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一、夏朝

从二里头文化遗址看,当时的农具主要是石器,如石铲、石镰,以及蚌铲、骨铲、蚌镰和木制耒、耜等。 [1]

夏代的农业生产比过去有了大的发展,《史记.夏本纪》说禹在治水的同时“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氵一丝土)。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这说明禹在治水的过程之中推广了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夏代已有农田的排灌沟渠,《论语.泰伯》载孔子的话说禹“尽力乎沟洫”。《史记.夏本纪》则说禹“浚吠(quan)浍(kuai)致之川”,《集解》注引郑玄说“吠浍,田间沟也”。这就是说禹疏浚田间吠浍使之达于河流。这里就有排与灌两方面的问题。

夏代在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其他地区农业经济也在发展之中,如分布在黄河上流及其支流渭河、湟水流域,时间上大约与夏同时的齐家文化就是如此,齐家文化因1924年发现于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其主要遗址有甘肃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和秦魏家等350多处。齐家文化的经济生活也以农业为主,部落、氏族居民过着较稳定的定居生活,主要农作物是粟,大何庄遗址出土的陶罐中就发现了粟。生产工具为石器、骨角器,挖土工具为石铲、骨铲,有的石铲用硬度强的玉石作成。收割谷物多用磨光穿孔的石刀、石镰。加工谷物用石磨盘、石磨棒、石杵。夏朝的北方,约在今内蒙赤峰一带、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分布着一种首先发现于内蒙赤峰夏家店村遗址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考古资料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部族先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过着定居生活。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有打制石锄、磨制石铲、磨制石刀,谷物加工有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1]

二、西周

西周时期,盛行耦耕,即二人为一组,合力而耕。这样,既较省力,动作又快,当是耕作方法的一个进步。金属农具的应用和耦耕的推广,使开垦荒地的规模越来越大了。“千耦其耘”的诗句,反映了成千上万的人大规模耦耕的景象。

当时人们不仅能进行深耕、熟耘,而且也能使用绿肥和制造堆肥。“荼寥朽止,黍稷茂止”,就是把田间耨锄的荼寥和杂草沤作绿肥,使黍稷等作物生长得更为茂盛。用火化、土化等方法制成的堆肥,也是常用的肥料。此外,对防治虫害也非常注意。[39]

三、春秋时期

中国传统农业在春秋时期才开始形成。春秋时期的人们发明了以前没有的铁犁铧、铁锄、连枷、石磨等新农具。春秋时期是我国农具史上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阶段,即是铁农具和牛耕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春秋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比原始农业有很大的进步,因而农具也有所改进,种类增加,

虽然仍以木、石、骨、蚌农具为主,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晚期还出现了铁农具)。整地农具有耒、耜、耰、铲、锸、锄、?、犁等,中耕农具有钱、 等,收获农具有钅至、艾、镰等,加工农具为 磨盘、杵臼等。

耒耜是当时最重要的整地工具,《管子·海王篇》也说:“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 立。”显然,耒耜是两种独立使用的整地农具。耒是最古老的挖土工具,是从采集经济时期挖掘 植物的尖木棍发展而来的。早期的耒就是一根尖木棍,再后在下端安一横木便于踏脚,入土容 易。再后木耒由单尖变为双尖,成为双齿耒。单尖木耒的刃部发展成为扁平的板状刃,就成为 木耜。铲是一种直插式整地农具。铲和耜是同类农具,在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中并无明显的区 别。各地出土的商周石铲、骨铲和铜铲,都是考古学家们根据其形状类似现代的铁铲而套用 的,实际上其中一些较大型的铲都应该是耜。现在一般将器身较宽而扁平、刃部平直或微呈弧 形的称为铲,而将器身较狭长、刃部较尖锐的称为耜

春秋时期的农业已经摆脱了原始农业那种刀耕火种的粗放状态,建立起较均衡的农 牧业生产结构,田间生产技术有较明显的进步,突出表现在一整套农业工具的齐备,能够满足 大田作业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尤其是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更是我国农业历史上的重大成 就。它为战国时期我国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农业技术体系的真正形成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因此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

四、战国时期

生产工具方面所出现的革命性变革,主要是铁器的出现和广泛使用。春秋末年已经有了铁器,但不普及。进入战国后,无论农业还是手工业,都已离不开铁工具。在《孟子》书里已提到铁耕。《管子》则以为:农夫必须有铁制的耒、耜、铫,女工必须有针和刀,制车工必须有斤、锯、锥、凿。否则他们就不能成其事。据所知,河南、陕西、山西、山东、河北、辽宁、湖南、湖北等省都出土过战国铁工具,可见当时使用铁器的区域异常广阔。而且铁工具的类型也多种多样,如有锄、臿、镰、铚等农具,也有斧、铸、凿、刀等手工工具,在同一种工具中又有大小或不同式样的差异。在青铜器时代,铜工具往往和木、石、骨、蚌制成的工具并存。到战国时,不仅木、石工具渐渐消失,就是青铜工具也日益减少。锐利而坚固的铁工具大量地使用于农业和手工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汉朝

汉朝时期,铁农具的牛耕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区田法相继诞生。国家注重兴修水利,尤以关中地区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国渠、六辅渠、白渠等。东汉时期,出现了翻车和渴乌等水利工具,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率。

翻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又名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后汉书》记有毕岚作翻车,三国马钧加以完善。

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运方便,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即可灌溉,亦可排涝。我国古代链传动的最早应用就

是在翻车上,是农业灌溉机械的一项重大改进。

六、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方自然条件不同,因此所用的工具也有所区别。南方主要以翻车、龙骨车、曲筒等为主。而北方则主要应用桔槔、辘轳、滑车等。到了唐代后,又发明了筒车、高转筒车、立水井等更为先进的灌工具。 “江东犁”和南方水田地区的耕作技术

江东犁是适应南方稻田整地作业而出现的。据陆龟蒙《耒耜经》的描述,江东犁由十一个零件组成,这十一个零件包括:犁鑱、犁壁、犁底、压鑱、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犁盘。其中除犁鑱和犁壁是由金属铸造而成的以外,其它皆由木制而成,具体形制和功用如下:

序号 零件名称 1 犁鑱 犁壁 长一尺四寸,宽六寸 长宽各约一尺,略呈椭圆形 起垡,即切开土块和切断草根 形制 功用 2 覆垡,即翻转犁起的土块,并将杂草和植物残株压于土下 3 犁底,即犁床。 长四尺,宽四寸,其前端嵌入犁鑱 固定犁的位置并稳定犁体。 4 压鑱 宽四寸,长二尺 固定犁壁,并紧压犁鑱于犁底,因此也有固定犁鑱的作用。 5 6 策额 长一尺六寸 固定犁壁 犁箭,即犁柱。 高三尺,下端贯穿在策额、压鑱和犁底的孔中,并把它固定在一起,上端贯穿贯穿犁辕,并将犁辕的位置固定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一、夏朝从二里头文化遗址看,当时的农具主要是石器,如石铲、石镰,以及蚌铲、骨铲、蚌镰和木制耒、耜等。[1]夏代的农业生产比过去有了大的发展,《史记.夏本纪》说禹在治水的同时“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氵一丝土)。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这说明禹在治水的过程之中推广了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夏代已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hbpg95bp16ehs74cpau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