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0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专题十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一)(2019·北京)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基础差,底子薄,人口多,贫困人口尤其是农村的贫困人口众多。为了促进发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异下,政府始终将扶贫减贫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建国之初,国家实行土地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消除贫困奠定了制度基础。1978年国家全面实施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为进一步提升减贫成效,自1986年起,党进一步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政府成立了专门扶贫机构,开始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并先后制定实施了《因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2013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和政府又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

图1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2017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中国扶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联合国总部举办的中国脱贫成就展开幕式上,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娜明确表示,中国减贫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了重要经验。 【材料二】

全社会广泛参与扶贫工作,加快推进了扶贫开发的进程。例如,我国社会参与最广泛的民间公益事业——希望工程,截至2018年已累计接受捐款150.23亿元,资助困难学生594.9万名,援建希望小学20110所。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因贫困失学的儿童犹如久旱禾苗逢甘霖,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扬起了理想的风帆。而发达地区、科研院校、民营企业,適过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结对帮扶,实施专项扶贫工程,推动了贫困治理的专业化发展,提升了贫困治理的实际成效。如东部发达地区帮扶西部地区的“东西部扶贫协作”,自1996年至2014年,实施合作项目8万余个。2001年开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3所高校对西部13所高校实施“一对一”结对帮扶。2015年开始的“万企帮万村”行动,短短三年,就有5.54万家民营企业对口帮扶了6.28万个贫因村。事实说明, ① 多方资源、协同多种机制、集全社会之力帮扶贫困地区以及困难群众,已成为中国治理贫困的宝贵经验。 【材料三】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近年来,国家实施了精准扶贫战略,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冋贫困农户状况,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別、精确帮扶、精确管理。以革命老区廷安为例,自开展精准扶贫以来,全市建档立卡有劳动能力的4.51万户、13.38万贫困人口依靠苹果种植、棚栽、养殖等致富产业脱贫;建立了43个扶贫就业基地,34个社区工厂,为无法离乡、

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使11589名贫困人口依靠稳定就业脱贫。这种一对一的精准扶贫,就像在庄稼的根部施肥浇水,效果更为显著。2019年5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宣布,廷安实现整体脱贫的目标。实践证明 ② ,为老区脱贫走出了一条新路。

1.根据【材料一】中图1的信息,在【材料一】的横线处补写一句话。(2分)

【答案】自1978到2017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持续大幅下降。

【解析】本题考查对图表的分析概括和语句衔接连贯。根据图1体现了1978年到2017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在逐年减少、大幅下降,结合语境,需要与下文“中国扶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相连贯,进行概括总结。

2.依据上下文,在【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①整合 ②延安整体脱贫的地区B.①整合 ②延安地区的精准扶贫 C.①集合 ②延安整体脱贫的地区D.①集合 ②延安精准扶贫的地区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及语句衔接。对比“整合”和“集合”,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整”和“集”,“整合”侧重于“整”,即是把零散的东西彼此衔接,从而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集合”侧重于“集”,即把分散的人或事物聚集到一起,使聚集,紧急集合,结合文章内容,整合更准确。“延安整体脱贫的地区”和“延安地区的精准扶贫”两句主要看中心语,前者中心语为“地区”,后者中心语为“精准扶贫”,结合原句,“延安地区的精准扶贫”作为主语更准确。

3.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我国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① 、

② 、 ③ 。(每空限10个字以内)(3分)

【答案示例】①党和政府的领导②全社会广泛参与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

【解析】本题考查对关键信息的提取概括。材料一中“为了促进发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政府始终将扶贫减贫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体现党和政府的领导。材料二的“全社会广泛参与扶贫工作”,体现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扶贫。材料三中“国家实施了精准扶贫战略,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体现因地制宜实施精准扶贫。 (二)(2019·杭州)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新华社2019年5月18日)

【材料二】

“我不在博物馆看展览,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一个热衷于在博物馆“打卡”的网友这样描述自己的休闲时光。毋庸置疑,“逛博物馆”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仿佛是跨越千百年时光而来的先人信札,一件件文物的“前世今生”,让观众得以一窥

