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政府经济学作业 1
题目: 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行为? 形式: 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要求: 每一位学员都要联系实际准备提钢,作业包括以下内容:
1.联系实际例子; 2.个人准备的提纲; 3.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答: 1.什么是政府经济?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 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
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
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
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 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 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例:
2.个人提纲: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合理
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进入分配不公平区间。 又因为收 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所以还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加以具体解决。 现阶段的基础性 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社会整体的分配体系构筑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 同富裕。为此就需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和调整现行收入分配政策, 将收入分配差距调节到社会可容忍的区间。
各国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标准是根据国际惯例所计算的基尼系数。 它的经济含义是: 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 分配的百分比。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测算,我国在 1978 年以前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
0.16 ,属于绝对公平; 20 世纪
80年代末基尼系数达到 0.28 ;1995年达到 0.39 ;1996年是 0.42 ;1997年是 0.43 ;1998年是 0.46 。自1999年到 2000 年底,基尼系数平均为 0.45 ,已超过国际公认的 0.4 的警戒线。 2001 年至 2003 年基尼系数稍有回落,到 2004 年又超 过 0.4 。这标志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
我国自 20 世纪 50 年代末以来城乡居民之间的投入就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在增加, 但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由 1981 年的 2.92 扩大到 1995 年的 3.02 ,目前这种差距还在继 续扩大,例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城市居民的
40%。这种城乡差距大大高于国际标准。国际上的城市与农村的
收入比率一般低于 1.5 ,极少超过 2。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最贫困的 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 4.27 %,而最富有的 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 50.24 %。可见,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业已出现一定程度的相对贫困现象。
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历史上城乡收入的差距就很大。近年来还由于以下原因加剧了此情况的 发生: 1. 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刚刚脱困,效益不高,下岗和失业的职工还比较多。 2. 由于市场化发展不平衡,某些行业仍存在垄断强势,因而一些人收入过高。
3. 国家税收杠杆调控不力,对高收入者征收个人调节税力度不够;而国家转移支付能力不足,致使在提高城镇居民 住房等各项补贴的同时,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方面出现明显滞后。
4. 行政干预不当使劳动力和资本长期分别扭曲地集中于农村和城市。 由于劳动力和资本缺乏统一的市场配置, 在城 乡经济二元结构存在的情况下,城乡经济效率差距很大,必然引起收入上的巨大反差。
在全国年均 GDP增长7.2 %以上的同时,还应看到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增长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效率不高, 职工收入增速减缓,又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使近年来社会总需求相对不足。
3. 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讨论成员:张芳、刘群弟、邹丽芬、姚如龙、黄春燕、席梅、邓席山、宁嘉威、彭 鹊飞、余延、梁
健梅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到底应该是效率优先呢,还是应该首先考虑公平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公平的概念侧重于 社会人文价值判断,而效率的概念则更为强调物质成果的有效获得。追求效率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没有效 率只能产生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式的公平。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形成合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原则、制度和实现机制。
社会主义社会整体分配体系构筑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体 现以下几点: 1. 以生产力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必须要求效率优先。因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加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 硬道理”。把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就是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这样才能为有效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的收入 水平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 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合理化
