与自我世界矛盾的无奈颉颃。 在青春电影展开的“流氓叙事”中,性与暴力的凸显和片中角色的残酷体验息息相关。片中的青春主人公在告别青春的过程中,必将付出身体的代价,这是青春岁月留给身体的明证。只有痛彻心肺,成长才会刻骨铭心。《青红》中的青红被强夺了贞洁,《爱情的牙齿》中的叶红在脊背的阵痛中体验爱情温度,《长大成人》中的周青则在告别地下的过程中流淌着鲜红的鼻血。这些青春角色在流浪历史中所遭受的身体伤害或自戕,从另一重意义上凸显出自我的固执和正义。

3.成长性

在青春英雄和流浪叙事所生成的故事语境中,成长性自然成为青春成长电影最为重要的叙事主题。在与时代同步的故事流程中,青春电影像怀旧的历史相册,细腻展现了青春主人公从出走、流浪到回归的成长经验,从反叛、放逐到成熟的精神历史。90年代以来的青春片中,出现了一大批以青春人物为片名的电影作品:《小武》、《青红》、《二弟》、《惊蛰》(又名《二妹的故事》)、《赖小子》、《背鸭子的男孩》等等,这暗示了新一代电影创作者为青春立传的决心。这些电影也正是以讲述青春史为核心叙事任务,含蓄说明青春是如何在成人世界中一步步走向消亡、蜕变成熟的,这样的成长性问题——成长的动机、历史、趋向——是每一部青春电影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很多青春电影中,青春成长史是与青春的告别历程同构的。青春盲流虽然在挥别青春的过程中历经痛苦、数陷困境,但最终几乎无一例外地走向成熟、踏进成人的世界,这是青春的宿命,也是年轻一代电影创作者重浮地表的过程中极力表白的愿望。《长大成人》算是一个告别青春的个人寓言。这是一部极具象征意义的标志性青春作品,成长性主题的表达与寻找精神父亲的历程密不可分。在影片中,现实生活中的父亲已不可信,虽然结尾父母关系有所改变,但他们已入暮年、老态龙钟。精神之父从毛主席的逝世到朱赫来的受伤,

一直处于空缺状态,结尾暗示这一寻父历程仍在延续。这显示了成长的艰难复杂,也表达了新一代导演走向成熟的不懈努力和执著信念。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与影片本身双重文本建构的互文性中,影片寻找崇高父亲的强力举动,似乎是新生代导演回归体制走向主流、告别流氓/走向成熟的象征,精神之父朱赫来由第五代电影的旗帜性人物田壮壮饰演,更具象征意义。

另一个“第六代”导演胡雪杨的青春电影《湮没的青春》,在揭示成长的代价上同样具有象征色彩。这是一个极具隐喻力度的青春成长故事,在哀伤的自述中陈述了一个从小男孩到男人、从小女孩到女人的无可挽回的青春结局,呈现了权力、资本交汇的复杂都市环境对一个纯情少年的精神改造主人公在被资本、权力“包养”的日子里,青春激情不断逝去、自尊与爱无处安放,最终得出了“适应就好,不好就是不适应”、“当强奸不可避免的时候,要学会享受”的成长感言。青春角色的表白似乎是对渐趋“成熟”的电影商业化创作环境的生存喟叹。

在一个个这样的青春故事中,成长的结果不可避免。虽然《看车人的七月》中,年轻一代的成熟需要父亲付出代价(入狱),《爱情的牙齿》、《青红》、《水墨青春》中的青春角色也需要自己亲尝苦果,但他们最终会像《惊蛰》、《二弟》、《我们俩》等影片中的角色一样,开始思考掂量“冲动的后果”,尝试

着理解成人的孤独与无奈,重回传统的家庭与婚姻,从边缘流浪中急速转身,回到惯常的成人状态。感动的母题在新生代电影中开始频繁现身,这同时意味着青春电影在故事上也回归传统。

三、青春电影的问题与趋势

今天的青春电影理应拥有更为广阔的观众市场。更加年轻一代的电影观众作为电影消费的主力群体,有着更强烈的青春表述欲望,宽泛纵深的社会环境也将为这样的表达提供更丰富的故事资源和更多样的风格选择。但今天愈来愈多元的创作个体所参与创作的青春电影,却与这样的创作预期相距甚远。今天的新生代电影基本上仍属于青春流浪记,有着清晰的个人自传色彩。在不断重复的“出走—归来—出走”的故事流中,常常充斥着孤独的自语和盲目的反叛,主角形象常常显得异常自我、叛逆,导演甚至刻意将此作为形象塑造的最高目标。剧作在情感上肆意与观众作对,角色不讨人喜欢,也难以得到情感认同。故事讲述中喜欢玩弄技巧,不断地闪回、闪进,现实与魔幻、动画世界混合在一起,故事讲述的能力整体上比较柔弱。有时故做深沉,有时又在卖弄喜剧笑料、展示幽默天赋,这一切难以掩饰新一代青春电影叙事的生疏和笨拙

青春电影正面临着故事资源荒漠化的危险。新一代的讲述者似乎仍在重复90年代流行的青春文化母题,故事模式、角

中国青春电影的文化母题与创作趋向

放荡不羁,与经典电影时期的传统英雄形象格格不入。如果说主旋律框架内的传统电影发现了政治上的经典英雄主义,那么,青春电影则在趋于社会边缘的青春人物私生活中发现了更富个人意味的英雄原型。这些人物可以是小偷、劫匪、黑社会,也可以是生活在无政府状态中的“浪荡游民”,他们偷盗、抢劫、嫖妓、斗殴、逃亡,行走在法律与道德的灰色边缘,在血性中发泄郁结在胸中的愤懑。这些角色显然带有年轻一代电影导演的精神印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j2un405yl4i6jo0x1m776vac3ljxx012gt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