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原则 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2、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原则
目标
1、 消除贫穷与剥削
2、 保护和加强资源基础,以确保永久地消除贫穷
3、 扩展发展的概念,以使其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社会、文化的发展 4、 最重要的是,它要求在决策中做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实现目标依赖于5个原则 1、 公平性原则 2、 和谐性原则 3、 需求性原则 4、 高效性原则 5、 变动性原则
3、 设计——价值的选择与实践 1、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设计的起点
设计作为在“人-产品-环境”系统中产品的求解活动,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阉割受制于环境因素。英雌,环境原则自然成为设计必不可少的、重要的设计原则之一。 自然对于人类设计活动的展开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1、 自然环境是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 2、 自然环境为设计活动展开踢动了自然资源
3、 自然环境为设计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提供了陈列空军、废弃物排放场所与空间 2、 设计——价值的选择与实现
设计是人与环境的中介,是价值的选择与实现,这就是设计的本质和意义。 3、 可持续发展思想对设计发展的启示
可持续发展思想给工业设计提供了发展的方向
1、 工业设计的人的体系、社会体系与生态环境组合而成的综合体系中的活动。设计的
求解在版智商绝不是一种经济行为,也不是科技行为,更不是艺术行为,是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方式的求解
2、 工业设计应是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设计、规划行为。工业设计不是对设
计资源的“竭泽而渔”,它本身也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代际公平性应成为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 3、 工业设计应是将个人利益(或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或社会利益)相结合的设计。
设计应是将个人与他人、集体与社会利益的协调者。这种代内公平的思想应称为设计师的伦理思想的基础。设计应称为想社会所有人提供美好生活愿望的机会和手段。
4、 工业设计应当为人们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及理性消费的实现提供可能,而不是单
纯的刺激人品更多、更快消费的手段。 5、 环境原则的设计对策——绿色设计
1、 绿色设计的概念
绿色设计是生态哲学、生态价值观指导下的设计思想与方法。
广义上,绿色设计是20世纪40年代末建立起来,并在6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的环境伦理学和环境保护运动的延续,是从社会生产的宏观角度对人的活动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思考与整合。
在狭义上,绿色设计是指以节约资源为目的、以绿色技术为方法、以仿生学和自然主义等设计观念为追求的产品设计。
绿色设计从其发挥作用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系统性绿色设计”和“产品性绿色设计”
系统性绿色设计主要针对某些产品的生产体系而言,是在较为宏观的层面上把握整个生产体系的“绿色”性质,亦即在这个生产生产体系中,产品的生产、使用、废弃系统具有生态化的性质。
产品性绿色设计主要指在某一种产品的设计体系内进行产品自身的跳转。如增加产品服务时间(轮回、维修、二手、再利用等)与减少未来垃圾(如采用浓缩、压缩、集聚等方法)等,是在产品的围观层面上对产品自身的构成部分及产品整体的生态化调整。 2、 垃圾——错位的资源
1、 人类文明史与垃圾发展史
垃圾与产品某种意义上是同等的字眼,只不过是处于不同时间和空间而已。 2、 抛弃——刺激消费下的必然
在“有计划的废止制度”下,企业仅仅通过造型设计,往往就能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保持一个庞大的销售市场,这对美国的企业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了刺激消费的作用。因此,尽管这种设计体系不被设计界推崇。
“有计划的废止制度”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但由于其人为地对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纯粹促销型的缩短,不可避免地带来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3、 “摇篮——坟墓”与“摇篮——摇篮”
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技术生命周期(产品性能完好的时间)、美学生命周期(产品外观具有吸引力的时间)和产品的初始生命周期(产品可靠性、耐久性、维修性的设定)
产品生命周期的评价有利于了解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环境影响,从而权衡产品生产中的利弊得失,并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使用替代材料等方法,来保护资源和环境。
3、产品绿色设计对策
1、初始生命周期优化对策
这个原则的目的是延伸技术生命周期、美学生命周期和产品初始生命周期,这样可
以尽量长的使用产品。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可能并不是好的选择。 如果技术生命周期比美学生命周期要长很多,就必须寻求新的平衡,即缩短产品的
技术生命周期,或考虑延长产品的美学生命周期。
如果正在开发新的能源密集度小的替代品,要么在目前产品设计时就应趋向于较短
的生命周期。
1、 提高可靠性和耐久性 2、 易于维护和修理 3、 产品结构设计模块化 4、 经典设计
5、 加强产品与使用者的联系
2、生命末端系统的优化原则
产品的生命末端系统指的是在初始生命周期结束后对产品的处理或处置。
1、 少量化设计
1、 缩小设计 2、 压缩设计 3、 多功能设计 2、 再利用设计 3、 再循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