2. 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需要有多层次的社会过程, 要将其放在相应的领域中作为侧重点分别加以解决。 例如, 在生产领域,因为它与生产力发展直接相关,就需要侧重效率优先。而在国民收入和再分配领域,则要侧重考虑解决兼 顾公平的问题。 还应看到, 从普遍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 不能超越必要的历史阶段。
3.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体现了构筑社会整体分配体系,全面合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大思路。 为了有效地促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实现,还需要建立四个层次的收入分配机制:其一,在企业层次上把按 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就要求积极推进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确立以资产 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分配制度,并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其二,在市场层次上培育收入分配机制,关键是开放生产要素市场,为要素的流动、重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 必要的体制保证。
其三,在政府层次上建立和完善国民收入再调节体系。要从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出发,维 护社会必要的公平。最主要的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同时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其四,在社会层次上建设社会支持和社会救助体系。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扬扶危济困、敬老爱幼的民族优 良传统。发展社会支持、社会救助的中介服务组织和机构,使之在解决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 2
题目与形式 :以“政府支出”为主题,理论联系实际撰写一篇不少于 1000 字的小论文。
我国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008 年底以次贷危机为爆点的全球性经济衰退 ,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冲击 ,为此中国政府重启了双积极的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并出台了规模空前的政府投资和经济刺激计划。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其效果是不容怀疑的
,中国经
济迅速复苏 ,并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但是 ,基于财政支出的内容依旧更多的属于外延式扩张 ,如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环 节且主要流向国有经济主导部门 ,而较少的涉及福利保障、消费刺激和技术进步及结构调整上 ,故而也有不同的声音聚焦 在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与持续性上 ,更多的关注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否有效的传导到私人投资和消费环节 ,从而在完成总量刺 激的同时 ,实现增长方式的扭转和增长质量的改善。 财政政策的增长效应是如何实现与传导的 ,政府该如何借助于支出的 规模和结构优化提高财政调节的效率并形成可持续的增长路径
,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早已从
“政府是否该干预经
济 ”衍生到 “政府如何干预经济 ”财,政支出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分析也从理论争论和探讨发展到实证的检验和判别。并集中 于不同体制、 政策和发展条件下 ,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度量。 将之与现阶段的中国实际相结合 ,则更加凸显出其价值与意义。 大量逆周期财政政策的实施确实有效的刺激了经济增长
,但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在保证增长的同时
,能否有效的传导到
?本文正是由此
私人消费和投资环节 ?经济刺激计划能够在一个长时期内发挥作用并对中国经济的繁荣提供长久动力吗 出发 ,从增长、投资和消费三个途径对我国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进行再检验 映在效应的传递上 ,从而对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持续性给出经验的判定。 济系统的各方面产生的冲击
,并考察地方政府行为的典型特征如何反
具体的 ,本文在第一、 二章中对政府支出增长效
,在此基础上 ,在第三章中对 ,这也为本文将研究对象
应的相关研究和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 ,并借助于 AD-AS 以及 IS-LM 分析框架 ,刻画了政府支出的变化对增长、投资、消 费和就业等经
,进而形成了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此后
,结果证实了地方政府财政调节的主体地位
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总量效应进行了实证测度
集中在省际政府提供了依据 ,但是 ,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呈现出显著的时变特征 ,更重要的是 ,政府支出不同构成对经 济的作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政府生产性支出与政府投资的增加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更为突出 ,在当前以区域经济增长为核 心的政府考核和绩效评价体系下 ,政府的投资饥渴和投资冲动、政府支出结构偏重于生产性支出和微观经济领域而忽视 福利与公共品提供 ,就不难解释了 ,投资性支出的增加的确能产生更显著的增长成绩 ,结构矛盾正是源自于不同层级政府 间激励机制的扭曲。 第四章则主要集中在政府支出与私人投资的关系研究上 ,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实际否定了财政支出 对私人投资的长期有效性 ,虽然 ,在短期内 ,政府支出的增加确实能够促进私人投资的上升
移将发生逆转 ,长期内 ,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挤入效应。同时
部分的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 ,经济刺激计划更多的属于对私人投资和民营经济的替代 直接的社会需求而促进增长 ,结合我国产业和部门经济的结构差异
,但是 ,这样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
,中央投资的增加也无法显著的影响到私人投资的变化上。这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仅通过产生出
,或许 ,这形成了两种循环 ,国有经济主导的行业内部 ,政
,却会