祖先们的生活图景、悲欢离合。这样的“精神盛宴”,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已不再是小众需求。虽然发展速度令人惊叹,但中国博物馆仍然面临“成长的烦恼”。

“一个好的博物馆,应该在做好保护、研究等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让身处其中的观众在很舒服的状态下接受教育,潜移默化地树立文化自信。”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这对博物馆“讲故事”的能力无疑提出了很高要求。

调查发现,博物馆“讲故事”能力仍是短板。观众对博物馆不同方面的评价中,评分最低的三项是“互动体验手段”“高科技展示手段”和“讲解体验”。至今还有很多博物馆停留在展示奇珍异宝的阶段。好的展览,要用故事打动观众。展览的要义,不是追求最上乘的展品,而是讲好展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展览的最终目的不是展示坛坛罐罐,而是展示这个区域过去人们的生活。

(同材料一)

【材料三】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成功,正在于它跳出了传统器物学和考古学的解读思路,通过透物见史、见人、见精神的方法,解读国宝背后的文明密码及传奇故事。

与传统展陈方式相比,观众更青睐有互动和参与感的展览。为了满足新需求,不少博物馆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在文物活化方面各出奇招。甘肃省博物馆推出一组文物表情包,被年轻人大量下载;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清明上河图3.0》构筑出真人与虚拟交织、人在画中的沉浸体验;湖北省博物馆推出“我的假日在湘博”等系列活动,每场预约名额被一抢而空……

(《人民日报》2019年5月10日)

1.下列对材料一图表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2018年我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数量和参观人数,与上年相比都有增加。 B. “新华社记者卢哲编制”,标明了编制者的身份和姓名,以体现信息的可靠性。 C. 2018年我国登记备案的免费开放博物馆数量,比上年增加了218家。

D. 统计图配有多个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图案,可以让读者感到形象、亲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图表的理解。C项,表述与原图表述内容不符。仔细阅读材料一的图表,明确2018年我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数量为5354,免费开放数量为4743,“▲”表示比上面增加,而图中▲”在5354家旁边,其数字为218家。由此确定:应该是2018年我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数量,比上年增加了218家。故选C。

2. 结合材料,谈谈如何解决目前博物馆“成长的烦恼”。(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转变博物馆传统思路,关注展品背后的文化;改善博物馆展示和讲解方式,增加观众的互动和参与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材料二提到了目前博物馆“成长的烦恼”;接下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的话,对博物馆的运作方式做了指;第三段“好的展览,要用故事打动观众。展览的要义,不是追求最上乘的展品,而是讲好展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展览的最终目的不是展示坛坛罐罐,而是展示这个区域过去人们的生活”,从中提炼出“转变博物馆传统思路,关注展品背后的文化”。接着分析材料二中的“短板”,“互动体验手段”“高科技展示手段”和“讲解体验”评分最低,和材料三中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甘肃省博物馆表情包、《清明上河图3.0》、“我的假日在湘博”等系列活动成功,提炼出“改善博物馆展示和讲解方式,增加观众的互动和参与感”的方法。

3. 如果选用上述三则材料做一期宣传专题,下列哪项适合做专题的主标题?请选择并简述理由。(4分)

A.博物馆“热”背后的“冷”思考 B.博物馆的未来,路在何方? C.博物馆,应讲好自己的“故事”

【答案】示例一:我选择A。标题用“冷”“热”对比,形象生动,表达鲜明,容易吸引读者。既关注到当今博物馆“热”的现状,又冷静思考了博物馆存在的短板和未来发展的出路。 示例二:我选择B。标题用设问的形势能吸引读者,引人思考。暗示了博物馆现状的不足,引发读者思考博物馆未来如何改革发展。

示例三:我选择C。标题用拟人的手法,表明在博物馆“热”的当下,讲“故事”仍是博物馆的短板,今后应该在讲解方式、互动体验等方面作出努力。

【解析】本题考查拓展分析能力。选择观点,结合文章内容来充当理由。如果选择A,就可以从“热”和“冷”的对比设计来加以解释,“热”指的是博物馆的关注度高,“冷”意指存在的短板。如果选择B,可以从句势上来分析妙处,运用设问吸引读者,暗示了人们的思考。如果选择C,可以结合拟人的修辞手法,暗示了“讲出自己的故事”是博物馆当下需要解决的难题。据此作答。

(三)(2019·邵阳)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高考加分“瘦身”是怎么回事?

