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北京体育大学考研内部运动生理学笔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精品文档

溶液促使膜外水分子向内渗透的力量即为渗透压

与血浆正常渗透压近似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0.9%NACL,5%葡萄糖溶液)

在低渗NACL溶液中,由于水分进入红细胞过多,引起膨胀,最终破裂,红细胞解体,血红蛋白被释放,这一现象总称为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 4.酸碱度

血液的酸度和碱度用PH值评定。

PH值7为中性;大于7为碱性;小于7为酸性

血浆酸碱度PH值=7.35——7.45 最大变化范围:6.9——7.8

血浆(血液)为缓冲溶液,存在由数对抗酸(碱性 弱酸盐)和抗碱(酸性 弱酸)物质组成的缓冲体系。

主要缓冲对: 血浆:碳酸氢钠/碳酸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 红细胞:碳酸氢钾/碳酸 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 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钾 碱贮备: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 含量来表示碱储备量。

测定:每100毫升血浆中碳酸能解离出的二氧化碳毫升数 正常值:50%——70%

意义:反映缓冲能力,运动员碱贮备高10%。

缓冲反应式举例:

乳酸+碳酸氢钠乳酸钠+碳酸 ↓CA

→二氧化碳+水

血液PH值恒定的意义:

随意编辑

精品文档

保证酶的正常活性,维持正常细胞的新陈代谢、兴奋性和器官的正常机能,如紊乱,则会发生酸中毒或碱中毒。

第二节 运动对血量的影响

一、成年人总血量:体重的7%——8%。约每公斤体重70——80毫升。 循环血量: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心血管中迅速流动的血液。

贮存血量:潴留于肝、脾、腹腔静脉以及皮下静脉丛处的血液。流速极慢,血浆量少,红细胞多,必要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释放入循环血量。 二、失血:

一次失血﹤总血量的10%,对生理可无明显影响,失血可分别从组织液、血浆、红骨髓处补充;如超过30%,可出现血压降低,需及时输血补充血量。 运动对血容量的影响:一次性运动对血容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次性运动对血容量的影响,取决于运动的强度、持续时间、项目特点、环境温度和湿度、热适应和训练水平。从事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血浆含量和血细胞容量都明显增加,而血细胞容量增加较明显。短时间运动时总血容量增加,主要是由于储血库里的血被动员入循环 ,使循环血量增加;而短时间运动出现的血液相对浓缩,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储血库中血浆量相对较少,血细胞容量较大,进入循环血中使血细胞浓度相对增高。在长时间耐力性运动时,红细胞不会发生显著变化。血容量改变主要是由血浆水分转移情况决定,如果血浆中的水分从毛细血管中渗出到组织间液或排出体外,将引起血浆容量减少,产生血液浓缩现象。反之,如果组织间液的水分渗入到毛细血管,血浆容量增加,则血液稀释。 三、运动项目:

耐力性项目(长时间,强度较低):血量增加最为显著。变化亦最为显著。 增加:贮血库释血

随意编辑

精品文档

变化:血管内与组织间水分转移 排汗散热增加(摄氏35度:0.58/1克汗,体重下降3%——8%,则血浆容量减少6%——25%)引起的血浆容量变化。

一次性长时间运动可使体重下降10%。强调运动中应注意充分补充水分。防止脱水。脱水可造成心输出量↓→机体供血供氧↓→有氧能力↓,代谢产物↑→疲劳→运动能力下降 速度性项目(短时间,大强度):贮血库紧急动员,血量增加,但血液相对浓缩,血细胞量和血浆量均增加,但前者增加尤为明显。 第三节 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 一、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无核、双凹圆盘形、直径:6——9微米; 具有可塑变形性:可随血液流速和血管口径而改变形态 寿命:120天;生成:红骨髓

