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不同品种生长育肥猪肉质性状的变化规律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不同品种生长育肥猪肉质性状的变化规律及

品种、性别对肉质性状的影响

欧秀琼 刘作华 钟正泽 杨飞云 童晓莉 (重庆市养猪科学研究院 重庆荣昌 402460)

摘要:分别选择体重20kg左右的杜×长×大杂交仔猪54头,长×荣杂交仔猪48头,公母各半,分6圈饲养(公猪3圈,母猪3圈)。研究不同品种生长育肥猪肉质性状的变化规律及品种、性别对肉质性状的影响。日粮为玉米-豆粕型,赖氨酸水平在NRC(1998)标准的基础上提高个百分点,消化能为kg,粗蛋白质含量20~50 kg、50~80 kg及80~100 kg分别为%、%及%。当猪的体重为20 kg、35 kg、50 kg、80 kg及100 kg左右时,每个重复各取1头猪进行屠宰,测定肉质性状。结果表明:随着体重的增加,肉色评分杜×长×大全期无明显变化,长×荣呈直线上升趋势;pH1值杜×长×大呈直线下降趋势;肌肉失水率杜×长×大及长×荣均有升高的趋势;肌肉水分含量杜×长×大全期无明显变化,长×荣呈直线下降趋势;肌间脂肪含量杜×长×大及长×荣均呈直线上升趋势。不同品种肉质差异明显,肉色评分、肌肉水分含量及肌间脂肪含量均有显着的不同(P<或P<),综合各指标看,长×荣猪肉质优于杜×长×大。性别对肉质性状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品种;性别;生长育肥猪;肉质性状

猪从活体动物到猪肉产品的转化涉及到一系列组织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

的变化过程,该过程的结果决定了猪的肉质(特别是感官品质)特征(陈代文等,2002)。广义的肉质指肉的感官品质、深加工品质、营养价值和卫生质量。猪肉的感官品质常用pH值、肉色评分、肌肉失水率、肌肉水分含量及肌间脂肪含量等指标进行评定。宰后45分钟胴体pH值是反映肌肉酵解速度和强度的最重要指标。猪肉的色泽主要受肌红蛋白状态的影响。猪屠宰后,刚切开肌肉切面的肌红蛋白尚未与氧结合,故呈暗红色,与空气中的氧结合后,肌红蛋白很快成为氧合肌红蛋白,使肉呈现鲜红色,此为消费者最喜爱的颜色。系水力对肉的外观及嫩度都很重要,失水率是国内常用的间接反映系水力的指标,两者呈直线负相关。一般认为,肌间脂肪含量对猪肉品质影响较大,尤其是嫩度和多汁性。食肉最佳的肌间脂肪含量为~%(Hovenier等,1993)。也有人认为~%的肌间脂肪含量是必需的(Smith等,1972)。

人们养猪的目的就是要获得量多又好的猪肉产品,影响猪肉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遗传、营养和饲养、宰前应激及屠宰加工过程等(张克英等,2002)。国内外研究猪肉质影响因素的文献不胜枚举,但有关肉质性状随体重变化规律的

报道却很少见。本文通过对西南地区典型品种猪杜×长×大及长×荣不同性别不同体重肉质性状的测定,探讨肉质性状随体重的变化规律及品种、性别对肉质性状的影响。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试验设计

分别选择体重20kg左右的杜×长×大杂交仔猪54头,长×荣杂交仔猪48头,公母各半,分6圈饲养(公猪3圈,母猪3圈)。试验从20kg开始,100kg结束。

试验日粮

表1 日粮配方及营养水平(单位:%、MJ/kg)

