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等教育改革“给力”看器乐教育改革现状
一直以来,高等教育就从未停止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但过去较为注重专业化教育,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了知识面过窄、功利性过重、知识结构单一的状况。这与科技高速发展、专业知识快速更新和职业寿命越来越短的现代社会已经极不相适应,这种不适应也反映在高等艺术教育器乐教学的课程体系上。传统的器乐教学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相关理论综合能力培养薄弱,与其他相关科目缺乏联系。下面本人先谈谈器乐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先进教学理念的给力和教学方法的无力。
在高等教学改革的推动下,艺术教育专业的器乐教学也发生了众多变化。大多数音乐院校的教学理念都是致力于让艺术走向大众,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服务。但实际中,大部分高等艺术院校中的器乐教育还是处于一个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言传身授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互动性,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了学生主观能动性较弱,专业面过窄,知识结构单一的局面。这种现象俨然与目前推崇的教学理念不相适应,大大影响了教育改革的前进步伐。
其次,丰富多样的授课模式和陈旧单一的授课内容。
长期以来,器乐教育都没有停止过改革创新的脚步,在授课模式上也有很多变化,除了形式多样的授课形式外,还在个别课(一对一)的基础上,有效地加入了小组课(一对二或一对多)的教学形式。但是就教学内容来看,大部分还是换汤不换药的状况,一对一形式的授课内容就是两个步骤,先进行基础训练,之后就是各类曲目的演奏训练。而所谓的小组课,就是将其演变成个别课的浓缩版,虽然上课的学生人数上增加了,但授课内容变化并不大,还是停留在一对一的教学形式基础上。教师只是将教学时间均等的分到每位学生身上,进行基础与曲目的训练,这样显然是失去了小组课的教学意义和目的。器乐教学的小组课应该是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增强学生的器乐教学、艺术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如果只是注重器乐技能教学,培养的学生踏入社会只会演奏而不会教学且无法参与社会其他艺术实践,这将严重影响今后艺术教育的质量。
其三,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给力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无力。
高等音乐教育器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是器乐教育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器乐课程的设置较为单一,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重技能轻理论的局面导致学生基础理论的系统构造非常薄弱。各门学科呈现出单线化发展的态势,形成了各科专业各自为界、各自独立的局面。课程相近不相容,相关不相干,相承不相接,相予不相济。器乐教学也因为长期重视技能而与其他相关知识领域严重脱节,课程设置重视本专业领域的纵向深入研究,而忽略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与衔接。这就导致了学生只会关门造车,局限在狭小的琴房中练习,对别的知识领域毫不关心,学生犹如井底之蛙,获得知识的渠道闭塞,直接导致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无力。在这种局面中,要培养出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是很难实现的。可见,如何更为科学地、有效地、系统地设计整个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由此可见,虽然器乐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过,但事实证明,器乐教学改革重在创新。
首先,运用科学的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
器乐教学应该要彻底抛弃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建立适应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的教学理念。器乐教学是一种主观性较强的学科,有很多知识的掌握都非常的抽象,除了外在的演奏肢体表现外,不再具备直观性。演奏过程中各器官的运动配合只有学生自己能体会。过去器乐教学由于手段单一,教师几乎都是全凭感觉和经验,学生往往不能真实的感受和理解,课堂的时间也是有限的。现在的科技如此发达,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不再拘泥于言传身授。多采用多媒体软件、微格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录音器材进行教学,以针对演奏技能的学习;采用微格媒体教学,以教授器乐教学技能;设计多媒体课件教学,以传授器乐理论知识。声像设备作为器乐教学的辅助工具,为器乐教学的直观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通过这些方式学生能够更直观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演奏状况,可以根据录音、录像中课堂上良好的声音状态去进行课下练习,以自身为参照,让良好的演奏感觉较长时间的保持下去。除此之外这种方法还能够帮助学生克服演奏中一些不好的肢体习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台风和演奏风格,同时学生还能通过录像总结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比较和调整,进一步提高了演奏水平。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情景丰富,气氛活跃,而且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学习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再次,理论结合实践,完善课程设置。
1、器乐个别课与器乐小组课相辅相成。两种授课模式各有优点,个别课形式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让学生的演奏技能得到更为有效地训练。小组课能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两者缺一不可,我们要充分发挥两种模式的优势,注重多种模式的融合,丰富课堂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不同水平器乐学习者,教学模式的组合也是不同的,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逐步进行调整,比如可以根据学生程度深浅或者年级的不同,调整个别课与小组课的比重。
2、器乐课与辅助课程相济相承。器乐课程绝对不是单一存在的,它与很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是存在或多或少联系的。要改变以前器乐教育重技能、轻理论的旧模式,要建立一个以专业训练为中心,其他相关课程为辅助的体系。既要掌握科学的演奏技巧,又要重视基础理论学习;既要训练曲目演奏,又要掌握一定的伴奏能力;既要会演奏还要会教;既要扎实的掌握器乐演奏技能,又要提高全面的音乐修养。
3、器乐课与公共理论课相融相通。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校的公共理论课与专业课似乎是天经地义地互不问津、互不通融,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封闭状态。其实不同学科之间也总是存在或多或少、或远或近的联系的。譬如:技术与艺术、艺术与文化、文化与人文等等。我们要着眼于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科学、合理、系统,解决原有的一些课程不相通的问题。
最后,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如何有效地促进教育改革与创新,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是关键所在。教育学生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和爱心,否则就算是才高八斗的老师也是不会受到学生欢迎的。此外,作为一名器乐教师不仅要有正确的声音观念,掌握科学的演奏方法,还要了解全面、系统的器乐理论知识以及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要有灵敏的耳朵,因为器乐教学主要是经过听觉来进行的,如果老师听觉不灵敏就不能正确的辨别学生的声音问题,可能会误导学生。器乐教师还要培养极强的应变能力,要能根据学生的各种问题,及时的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调整。器乐教师还要不断提升教学创新能力,对一些教学效果不佳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创新,提高教学效率。只有每位老师能不断地完善自己,器乐教学的改革创新才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