府支出与投资的增加形成了强烈的产业需求 ,并通过产业链传导 ,微弱的反映在传统的竞争性领域和民营经济行业中 ,也 一定程度促进了私人投资的上升 ,但是 ,两个循环的相对独立、有限货币供给条件下稀缺性上升导致的资金成本增加
在更长的时期挤出私人投资 ,进而形成 “热者更热 ”与 “冷者愈冷 ”的现实。 如果再考虑到地方政府的投资偏好及国有资本对 传统和下游产业的介入 ,这种挤出将在更短时间内发生。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实际恶化了结构失衡的格局。 在将视野从 投资转移到消费环节 ,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否改善消费水平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又能够对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和消费驱动 机制的形成提供帮助吗 ?我们在第五章中进行了分析。 基于模型的灵活性 ,我们在构建区域消费的面板模型时 ,导入了度量 政府行为特征的控制变量。并确实得到了显著的结果。政府支出相对规模的差异
,即大政府与小政府模式 ,以及政府支出
的约束强弱 ,显著影响着财政政策对消费的传导与效果。总体看来 出 ,同时地方政府的生产性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挤出效应 支付的增加 ,确实能够对消费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善。实证结果实际展现了这样一副情景 一个小政府的财政模式似乎是更为高效
,大政府模式下 ,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更为突
,而非生产性支出的作用则正好相反。因此非生产性支出与转移 但是 ,这一切必须有赖于政府支出约束机制的建设与监督机制的完
,政府将主要精力投向公共服务建设 ,预算外资金比重的上升 ,地方政府资金
,随着省际政府职能转变及政府边界的清晰化 ,但如果不辅之于有效的监督与制约机制
支配能力的自主性得到强化 ,政府收支体系的扭曲程度进一步加深 ,财政政策也许得到相反的结论:财政支出的增加反而
,我们在第六章还从效率的角度对我国省际政府
,我们调整了衡量政府效率时
抑制了消费的增长。 最后 ,在对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完成初步度量后 往往偏重于公共服务职能与公共品提供的能力差异的研究方向
的财政调节智慧与政府支出相对效率进行了分析。结合当前地方政府行为特征和目标诉求
,重构了政府支出的投入产出核算体系 ,将政府支出效率的
衡量更多的集中于调控目标的实现。 结果表明 ,我国地方政府的支出效率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且具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从这个角度将 ,将目光更多的集中在效率的改善 ,而非支出规模的调节上 ,是未来财政政策优化的重要方向。 同时 ,分区域 的政府效率考察也揭示了我国东、中、西部政府效率差异确实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特别的是 ,结果展示出中部地区存 在一个持续的效率恶化过程。在此基础上 ,针对政府效率的变迁与影响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结论证实了 “小政府更具效 率 ”的假说 ,但有趣的是 ,在西部地区 ,更大规模的政府支出及政府干预的进一步增强
产生积极影响。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 3 一、
名词解释
1.转移性支出: 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转移性支出,由于是价值单 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
2.资源税: 是对在我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和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应税数量征收的一种税。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境内开采《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的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为资源税的纳税义务人,应 缴纳资源税。
二、
单项选择题
,政府效率的改善存在截然不同的路径。
,似乎对经济增长及政府效率提高能够
1. 政府经济的依据主要是( B ) A道德劝说
E社会公共权力
C财产所有权
D法律制度
C )
2. 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下产品的供给量和价格,与最优供给条件下的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是( A、供给量偏高,价格偏高 C、供给量偏低,价格偏高
B、供给量偏高,价格偏低 D、供给量偏低,价格偏低
B )
3. 我国现行收入分配政策的基本指导方针是( A、公平与效率兼顾 C、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B、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D、公平与效率相机决择
A )
4. 在公共物品提供的过程中会出现( C、委托代理问题 A、免费搭车的问题
D 、劣币驱逐良币问题 B、逆向选择问题
C )
C、排污权交易
D、排污收费
5. 下列属于科斯定理解决外部性办法的是( A、征税
B、财政补贴
6. 外部正效应指的是( A )
A、社会净收益大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低 C、社会净收益大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高 7.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对象是( C ) A、政府
E、社会净收益小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高 D、社会净收益小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低
D、劳动者劳动决策
C、个人消费决策 决策 B、企业生产决策
8. 政府的公共事业支出与公共投资支出的相同点在于( D ) A、都属于转移性支出 C、都属于社会生产性支出
B、都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 D、都属于购买性支出
B )
9. 下列部门中属于政府收入主要来源是(
A、农业 10.
E、工业 C、商业 D、服务业
耕地占用税实行(E )
B、地区差别幅度定额税率
C、超率累时税率
D 、幅度比列税率
A、定额幅度税率 三、 1. 2. 3. 4.
不定项选择题
下列政府支出中属于按支出具体用途分类的有(ABCD)
B、企业挖潜改造资金
C、科技三项费用
C、文化市场调节
D、增值税 B、企业重大事项管理
D、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管理 C、租金收入
D、其他收入形式 D、农业支出 D、文化市场管理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承担的公共文化支出具体包括(BCD)
B、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C、关税
属于价内税的有(ABC)
B、营业税
下列项目中属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监管内容的是(ABC)
A、基本建设支出
A、对文化事业单位的控制 A、消费税
A、任免或者建议任免所出资企业的企业负责人 C、协调所出资企业之间的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纠纷 5. 四、 1.