玉米

豆粕 大豆油 碳酸钙 磷酸氢钙 食盐 预混料* 赖氨酸 蛋氨酸 苏氨酸 合计

消化能 粗蛋白质 钙 磷 有效磷 赖氨酸 蛋氨酸

蛋氨酸+半胱氨酸 苏氨酸 色氨酸

20~50kg

50~80kg

80~100kg 100

100 100 营 养 水 平

* 预混料配方(每公斤全价料):铁,锌,锰,铜,硒,碘,VA 2000IU,VD3 200IU,VE 20IU,VK3 ,

生物素,叶酸,可利用尼克酸,泛酸,核黄素,VB1 ,VB6 ,VB12 μg,氯化胆碱,泰乐菌素,抗氧化剂。

两品种猪试验日粮一致,采用玉米-豆粕型日粮,赖氨酸水平在NRC(1998)标准的基础上提高个百分点,消化能为kg,粗蛋白质含量20~50 kg、50~80 kg

及80~100 kg分别为%、%及%。各阶段日粮配方及营养水平见表1。

饲养管理

试验猪占地面积保持在头以上,预试期内进行驱虫和预防注射,全期采用粉状全价配合饲料,自由采食,自由饮水,保持圈舍清洁卫生,做好日常工作记录和试验猪健康状况记录。

测定指标

分别于试验开始(20kg)、35 kg、50 kg、80 kg及100 kg左右时早晨8:00空腹称重(前一天20:00断料),每圈选一头进行屠宰。取最后胸椎处至第5腰椎处眼肌测定肌肉颜色、pH1值及肌肉失水率,取前、中、后部混合肌肉测定肌肉水分及肌间脂肪含量。测定方法见《猪肉质评定方法》(猪肉品质研究参考资料汇编)。

统计分析

测定结果应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邓肯氏多重比较,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应用Excel软件进行作图及回归分析。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肉质性状随体重的变化规律及品种对肉质的影响(图1及表2)

由图1及表2看出,随着体重的增加,肉色评分杜×长×大全期无明显变化,而长×荣呈直线上升趋势;pH1值杜×长×大呈直线下降趋势;肌肉失水率杜×长×大及长×荣均有升高的趋势;肌肉水分含量杜×长×大全期无明显变化,而长×荣呈直线下降趋势;肌间脂肪含量杜×长×大及长×荣均呈直线上升趋势。不同品种肉质差异明显,其差异主要表现在50kg以后。肉色评分100kg时长×荣显着高于杜×长×大(P<);肌肉水分含量杜×长×大从20kg到100kg各阶段变化不大,而长×荣则呈直线下降趋势,20kg时极显着地高于杜×长×大(P<),到了80kg时则显着地低于杜×长×大(P<),100kg时极显着地低于杜×长×大(P<);肌间脂肪含量杜×长×大及长×荣差异明显,35kg时长×荣显着地高于杜×长×大(P<),到了80kg及100kg时则极显着地高于杜×长×大(P<)。

图1 肉质性状随体重的变化规律

表2 肉质性状随体重的变化规律及品种对肉质的影响

指标 pH1值 肉色 评分 失水率 (%) 水分含量 (%) 肌间脂肪 含量(%)

品种 杜×长×大 杜×长×大 长×荣 杜×长×大 长×荣 杜×长×大 长×荣 杜×长×大 长×荣

20kg ± ± ± ± ± ± ± ± ±

35kg ± ± ± ± ± ± ± ± ±

50kg ± ± ± ± ± ± ± ± ±

80kg ± ± ± ± ± ± a ± b ± B ±

100kg ± ± b ± a ± ± ± A ± B ± B ± A

注:同体重不同品种间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着(P<),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着(P<),无字母表示差异不显着(P>)。

性别对生长育肥猪肉质性状的影响(表3)

表3 性别对生长育肥猪肉质性状的影响

指标 pH1值

性别 公 母

肉色 评分 失水率 (%) 水分含量 (%) 肌间脂肪 含量(%)

公 母 公 母 公 母 公 母

20kg — — ± ± ± ± ± ± ± ±

35kg ± ± ± ± ± ± ± ± ± ±

50kg ± ± ± ± ± ± ± ± ± ±

80kg ± ± ± ± ± ± ± ± ± ±

100kg ± ± ± ± ± b ± a ± ± ± ±

注:同体重不同性别间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着(P<),无字母表示差异不显着(P<)。

由表3可见,性别对生长育肥猪肉质性状影响不大。公母猪间肌肉pH1值、肉色评分及肌肉水分含量各阶段基本无差异。失水率除100kg时母猪显着高于公猪(P<)外,其余各阶段差异均不显着(P>)。肌间脂肪含量随着体重的增加,