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为贯彻落实《实施意见》有关要求,2014年12月,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

五部门《意见》明确,2015年1月1日起,取消6项全国性加分项目,对于仍保留相关学生加分资格的省份,加分分值不超过5分。同时,《意见》还明确要求各地取消地方性体育、艺术、科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加分项目,并进一步大幅减少其他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据统计,今年全国性加分项目已按要求全部调整到位,地方性加分项目将从2014年的95个逐年减少,到2018年仅剩35个,减幅63%,各地普遍降低了地方性加分项目分值,缩小了适用范围。

材料二:高考加分政策民意调查

(一)对于目前全国各地压加分项目及分值和增加高考加分项目民意情况调查表

项目 占比 大幅压缩加分项目及分值 态度 支持 反对 91.47% 4.05% 3.56% 68.44% 增加见义勇为加10-20分 (二)对于高校不同录取方式的民意情况调查表 方式 占比 态度 裸分录取 自主录取 适当加分录取 其它 支持 51.10% 11.73% 19.83% 17.34% 材料三:高考加分背后的民意“温差”

“你孩子的分数在全省排多少名”,成了高三学生家长们眼下谈论最多的话题。家长们心情纠结的背后,是每年高校招生1分压倒上万人的现实。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现实下,今年全国各地出台的高考加分新政广受社会关注。高考期间,中国教育报等媒体记者就高考加分这一问题展开了问卷调查。作为普通家长的陈女士对于高考加分有质疑,她告诉记者,大多数的家长对加分高度警惕,认为加分给了一些人钻空子的机会,并对一些加分项目表达不满。北京一位既是中学教师又是考生家长的丁先生表示,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改革进程的加快,一些高考加分项目实际上在高校自主招生中已经有所考虑,这样,两者在优惠政策的制度设计上其实存在一定的重叠。记者在随机抽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区域内的绝大多数农村考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无高考加分,今年19岁的张桓(化名)2012年高考“裸分”全县30名的他进入录取环节后,名次跌至70多名,最后无缘自己心仪的学校。张桓的经历,实际上折射出农村学生在高考竟争中无法遮蔽的劣势。

陕西师范大学史耀疆教投认为,由于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没有高考加分机会,出于对自己孩子公平的考虑,受访者更期待国家取消各种高考加分项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地区在制定高考加分政策时,与民意存在较大的‘温度差’”。

1.根据材料一,请分析国务院、五部门相继出台了给高考加分“瘦身”的政策之后,全国各地高考加分呈现出怎样的特点。(2分)

【答案】加分项目逐年减少,到2018减幅63%,普遍降低了地方性加分项目分值,缩小了适用范围。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分析和提炼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内容,“国务院、五部门相继出台了给高考加分“瘦身”的政策”出台后,各地相继进行了落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今年全国性加分项目已按要求全部调整到位,地方性加分项目将从2014年的95个逐年减少,到2018年仅剩35个,减幅63%,各地普遍降低了地方性加分项目分值,缩小了适用范围”,由此提炼高考加分特点。 2.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任选一种分析其作用。(2分)

【答案】画图表、列数据、作比较等。画图表,清晰、醒目的图表把要说明的对象及内容展示给读者,一目了然,信息全面,说服力极强。

【解析】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掌握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常用的说明方法;其次要根据其具体特征判断准确说明方法;最后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说明对象的特点、功能、性质等方面的作用。比如画图表,通过“对于目前全国各地压加分项目及分值和增加高考加分项目民意情况调查表”“ 对于高校不同录取方式的民意情况调查表”,用清晰、醒目的图表把说明对象及内容、比例展示出来,一目了然。

3.下列选项中对选文内容表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2020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专题十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2019·北京)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基础差,底子薄,人口多,贫困人口尤其是农村的贫困人口众多。为了促进发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异下,政府始终将扶贫减贫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建国之初,国家实行土地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消除贫困奠定了制度基础。1978年国家全面实施改革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iu0p2bhtq5nrap1rg1l036aw5tvqk00xqm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