A、股息、红利收入
简答题
简述公共物品私人供给需要的条件。
B、上缴利润
目前我国国有资产收益的形式主要有(ABCD)
答:( 1)私人供给的公共物品一般应是准公共物品。
(2) 准公共物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较小,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这容易使消费者根据一致性同意原则,订立
契约, 自主地通过市场方式来提供。 由于消费者数量有限, 因此达成契约的交易成本较小, 从而有利于公共物品的供给。
(3) 在公共物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
(4) 更为关键的是,私人若想成功地提供公共物品必须要有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 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形式总的来说有三种, 一是私人的完全供给, 二是私人与政府的联合供给, 三是私人与社区的 联合供给。 2.
简述财政补贴的含义和特点。 答:所谓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向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 1)政策性,财政补贴的对象、补贴的数额、补贴的期限等都必须按照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来制定。
( 2)灵活性,财政补贴不是一经确定就长期保持不变的,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政策需要及时修正和 调整财政补
贴。
(3)时效性。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策手段,是为国家政策目标服务的,必须依据一定时期国家的政策需要来 制定。当国家的某些政策发生变化时,财政补贴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3.
简述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 ( 1)税收制度
( 2)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 ( 3)宏观经济政策 ( 4)政府的职责范围
五、 1.
论述题
试分析在直接民主制度下全体一致原则的利弊。
以提供相应数量和质量的公
其选择过程表现
可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 来承担自己应分摊的税收 1)假定人们在投票时是
答: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有: 偿性补助支出。 财政补贴具有以下特征:
答:在直接民主制度下, 1、全体一致原则,是指由于所有的人都能从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受益,社会成员可就公共 物品供给与其所需要征收的税收达成一致。 即所有成员一致同意征收一定数量的税收, 为在一系列的纳税份额组合中寻找均衡点, 直到最后达成协议。 全体一致原则的优点是, 效应, 也可达到林达尔均衡。 即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公共物品边际效益的大小, 或费用,公共物品供给量可以达到最具效率的水平。但其缺点是该原则存在两个问题:(
共物品。 全体一致原则, 就要求社会成员就每个人纳税份额和公共物品的提供数量达成一致意见,
诚实的,每个人都能真实地表露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要;( 2)找到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的税负分担比率可能要花费 较多的时间。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这两点解决起来都有一定困难。 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中之所以存在所谓“免费搭 车”的问题, 就是因为有人不能真实地表露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要,
只愿意从政府得到公共物品服务, 但不愿意为
之纳税。再是为了达成全体一致,就税收分摊比例进行反复协商,随着社会成员的增加而难度增加,甚至不可能达 成一致。
2、多数裁定原则,为解决全体一致原则存在的问题,多数裁定原则便成为一种选择。所谓多数裁定原则,是 指要通过一个方案,必须有一半以上的人赞同。多数裁定原则还可具体分为简单多数原则、有条件多数原则。简单 多数原则是指在投票表决时有超过 1/2 的票数即可。 有条件多数原则是指投赞同票的票数超过了简单多数, 如常见 的要求达到 2/3 的多数。其中,简单多数原则运用最为普遍。应当承认,与全体一致原则相比,多数裁定原则下存 在对少数人利益的损害,构成一种决策成本,特别是在简单多数原则中更为明显。在上例中,就仅仅因为赞成的人 比反对的人多了 1 个人,就使得方案被通过, 49 人服从 51 人的决定。因而在决策中还需要适当关注这一问题。 2.
论述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及各自的优劣。
答:世界各国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现收现付式、完全基金式和部 (1)
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社会保险互助 互济的调剂职
能,简便易行,也可避免物价上涨后基金贬值的危险。但由于只以实现收支为基础,使得被保者的权利义 务关系缺乏数量上的长期规划,调剂能力较差。同时当保险费用逐年增加、提取比例不断上升后,还可能出现企业、国 家负担过重的困难。
(2)
完全基金式。这是一种以长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基金筹集模式,要求劳动者在整个就业或投保期内, 采取储蓄积
累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这种模式中,进行长期预测的科学管理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由于时间跨度 大,储备基金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基金的保值与增值的压力非常大。
(3)
部分基金式。这种方式将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相结合,在满足一定时期支出需要的前提下, 留有一定的
储备金,凭此确定收费率。这种模式兼具前两种的优点,为广大国家所采用。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4 题目与形式: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进行分析,撰写一篇不少 于1 5 0 0字的小论文。 要求:
1. 2.