公猪有高于母猪的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

3 结论与讨论

关于猪肉质性状随体重变化规律的研究报道很少,Rhim(1987)的系统研究表明,随猪年龄的增长,肉质呈改进趋势,220日龄后趋于稳定。本试验表明,杜×长×大与长×荣两品种猪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肉质变化规律有着很大的不同:杜×长×大随着体重的增加pH1值呈直线下降趋势,肉色评分及肌肉水分含量全期无多大变化,这可能说明,杜×长×大猪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越接近屠宰体重,肉质有变劣的趋势,且较晚熟;长×荣随着体重的增加肉色评分呈直线上升趋势,肌肉水分含量呈直线下降趋势,这可能说明,长×荣猪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越接近屠宰体重,肉质有改善的趋势,且较早熟。共同之处是:随着体重的增加,两品种猪肌间脂肪含量均呈直线上升趋势;失水率也呈上升趋势。由本试验结果还可看出,肌肉水分含量与肉色评分有着密切的关系,水分含量高,肉色较浅,水分含量低则肉色较深。

品种对生长育肥猪肉质性状影响较大。杜×长×大及长×荣两品种间肉质有明显差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50kg以后。肉色评分100kg时长×荣显着高于杜×长×大(P<);肌肉水分含量杜×长×大从20kg到100kg各阶段变化不大,而长×荣则呈直线下降趋势,20kg时极显着地高于杜×长×大(P<),到了80kg时则显着地低于杜×长×大(P<),100kg时极显着地低于杜×长×大(P<);肌间脂肪含量杜×长×大及长×荣差异明显, 35kg时长×荣显着地高于杜×长×大(P<),到了80kg及100kg时则极显着地高于杜×长×大(P<)。这说明长×荣猪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肉色逐渐加深,肌肉水分含量逐渐下降,沉积脂肪能力80kg以后极显着地高于杜×长×大(P<)。综合各指标认为,长×荣猪肉质优于杜×长×大。

性别对生长育肥猪肉质性状影响不大。根据目前的研究,性别对肉质的影响尚无一致结论。一般认为,公猪的肉质比母猪或阉猪差,公猪肉的异味评分比母猪肉高(张克英,2002)。王楚端等(1995)研究表明,肌肉剪切力值母猪显着高于公猪(P<)。本试验表明,100kg时肌肉失水率母猪显着高于公猪(P<),35kg以上公猪肌间脂肪含量略高于母猪,这种差异可能说明,公猪的肉质优好于母猪的趋势。但性别对猪肉质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陈代文,张克英等.2002.营养水平及性别对生长育肥猪肉质性状发育规律的影

响.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7~11

王楚端等.1995.肉质性状的品种及性别效应.养猪,(4):30~31

陈代文,张克英等.2002.影响猪肉质的主要因素.川农业大学学报,20(1):

67~74

陈代文,张克英等.2002.猪肉品质特征的形成原理.川农业大学学报,20(1):

60~66

全国猪育种科研协作组猪肉质研究专题组编.1988.猪肉品质研究参考资料汇编

(第二册):131~133 作者姓名:欧秀琼

详细地址:重庆市荣昌县昌州中段770号

单位名称:重庆市养猪科学研究院饲料营养研究中心 邮政编码:402460

作者简介:欧秀琼,女,出生于1969年5月,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猪的饲料营

养及肉质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

不同品种生长育肥猪肉质性状的变化规律 

不同品种生长育肥猪肉质性状的变化规律及品种、性别对肉质性状的影响欧秀琼刘作华钟正泽杨飞云童晓莉(重庆市养猪科学研究院重庆荣昌402460)摘要:分别选择体重20kg左右的杜×长×大杂交仔猪54头,长×荣杂交仔猪48头,公母各半,分6圈饲养(公猪3圈,母猪3圈)。研究不同品种生长育肥猪肉质性状的变化规律及品种、性别对肉质性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gxd632ruw85bn78arf2570pk9t7uz00b8l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