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经济学失衡和均衡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经济学失衡和均衡

一、关于失衡的经济学分析 (一)为什么失衡:理论分析

从储蓄与投资关系看,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在于一些国家内部的投资/储蓄关系。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原理,经常项目收支差额恒等于国内储蓄与投资差额,即经常项目盈余意味着国内储蓄超过投资;经常项目赤字意味着国内投资大于储蓄。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投资大于储蓄,表现为经常项目赤字;亚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储蓄大于投资,表现为经常项目盈余。

从国际收支角度看,世界资本流向发生逆转是全球经济失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等发达国家从资本净流出国变为资本净流入国;亚洲等发展中国家从资本净流入国变成资本净流出国。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FDI)也发展很快,2006年世界FDI总计为12304亿美元,同比增长34%,其中,流入发达国家的FDI同比增长48%。美国是世界上吸引FDI最多的国家,为1173亿美元,同比增长78.2%;欧盟其次,为5490亿美元,同比增长30.1%。

从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来看,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汇率变化是影响商品进出口流量的惟一因素。这样,在出口商品的本币价格和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不变时,汇率上升(本币贬值)就意味着在国内市场进口商品变得更加昂贵,而在国外市场出口商品变得更加便宜;相反,汇率下降(本币升值)则意味着在国内市场进口商品变得更加便宜,而在国外市场上出口商品则变得更加昂贵。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目前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与美元汇率之间确实存在着较为稳定的因果关系(约有2年时滞),美元贬值是缩小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重要途径。因为美元实际有效汇率每贬值10%,就会使经常项目余额占GDP的比重改善一个百分点。与此相对应,亚洲国家要减少经常账户的巨额顺差,也需要对其汇率水平和汇率制度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失衡的主要表现

全球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经常项目的巨额逆差与亚洲等发展中国家经常项目的大量盈余并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托提出,世界经济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对美国贸易盈余增加,以及包括俄罗斯和中东国家在内的石油产出国贸易盈余增加。

美国经常账户逆差从1995年开始扩大,在过去4年里平均每年增加1000亿美元;在过去9年里平均每年增加800亿美元。1995年美国经常账户逆差为1140亿美元,约占GDP的1.5%;2006年达到8640亿美元,约占GDP的6.5%。同时,亚洲国家经常账户出现了大量顺差,尤其是对美贸易顺差。2000年亚洲国家经常账户顺差为2057亿美元,2005年达到3557亿美元。

全球最大的经常项目逆差国除美国以外,还有西班牙、英国、澳大利亚和法国。近年来世界经常项目逆差分布呈现集中化趋势,1995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占全球总逆差的33%,5国共占比57%。2005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占全球总逆差的比重上升到65.1%,其他4国分别占比为6.8%、3.9%、3.4%和2.7%,5国共占全球总逆差的81.9%。

全球最大的经常项目顺差国为日本、中国、德国、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近年来世界经常项目顺差分布呈现分散化趋势,1995年,日本占全球总顺差的39%,5国占比为70%;2005年,日本占全球顺差总额下降到14.2%,其余4国的占比分别为13.7%、9.7%、7.5%和7.5%,5国占全球总顺差的比重为52.6%。

(三)为什么失衡:美国与亚洲

如果将世界经济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亚洲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两部分,那么,“美国”与“亚洲国家”的经常项目将互为相反数,即“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意味着“亚洲国家”的经常项目顺差。在这一理论框架下,要分析“美国”经常项目为什么会出现巨大逆差,就必须分析“亚洲国家”经常项目为什么会出现巨大顺差;要减少“美国”经常项目的逆差,就必须减少“亚洲国家”经常项目顺差。

1、美国为什么失衡?