破坏:血流冲撞成碎片,由网状内皮系统吞噬

正常值:男性:450——550万个/每立方毫米,平均500万个/每立方毫米 女性380——450万个/每立方毫米,平均420万个/每立方毫米 主要功能:运输氧及二氧化碳;缓冲血液酸碱度 2.运动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运动可使红细胞数量发生变化。影响因素:运动种类、强度、持续时间

(100%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后即刻,红细胞数目比运动前增加10%,运动后30分钟还有5%的增加)

(1)一次性运动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运动后即可观察到的红细胞数增多,主要是由于血液重新分布的变化引起的。长时间运动时,排汗和不感蒸发的亢进引起血液浓缩。运动中肌细胞中代谢产物浓度升高,与毛细血

随意编辑

精品文档

管中血浆渗透压梯度增大,钾离子进入细胞外液使肌肉毛细血管舒张,而对于短时间运动后即刻的红细胞增多。在短时间的静力性或动力性运动中,肌肉持续紧张收缩使静脉受到压迫,血液流向毛细血管增多,并驻留在那使毛细血管内压升高,血浆中的水分渗出,也使血液出现浓缩。运动中红细胞数量的暂时性增加,在运动停止后便开始恢复,1-2小时后可恢复到正常水平。

(2)长期训练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运动性贫血: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运动训练,尤其是耐力性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被诊断为运动性贫血。 真性贫血:

表现:红细胞数量绝对减少,红细胞比容绝对降低 原因:运动中红细胞破坏增多 假性贫血:

表现:血容量增加,血浆量增加较多,红细胞数量增加较少→红细胞数量相对减少,红细胞比容相对降低;

医学单位容积或体积测定表现相对正常情况,

原因:红细胞工作性溶解加强→刺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成 生理意义:安静状态下降低血黏度,减少循环阻力,减少心脏负荷; 运动状态下血液相对浓缩,保证血红蛋白量相应提高 为优秀运动员有氧工作机能潜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3.运动对红细胞压积的影响 红细胞压积(比容):

概念: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随意编辑

精品文档

正常值:37%——50%,女低于男。

生理意义:影响血黏度(带氧能力)的主要因素。正常黏度范围内红细胞数量、压积增加可使红细胞功能增强;

如大于50%则血黏度与红细胞压积呈指数关系上升时:

单位体积红细胞↑→红细胞压积↑→血黏度↑→循环阻力↑→血液流速↓→运输能力↓、调节能力↓、清除能力↓→运动能力↓

与训练水平的关系:耐力性运动训练水平低者红细胞压积增加明显,血黏度增加,心脏负荷重,易疲劳,运动能力下降。为耐力运动员机能评定指标 4.运动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 红细胞流变性的概念

在血液中流动的红细胞,在切应力的作用下变形,以减少血流的阻力。使红细胞在比容较高的情况下也能顺利发生轴流现象,顺利通过小于自身直径的微血管和狭窄部位,保证微循环有效灌注,提高氧气的运转效率。

红细胞流变性下降→红细胞聚集→血黏度↑→血液流速、氧运输↓ 测定指标: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悬液黏度、滤过率、压积、电泳率等 运动时红细胞流变性的变化 强度、持续时间、训练水平的关系

一次性最大强度、持续时间长、训练水平低: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持续1小时。 影响因素:红细胞表面积/容积比值、红细胞内部黏度、红细胞膜弹性 红细胞变形能力↓→血液流变性↓→供氧↓心脏负荷↑运动能力↓恢复↓ 无训练者不宜进行一次性高强度极限运动。

有训练者安静时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强:新生红细胞↑细胞膜脆性↓弹性↑

随意编辑

北京体育大学考研内部运动生理学笔记

精品文档溶液促使膜外水分子向内渗透的力量即为渗透压与血浆正常渗透压近似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0.9%NACL,5%葡萄糖溶液)在低渗NACL溶液中,由于水分进入红细胞过多,引起膨胀,最终破裂,红细胞解体,血红蛋白被释放,这一现象总称为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4.酸碱度血液的酸度和碱度用PH值评定。<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hjtk63evg79ew80o94h77xpo584e200qx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