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下表为2017我国经济发展的部分数据。不考虑其他因素,从这里可以看出( )
①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 ②农村恩格尔系数低于城镇恩格尔系数 ③居民收入增速低于消费支出增速 ④居民收入的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某家庭2018年总收入20万元,用途如下(单位:万元): 食品 4 衣服 2 教育医疗 水电煤气 通讯交通娱乐 银行储蓄 购买股票、债券 3.5 0.5 2 4 4 该居民家庭2018年的恩格尔系数应该为:( ) A.20%
应的有效措施是: ①促进就业 ②提高恩格尔系数
③规范市场秩序,打造良好消费环境 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居民预期收入
A.④—③—① B.①—③—④ C.②—④—③ D.①—④—③
4.在“不健康”的声誉和网络外卖崛起等因素的影响下,曾在我国物资匮乏年代被视为“奢侈品”的方便面,不可挽回地变成边缘化的补充性食品。数据显示,我国方便面销量已经连续五年下跌。这表明
①我国居民消费观念更新,更注重健康消费 ②我国食品供应更加丰富,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③我国居民消费方式多样,网络消费成为主流 ④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恩格尔系数提高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5.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31日讯,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其中显示,我国居民食品支出比重(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2017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3%,比1978年的63.9%下降了34.6个百分点。由此可以推断
B.25%
C.33%
D.50%
3.扩大居民消费必须使居民“有更多钱花”“有钱更敢花”“有钱花得舒心”,与之相对
①消费结构渐趋改善 ②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③消费类型走向单一 ④食品消费支出减少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6.某网站对2017 年“五一\期间的人们休闲娱乐情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当前人们对于休闲娱乐不仅仅追求“身”的舒适,还追求“心”的愉悦。人们越来越追求身心愉悦的消费说明了
①人们的消费观念在变化 ②人们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
③享受资料的消费比重增加 ④休闲消费已成为人们的最基本消费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2018年上半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5%,高于资本形成总额47.1个百分点。据此,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①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②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在逐步优化 ③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不断提高 ④消费对经济发展起基础性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建国70周年来临之际,我国经济迈过了90万亿元的重要关口,人民的日子更加美起来。2018年,我国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降到28.4%,达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的富足标准。如图是2010-2017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的走势图,该图表明我国
①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②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 ③居民家庭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④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比重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某家庭4月份支出如下:学生校园平安险支出200元,手机费支出500元,服装费支出500元,食品支出2000元,补课支出2000元,旅游支出1000元,支出存款2000元。则此月该家庭恩格尔系数大约是
A.24.4% B.32.3% C.33.3% D.73.20/0
10.分析下面某市家庭消费开支比重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家庭消费结构与家庭收入变化存在紧密的联系 ②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促进了家庭消费水平的提高 ③家庭收入的差别会影响家庭消费对象的选择 ④食品消费与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存在着此消彼长关系 A.①②
数走势图,据此可知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11.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下图是我国近年来恩格尔系
①居民食品支出不断减少 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③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 ④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完善 A.①② 系数越高,说明 A.该家庭的收入水平高 C.该家庭的消费意识强 A.恩格尔系数
B.用于食物支出的比例较高 D.该家庭的消费意识落后
B.国内生产总值
C.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恩格尔系数是指食物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的比重。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家庭的恩格尔
13.反映一个国家或家庭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高低的经济指标是
14.2020年4月6日, 央视新闻“谢谢你为湖北拼单”公益行动首场带货直播开播,累计观看次数1.2亿以上,共售出总价值4000多万元的商品。15日,湖北省30个县的县长“直播带货”,为当地优质产品“代言”。“直播带货”( )
①顺应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刺激了消费欲望 ②减少商品流通环节,降低了消费成本 ③依托线上消费方式,降低了恩格尔系数 ④增加了新的消费对象,降低了消费体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