储蓄率下降。美国经济主要靠消费拉动,近年来这一倾向被不断强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消费率长期稳定在61%-63%的水平,这一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上升,2004年达到70%,2005年达到72%。与此相对应,美国的储蓄率急剧下降,储蓄率下降是造成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主要原因。由于储蓄不足,美国必须吸收国外资金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可用以下三个指标来说明美国储蓄率的下降情况:(1)国民净储蓄率。这是一个剔除货币贬值因素后反映家庭、企业和政府部门总体储蓄状况的指标。1994年美国国民净储蓄率为14%-15%,2001年以后一直徘徊在1.5%。(2)私人储蓄率。私人储蓄率是指储蓄占实际可支配收入的比例。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私人储蓄率基本稳定在8%-10%,从90年代起不断下降,1995年下降为4%-5%,2004年下降为0.2%,2005年降至负数,2005年第三季度达到-1.6%,为1929年经济大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到2006年年底美国私人储蓄率已经是连续20个月为负数。(3)储蓄占GDP的比重。1990年-1999年这一比重的平均值为16.3%,2000年-2002年为16.2%,2003年为13.5%,2004年为13.7%,仅为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

储蓄战略的改变。2000年美国股市泡沫破裂,2001年美国发生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美国经济陷于衰退。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从2001年5月到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下调到1%,为48年历史最低。美国政府的超低利率政策在推动美国经济恢复增长的同时也诱发了资产价格泡沫,

主要表现为房地产市场价格持续、大幅上涨,1950年-1999年美国房产总值占GDP的比例为105%,2005年这一比例超过160%。

资产价格泡沫改变了美国的储蓄战略,扩大了美国的负债消费趋势。具体讲,资产价格膨胀提高了家庭和企业部门的抵押负债能力,使家庭和企业部门的负债水平持续上升。1980年家庭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金融部门的负债余额对CDP的比例为0.45、0.51、0.42和0.13。2004年这一比例分别提高至

0.87、0.67、0.52和1.0。这种信用扩张提高了美国的社会总需求水平,尤其是消费需求水平。

同时,由于房地产价格大幅上升,使家庭名义金融资产迅速增加,“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战略开始向“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战略转变。目前美国居民消费增长中的60%与住房再融资有关。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美国居民的家庭资产中,有价证券占比较大;2000年以后,房地产资产占比迅速上升。1991年有价证券占美国居民家庭总资产的比例约为13%,2000年这一比例上升到35%。2005年房地产资产占比达到40%,超过有价证券。目前美国家庭持有的房地产净值是有价证券的2倍多。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战略推动了储蓄减少、消费增加。

储蓄/投资关系的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生产率不断提高,使美国经济实现了低通胀下的长期、快速增长。产出扩大促进了国内需求和进口的增长,生产率提高还与其他因素一起影响了产出与需求之间的差额,进而影响了储蓄/投资平衡。经济持续增长以及乐观的增长预期还刺激了投资支出,收入和资产价格膨胀推动了消费增加,储蓄减少,最终导致储蓄/投资状况恶化。

与美国储蓄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的情况形成鲜明对照,美国投资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1990年-1999年投资占GDP比重的平均值为18.7%,2000年-2002年为19.4%,2003年为18.4%,2004年为19.7%,也就是说,从1990年到2004年美国投资占GDP比重的变动率为+1.1%,远远高于欧洲(-2.9%)和日本(-9%)。 欧元区和日本经济衰退。2001年-2004年,欧元区和日本先后出现过较为严重的经济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和投资持续低迷。为了维护市场流动性,促进经济复苏,欧洲中央银行和日本银行也实行了扩张性货币政策,大幅度降低利率。2003年6月,欧洲中央银行下调再融资利率至2%,这是欧元区国家自1946年以来最低的利率水平,同时,日本银行的基准利率也长期保持在零水平。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衰退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失衡。一方面由于日本和欧洲经济持续低迷,国内市场需求大幅下降,亚洲国家的贸易顺差主要由美国市场吸收,表现为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另一方面,由于利差等因素的影响,日元和欧元汇率曾经对美元持续贬值,进一步增加了美国的出口成本,导致其贸易收支状况恶化。

2、亚洲为什么失衡?

“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二战后,亚洲国家为了实现赶超目标,大都选择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无论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日本,还是

经济学失衡和均衡

经济学失衡和均衡一、关于失衡的经济学分析(一)为什么失衡:理论分析从储蓄与投资关系看,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在于一些国家内部的投资/储蓄关系。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原理,经常项目收支差额恒等于国内储蓄与投资差额,即经常项目盈余意味着国内储蓄超过投资;经常项目赤字意味着国内投资大于储蓄。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投资大于储蓄,表现为经常项目赤字;亚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储蓄大于投资,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ime32ucz7553973044s2xc786b4a900ywr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