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ley手法复位配合中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痰瘀阻
窍型临床研究
陈卡红,王燕红,王玉祥
【摘 要】[摘 要] 目的:观察Epley手法复位配合中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痰瘀阻窍型的临床效果。方法: 135例随机分为3组各45例,3组均行Epley手法复位,B组配合西药治疗,C组配合中药治疗。结果:治疗后1周及2周C组总有效率、中医症候积分、眩晕0级率均优于A、B组(P<0.05)。结论:Epley手法复位配合中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痰瘀阻窍型效果较好。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24(034)011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 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痰瘀阻窍型;Epley手法复位;中药 【文献来源】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practical-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_thesis/0201270394287.html
[基金项目]2017年度深圳市福田区卫生公益性科研项目(FTWS2017065) 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又称之为半规管耳石症,属于常见内耳疾病,早期可由于椰圆囊变性耳石脱落,改变半规管淋巴液的流体动力学,而受累最多的为后半规管,若干预不及时,可造成不可逆损伤 [1]。Epley手法复位治疗能够恢复机体正常形态,控制病情恶化[2]。本研究用Epley手法复位配合中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痰瘀阻窍型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35例,均为2017年5月至2024年3月收治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45例。A组男24例、女21例,平均年龄(67.84±3.47)岁,平均病程(29.75±6.38)个月,眩晕分级为V级5例、IV级30例、III级10例。B组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67.51±3.96)岁,平均病程(29.83±6.29)个月;眩晕分级为V级7例、IV级29例、III级9例。C组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67.47±3.19)岁,平均病程(29.22±6.14)个月,眩晕分级为V级6例、IV级28例、III级11例。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痰瘀阻窍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诊断标准;②年龄大于等于50岁;③能够完整表达自我感受;④签署知情同意书;⑤无精神家族史。
2 治疗方法
3组均用Epley手法复位治疗。嘱患者放松,消除紧张情绪,告知其操作的目的。采取坐卧位,将头偏向患侧,保持45°左右,操作者站于患者右侧,扶住患者头部,将原有的坐位迅速改为平卧位,且取头悬位,使患者头部与床面呈30°夹角,20s后协助患者将头部转向健侧90°(即头转向健侧与平卧位矢状面呈45°夹角),在20s后协助患者完成头部继续向健侧转90° (即面部朝下,与平卧时的矢状面呈45°夹角,在原有平卧头位的基础上转135°),保持该体位及头位20s后缓慢坐起,取头低位,约与地面呈20°夹角。手法复位时需密切观察眼震,保持该头位6~20s或至眼震消失。 B组加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6mg,每日3次,口服。
C组加用通窍活血汤合涤痰汤加减。胆南星12g,法半夏12g,枳实10g,茯
苓10g,橘红10g,石菖蒲10g,竹茹12g,丹参10g,牛膝15g,红花10g,大枣10g,川芎15g,生姜10g,桃仁15g,赤芍10g,葱白10g,水煎,每日1剂,分服[3]。
3组均治疗2周,且随访3个月。
3 观察指标
眩晕分级[4]:0级为眩晕症状完全消失,I级为存在眩晕症状但对生活质量不造成影响,II级为症状消退后能够立即恢复自理能力,III级为日常生活中部分项目需被迫停止但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日常项目,IV级为大部分日常生活无法自理,V级为需借助他人力量完成日常生活。
中医症候积分[5]:评估眩晕、恶心、眩晕,眼震,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6]
显效:眼震、胃肠道反应、眩晕等症状1周内改善,2周内消失。有效:症状2周内有明显改善。无效:症状无变化。
5 治疗结果
3组眩晕分级比较见表1。
3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见表2。 3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6 讨 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主要是悬浮在半规管长臂中的淋巴液当受到移位刺激后,耳石可先向壶腹方向移动,进而导致眼震和眩晕。Epley手法复位能够改善眩晕症状,但复发率较高,且疗程较长,因此不作为首选方案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