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2016年)
【摘要】作为困扰各国的世界性难题,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各国学界的重视,纷纷对这一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本文将从食品安全的概念、国外食品安全现状、我国食品安全现状这三个维度对食品安全研究进行综合评述。 【关键字】食品安全;研究
民以食为天,在当前我国体制建设下,不管是人民还是政府对食品问题都越来越重视。近年来食品问题成为人民关注的热点之一,保障食品安全成为我国政府履行监管职责,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根本要求。同时食品安全又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是一个困然世界各国的难题。
一、“食品安全”的概念
根据我国1995年10月30日公布施行的食品卫生法,食品卫生是指食品应当具有良好的性状,也就是食品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食品应当无毒无害,不能对人体造成任何危害。换句话说,食品保证不致人患急、慢性或者潜在性疾病;(二)食品应当具有相应的营养,以满足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三)食品应当具有色、香、味等感官性状。具体说,包括食品的澄清、混浊,组织状态上的软、硬、松等,以及其他凭人的感觉所能判定的性质和状态。目前,国际普遍认可粮农组织与世卫组织在《保障食品安全与质量:强化国家食品控制体系指南》中的界定,“食品安全设计一些危害要素,它们可能会令食品伤害消费者健康。这些要素是必须予以消除,绝无讨论余地”[1] 二、食品安全研究现状 (一)国外食品安全现状
国外对于食品安全研究起步较早,相对于我国来说也更加完善,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卡斯威尔的《在市场的消费需求中,与食品安全、质量以及人类健康相关的公共政策》;卡斯威尔等人以他所主持的美国地域研究项目“企业战略、公共政策及食品体系的绩效”为基础,对食品行业的体系以及政府对食品行业的政策等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2]。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对食品安全进行研究。
许多国家都通过立法来加强对现代食品的监督管理,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日本等都颁布了食品法或食品卫生法[2]。美国于1890年就制定了国家肉品监督法,1939年制定了联邦食品药品法。英国于1955年制定食品法,欧洲其他国家多在20世纪50~60年代制定了食品法。日本的《食品卫生法》规定,食品、食品添加剂、器具以及容器包装,按
1
政令规定的职权划分,分别接受厚生省大臣、都道府县知事,或者厚生省大臣指定的人员检查。目前,世界各国食品安全立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一些综合性法律中通过对农产品及食品、农业投入品、包装和标签的调整,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对食品安全的调整;另一类就是在单一性法律中专门就某一种类或某一环节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作出规定。各项立法互相配合而又各有侧重,形成比较严密的食品安全管理法规体系。 (二)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有关部门也发布了一系列相关的规定和管理方法,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程度。我国的食品生产和供给中还存在着食品制成品的合格率不高,食品中毒及食源性疾病没有得到控制,一些中小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工艺和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检验手段不起,法律意识不够,执行食品安全相关法规、条例、标准的自觉性和力度不够,食品安全监督执法队伍力量与所担负的工作量相比还不足,执法水平还需提高等情况。这些问题在某些方面还比较严重,导致我国目前食品不安全状况的存在。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首要任务是正确把握食品安全的科学内涵,它是一切工作的源头和出发点,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作了不同研究。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存在各种复杂现象,因此不同学者对其描述呈现纷繁芜杂的局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雷方华从六个方面比较全面准确地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概括起来主要有:产业起点较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从农田到餐桌食物链污染严重、重金属和水污染日趋严重、食品企业违规生产加工食品、少数不法分子参加制假以及无证食品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同时指出,我国当前传统工艺制作食品也暴露了不少问题[3]。许辉则在和雷方华有重合的基础上,揭示了食品安全存在的另外两个问题: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新出现的生物技术产品以及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4]。
三、对以上研究现状的分析
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是强化对监管者的问责。在中国目前的治理结构中,行政权占据主导地位,这既是我们的优势,也是一些问题的根源所在。要想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优势,又尽可能地避免由此而引发的各种治理问题,就必须要严格执行对监管者的问责。 除此之外,必须要强化对违法者的惩戒力度。法律制订得再多再细,如果不严格执行也是不行的。要想从根本上遏制造假行为,就必须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让造假的成本远大于造假的收益,进而使造假者望而却步。因此,要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构建。
2
当前部分企业为谋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科学要求,从而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因此,促使绿色营销的研究从理论转化为实践,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绿色营销道路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最终的落脚点。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十分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相关研究成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绿色营销观念的深入人心以及愈来愈多研究者的加入,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内容将更加丰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静.食品安全治理的国外研究述评[J].学理论,2013(27) [2]李荀.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7) [3]雷方华.浅谈如何为食品安全把关[J].中国食品,2008(6):28-30.
[4]许辉.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浅析[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7(12):24-25. [5]陈杰.企业绿色营销的伦理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7):108-110. [6]袁武林.企业绿色营销策略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8(12):114-115. [7]张金平.国外食品安全法制保障体系综述及其借鉴[J].理论广角,2014(19) [8]张萌,胡晓川,张斌.天津市食品安全现状及监管[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5(12)
[9]孙泽才,方凯,周晓粧等.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冲击下的对策分析[J].南方农业,2015(12):165-166
[10]宁德煌,焦强.近年来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4(14):25-2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