任选当前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中的一项具体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对该项政策进行分析
冷战结束后美国特殊利益集团对政府对外政策的影响 在美国,长期以来,利益
集团积极参与政府决策过程,尤其是在政府的对内政策上影响较为突出,在对外政策过程 中的影响则不十分明显。然而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利益集团在政府对外政策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有所增强,影响也有 所上升。 本文拟从美国对外政策制定系统的结构性变化入手, 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利益集团在美国对外政策过程中的影响 和作用。
利益集团与美国的对外政策过程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国会在对外政策过程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利益集团在国家对外政策过程中的 态度也较以往更加积极,游说的策略手段更加先进,作用也更加明显。美国联合研究性组织 时期利
益集团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有效策略手段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995年2月 23至 25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召开的
美国会议 (The American Assembly) 文件。 (1)积极参与而非被动反应的策略。研究指出,利益集团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 寻求机会去施加影响, 才有可能取得效果。 (2)提供信息。利益集团必须拥有清楚准确的信息, 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地提供 给决策者,供他们参考。如果这种信息有助于决策者解决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这些信息便比较容易为决策者所关注。 (3)宣传信息。如何得到媒体的关注是利益集团面临的重要问题,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能够使利益集团赢得更多的支持, 从而使其政策游说取得更好的效果。利益集团也可通过地方政府的作用和发动群众的方式去进行宣传。
国会是利益集团的主要政策参与点,因为国会议员及其工作人员通常要对其选民负责,要在政策取向上对 们
的人负责,因而成为利益集团最好的游说对象。国会非层级化、非官僚化的组织结构为利益集团的政策游说提供了诸多 进入点。 由于国会对外政策委员会以外的许多议员也同样能够设法影响和参与对外政策的制定,
因而他们也成为利益集
团对外政策游说的对象。自 20世纪 70 年代美国国会改革以来,国会议员的发言和投票状况均可公开,使利益集团的代 表能够了解议员的政策观点,从而能够决定游说对象。与游说国会相比,利益集团游说行政部门的难度要大得多,行政 官员对来自利益集团的压力不象国会议员那么敏感,行政组织的结构与运作特征使它比国会更易于排除利益集团的影 响。尽管如此,行政部门仍然是许多利益集团参与决策的进入点之一。尤其是政府部门的一些高级官员,他们清楚地知 道一些特殊领域的利益在政治过程中的重要性, 因而也成为利益集团游说的对象。 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同样能够帮助利益 集团去影响国家政策。 (5)采取适当的游说策略。 采取何种策略对于利益集团游说目标的实现十分重要。 利益集团的代表 一方面要游说那些支持他们政策主张的国会议员,同时也要花更大的气力去说服那
(4)选择参与点。 “依赖于 ”他
“美国会议 ”将后冷战
些犹豫不定的议员。此外,利益集团 还需确定游说过程中的策略,如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是否需要些弹性,或者作适当妥协。弹性和相应的妥协有可能增加 决策者与利益集团进行磋商的机会,从而有利于利益集团目标的实现。总之,后冷战时期,利益集团在美国对外政策过 程中发挥着某种作用,表现为:第一,在政策选择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利益集团在政策形成的过程中,努力 “引起媒体 和行政部门对某个问题的关注, 并将这一问题纳入议事日程, 《总统研究季刊》 (Presidential Studies Quarterly) ,1999 年 6 月 1 日。 )。利益集团推动对某政策问题的辩论,并努力使之产生相应的政策结果。第二,协同国会进行政策监督。在 对外政策方面,美国国会通常发挥着 “火警似的 ”监督作用,并依靠个人或利益集团去监督行政部门的行为。当利益集团 发现问题的时候,便报告给国会,设法通过国会听证会的形式或通过国会立法予以纠正。利益集团的此类作用使国会能 够保持积极灵敏的姿态,能够以较少的投入及时获取各种信息。第三,提供信息。美国的利益集团是重要的信息源。由 于利益集团对某一对外政策领域的关注,因而能够比政府更快、更准确地掌握信息。利益集团所提供的信息成为决策者 进行对外政策分析的依据之一。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政策目标,利益集团常常雇佣资深的专家,这些人具有在某政策 领域的深厚阅历和研究能力,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政府的外交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