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3℃时,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时变成不饱和溶液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A、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所以在说溶解度大小时,需要指明温度,故A错误; B、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t1℃时,A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时不会有晶体析出,故B错误;
C、t2℃时,A、B、C三种溶液没有说明是否饱和,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相同,故C错误; D、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t3℃时,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时变成不饱和溶液,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34分.
11.3月1日,合肥地铁1号线首列车正式上线调试,1号线预计12月31日正式开通. (1)1号线首列车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铝合金外壳 .
(2)地铁轨道所用材料锰钢属于 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锰钢能加工成铁轨说明金属具有 延展 性.
(3)锰钢不仅韧性好,还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铁在氧气和 H2O (填化学式)作用下容易生锈,用稀盐酸除去铁锈的化学方程式是 Fe2O3+6HCl=2FeCl3+3H2O .
【考点】金属材料及其应用;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酸的化学性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单质和合金两大类;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与非金属经一定方法所合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属于混合物.铁生锈的条件是和水、氧气同时接触解答;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 【解答】解:(1)1号线首列车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铝合金外壳;
(2)地铁轨道所用材料锰钢属于混合物;锰钢能加工成铁轨说明金属具有延展性; (3)铁生锈的条件是和氧气、水同时接触;
@学无止境!@
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答案:
(1)铝合金外壳; (2)混合物;延展;
(3)H2O;Fe2O3+6HCl=2FeCl3+3H2O.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物质的性质,只有理解了物质的性质才能确定物质的用途.
12.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 (1)在该仓库应该粘贴的图标有 ACD ;
(2)消防员指出“爆炸物为特殊物质,沙土掩埋为最佳灭火方式”,事后查明,爆炸主要是因为金属钠遇水所致,金属钠可以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2H2O=2NaOH+H2↑ ,因此,存放金属钠的地方失火时不可以用水灭火.生活中木材着火了,消防员用高压水枪灭火的原理是 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
(3)某同学给危险品物流仓库提供如下温馨提示,你认为正确的是 ACD ; A.仓库外要有明显的防火警示标志 B.危险品着火时,立即用水灭火
C.仓库要有良好的通风设备、齐备的消防器材 D.仓库与周围建筑物之间要用足够的防火距离
(4)可燃性气体发生爆炸的条件:一是可燃性气体浓度在爆炸极限范围内,二是 密闭空间 .
【考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书写化学方程式、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分析】(1)根据该仓库应该防爆、防火等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以及根据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进行灭火;
(3)根据灭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本题. (4)根据爆炸的条件分析. 【解答】解:(1)A、图中所示标志是易燃物标志,与燃烧和爆炸有关. B、图中所示标志是节约用水标志,与燃烧和爆炸无关. C、图中所示标志是易爆物质标志,与燃烧和爆炸有关. 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与燃烧和爆炸有关. 故选ABD.
(2)金属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故答案为:2Na+2H2O=2NaOH+H2↑;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A.要在仓库外有明显的防火标志,故正确;
@学无止境!@
B.危险品着火时不一定使用水灭火,故错误.
C.为了在发生火情时,及时灭火,所以要有良好的通风设备、齐备的消防器材,故正确; D、可燃物与其他建筑之间要留出隔离带,故正确; 故选ACD.
(4)可燃性气体发生爆炸的条件:一是可燃性气体浓度在爆炸极限范围内,二是密闭空间. 故答案为:密闭空间.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灭火的方法,是经常考查的基础知识,同学们注意细心解答.
