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10中国药科大学710分析化学真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10中国药科大学710分析化学真题

一、名词解释 1、 共振线 共振线 resonance line 原子受到外界能量激发时,其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所产生的吸收线称为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 外层电子由激发态直接跃迁到基态时所辐射的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也简称为共振线。 原子由激发态直接跃迁到基态所发射的谱线。由最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所发射的谱线,称为第一共振线。第一共振线的激发能最低,原子最容易激发到这一能级。因此,第一共振线辐射最强,最易激发。上述为共振线的广泛定义。 从狭义上讲,所谓共振线实际上仅指第一共振线。如果基态是多重态结构,则只有对应于跃迁到最低多重态组分而发射的谱线,才称为共振线。 2、 均化效应 均化效应 分析化学中,各种不同强度的酸或碱拉到溶剂化质子水平的效应称为均化效应。 3、 置信区间 置信区间 confidence interval 达到某一置信度(如95%)时,预报量可能出现的范围(如E(y)±1.96σ,这里σ是标准差)。 定义:是指由样本统计量所构造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区间。 1、对于具有特定的发生概率的随机变量,其特定的价值区间------一个确定的数值范围(“一个区间”)。 2、在一定置信水平时,以测量结果为中心,包括总体均值在内的可信范围。 3、该区间包含了参数θ真值的可信程度。 4、参数的置信区间可以通过点估计量构造,也可以通过假设检验构造。 公式: Pr(c1<=μ<=c2)=1-α α是显著性水平(例:0.05或0.10) 100(1-α)指置信水平(例:95%或90%) 表达方式:interval(c1,c2)——置信区间 4、 Molecular ion 分子态离子 分子离子 molecular ion 有机质谱分析中,化合物分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的离子。 常用符号M·+表示。 分子离子是质谱图中最有价值的信息,其质荷比m/z值就是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它是质谱图中所有碎片离子的起源。 作为分子离子的必要的(但非充分的)条件是: (1)必须是质谱图中最高质量的离子; (2)必须是奇电子离子; (3)必须能通过丢失合理的中性碎片产生质谱图中高质量区的重要离子。 分子失去一个电子所形成的正离子称为分子离子,它的质荷比值即代表了试样分子所对应的分子量数值。分子得到一个质子所形成的正离子称为准分子离子。 化合物分子通过某种电离方式,失去一个外层电价电子而形成代正电荷的离子称为分子离子。

二、选择题 1、A

2、A

3、A

lg(0.01*KM’)>=6成立 lg(0.01(logKznY-loga))>=6 (logKznY-loga)>108

16.4-x>8 X<8.4

稳定常数 稳定常数指络合平衡的平衡常数。通常指络合物的累积稳定常数,用K稳表示。例如:对具有相同配位体数目的同类型络合物来说,K稳值愈大,络合物愈稳定。配合物的稳定性,可以用生成配合物的平衡常数来表示。K稳值越大,表示形成配离子的倾向越大,此配合物越稳定。所以配离子的生成常数又称为稳定常数。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生成与离解,与多元酸、碱相似,也是分级进行的,而且各级离解或生成常数也不一样。例如,Cu2+与NH3逐步配合过程中的分步稳定常数(30℃)分别为: K1,K2,K3,K4称为逐级稳定常数。由上可见,配合物的逐级稳定常数随着配位数的增加而下降。一般认为,随着配位体数目增多,配位体之间的排斥作用加大,故其稳定性下降。 配合物的逐级稳定常数和稳定常数间有下述关系: K= K1·K2·K3·K4…Kh 对[Cu(NH3)4]2+来说,其稳定性k 为: K= K1·K2·K3·K4 K=(1.41×104)(3.17×103)(7.76×102)(1.39×102)=4.8×1012 与酸度的关系 金属离子Mn+和配位体A-生成配离子MA(n-x)+x,在水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根据平衡移动原理,改变Mn+或A-的浓度,会使上述平衡发生移动。若在上述溶液中加入某种试剂使Mn+生成难溶化合物,或者改变Mn+的氧化状态,都会使平衡向左移动。若改变溶液的酸度使A-生成难离解的弱酸,也可使平衡向左移动。 配合平衡同样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它同溶液的PH值、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一)与酸度的关系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所有的配位体都可以看作是一种碱。因此,在增加溶液中的H+浓度时,由于配位体同H+结合成弱酸面使配合平衡向右移动,配离子平衡遭到破坏,这种现象称为酸效应,例如: 配位体的碱性愈强,溶液的PH值愈小,配离子愈易被破坏。 金属离子在水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水解作用。溶液的PH值愈大,愈有利于水解的进行。例如:Fe3+在碱性介质中容易发生水解反应,溶液的碱性愈强,水解愈彻底(生成Fe(OH)3沉淀)。 因此,在碱性介质中,由于Fe3+水解成难溶的Fe(OH)3沉淀而使平衡向右移动,因而[FeF6]3-遭到破坏,这种现象称为金属离子的水解效应。

4、B(不对称电位:

相界电位:内部溶液相界电位E外,外部溶液相界电位E内。 相界电位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在溶液中和在硅胶层中H+浓度不同引起,扩散的结果破坏了界面附近H+原来正负电荷分布的均匀性,在两相界面形成双电层,产生了电位差。电位差的存在影响H+在两相间相互扩散的速度,最后形成扩散平衡,建立了平衡的相界电位。 液体接界电位(EL ) 在两种不同离子的溶液或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接触界面上,存在着微小的电位差,称之为液体接界电位。 液体接界电位产生的原因: 两种溶液中存在的各种离子具有不同的迁移速率而引起。如图所示的三种情况。左图中,两种溶液组成相同,浓度不同时,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H+迁移速率快,故左边溶液界面带负电荷,右边溶液界面带正电荷,出现液界电位。 不对称电位:在玻璃电极膜两侧溶液pH相等时,仍有1mV~3mV的电位差,这一电位差称为不对称电位。是由于玻璃内外两表面的结构和性能不完全相同,以及外表面玷污、机械刻划、化学腐蚀等外部因素所致的。 电极的电位和温度有关,所以测定时应调节仪器的温度钮,将温度设定为待测溶液的温度。饱和甘汞电极在标准缓冲溶液和待测溶液中产生的液接电位不一定相同,二者之差称为残余液接电位,其值不易知道,但只要两种溶液的pH值比较接近,残余液接电位引起的误差可以忽略,所以定位时选用的标准缓冲液的pH值应尽可能与待测溶液的pH值接近。

5、B(由n非键向σ反键的跃迁。存在于含杂原子的饱和碳氢化合物中。)(如丙酮) 跃迁类型: 1.N-V跃迁

2010中国药科大学710分析化学真题

2010中国药科大学710分析化学真题一、名词解释1、共振线共振线resonanceline原子受到外界能量激发时,其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所产生的吸收线称为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外层电子由激发态直接跃迁到基态时所辐射的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也简称为共振线。原子由激发态直接跃迁到基态所发射的谱线。由最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所发射的谱线,称为第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ivri66cdx9bpag891bi6tck19hq4z003f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