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制铝?”均为真实的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迫切想通过实验和理论进行探究。通过从实验的探究结果中发现问题,使学生从宏观辨析逐渐进入微观探究。“NaCl中Na+与Cl-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力?HCl中H原子与Cl原子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力?作用力类型是否相同?”“如何从静电作用角度分析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其本质是什么?”等这些真实的问题均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领学生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和讨论交流等,在探究中体会化学知识对生产、生活的贡献,体现化学学科的社会发展价值。
2.2 以学生“认识素养”的发展为主线,设计“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的完成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过程,
在设计学习任
务时,应充分融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重点,关注学生的认识发展。上述设计中的4个学习任务,均重视和发挥学习任务的素养导向功能。“学习任务1”突出“宏观辨识”与“实验探究”;“学习任务2”强调学科本原,突出“微观探析”,体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进阶;“学科任务3”注重认识思路的结构化和显性化,认识角度的丰富化,突出“模型认知”素养;“学习任务4”从工业生产实际出发,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关注学科知识对生产的指导作用,体现学科知识的社会价值功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2.3 注重认识思路的结构化和显性化
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是认识素养发展的直接体现。上述设计中,在“结构决定性质”这一主线的引领下,引导学生从构成物质的微粒、化学键、元素组成以及宏观性质等多角度认识物质,多角度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丰富认识角度,并用框图的形式对这一认识思路显性化,实现“宏微结合”对物质进行分析。
2.4 注重“教、学、评”的一体化
教学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学习均需融入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和手段。上述设计中,“学习任务1”可通过认知冲突的产生与讨论诊断学生对微粒的认知水平。
“学习任务2”在获
取新知后,让学生从化学键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以及对微粒构成物质的微观特征进行描述,监测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
“学习任务3”建
构认知模型,从不同角度分析物质,检测学生认识角度的发展水平。“学习任务4”从学科知识的应用角度,诊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以及认识思路的发展水平。
3 结语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学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求通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教学工作各环节的设计均应以促成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
其中教
学设计作为课堂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期任务,“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对新课程的实施将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笔者在前期研究的
基础上,所作上述“化学键”的教学设计难免有不妥之处,旨在以个人不成熟之想法,形成一定的教学设计参考,以期与广大同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