13.请结合如图回条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Ⅰ 试管 ;Ⅱ 长颈漏斗 . (2)欲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可选用 B 发生装置(填字母).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O2↑ ;
(3)将C和D装置相连接能制备CO2并验证CO2的性质.连接C和D装置,关闭K2,打开K、K1、K3,用试管①收集CO2,此收集方法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的 大 (填“大”或“小”),选择C装置的优点是 通过关闭或打开止水夹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
(4)收集满CO2后,关闭K1和K2,欲使CO2气体进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应如何操作 打开K2,微热(或双手捂住)试管① ,写出烧杯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熟悉常见仪器的名称和用途;
(2)根据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的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发生装置,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3)根据收集装置分析气体的性质,根据性质是否通过化学变化来表现分析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成物分析石蕊试液的变色及原因;
(4)根据气体的体积与温度的关系分析操作方法,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学无止境!@
【解答】解(1)由图示可知标号仪器是试管,Ⅱ是长颈漏斗;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反应物的状可认为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应选用发生装置B,反应的方程式是:2H2O2
2H2O+O2↑;
(3)将C和D装置相连接能制备CO2并验证CO2的性质.连接C和D装置,关闭K2,打开K、K1、K3,用试管①收集CO2,此收集方法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的大,选择C装置的优点是通过关闭或打开止水夹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4)由气体的体积随温度的升高二增大,所以欲使CO2气体进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应进行的操作是打开K2,微热(或双手捂住)试管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故答案为:
(1)试管,长颈漏斗;(2)B,2H2O2
2H2O+O2↑;
(3)大,通过关闭或打开止水夹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4)打开K2,微热(或双手捂住)试管①,CO2+Ca(OH)2═CaCO3↓+H2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常用气体的装置的选取方法,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就要熟记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及其依据,根据气体的制取原理来组装、选配、判断或者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再根据气体的溶解性、密度及其是否与水或者空气发生反应等来判断、选用收集装置;或者评价、改良某一装置等等.
14.小光同学在合肥中考理科实验操作“氢氧化钠溶液的性质”实验中,向盛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发现刚开始时无明显现象,继续滴加后才出现蓝色絮状沉淀.小光思考这是什么原因?与同学继续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过程]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现象:①出现蓝色絮状沉淀
甲向一洁净试管中加入2mLCuSO4
②反应方程式: 2NaOH+CuSO4=Cu(OH)同
溶液,向其中滴加 氢氧化钠溶学
液 2↓+Na2SO4
假设
现象:①先无明显现象,后产生蓝色絮状成立
乙向一洁净试管中加入2mLCuSO4沉淀; 同②首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溶液, 向其中滴加氢氧化钠溶学
液 2NaOH+H2SO4=Na2SO4+2H2O
@学无止境!@
[交流与反思]通守实验探究,你获得的感受是: 把碱溶液加到盐和酸的混合溶液中,碱和酸先反应,而后再与盐反应 .
【考点】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根据硫酸铜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可以据此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
甲同学:向一洁净试管中加入2mLCuSO4溶液,向其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出现蓝色絮状沉淀,反应方程式为:2NaOH+CuSO4=Cu(OH)2↓+Na2SO4.
乙同学:向一洁净试管中加入2mLCuSO4溶液,刚开始没有出现明显蓝色沉淀,是由于该硫酸铜溶液含酸性物质,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因此刚开始并未发现预料中的蓝色沉淀现象;2NaOH+H2SO4=Na2SO4+2H2O.
把碱溶液加到盐和酸的混合溶液中,碱和酸先反应,而后再与盐反应. 故答案为: 验操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作
现象:①出现蓝色絮状沉淀
甲
向一洁净试管中加入2mLCuSO4②反应方程式:2NaOH+CuSO4=Cu(OH)2
同学 溶液,向其中滴加 氢氧化钠溶液
↓+Na2SO4 乙同学
现象:①先无明显现象,后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②首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H2SO4=Na2SO4+2H2O
假设成立
向一洁净试管中加入2mLCuSO4溶液,向其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把碱溶液加到盐和酸的混合溶液中,碱和酸先反应,而后再与盐反应.
【点评】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碱的化学性质、反应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15.不少同学都被蚊虫叮咬过,感觉又疼又痒.同学们从化学课上知道:蚊虫叮咬时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CH2O2刺激皮肤.课外兴趣小组同学绝定对蚁酸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相同浓度不同种的酸在相同条件下,发生反应越剧烈,酸性越强. 【实验探究一】探究蚁酸的酸性
(1)向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溶液的颜色变成 红 色,说明蚁酸显酸性;【实验探究二】探究蚁酸分解的两种产物
(2)小芳同学根据蚁酸中含有 氢、氧 元素,推测出生成物中含有水; (3)另一种生成物是气体,小敏提出两种猜想:
@学无止境!@
2020-2021学年安徽省合肥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详解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