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教学内容 课型 24、唐诗二首 新授课 1.教学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教学。 第一课时 总第28课时 备课时间 2019.3.22.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 (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

二、拓展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解题。

读标题,介绍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2.研习课文。

(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 (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3)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 (4)师生共同解读,讨论纠正,扫除词语障碍。 (5)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三、作业:学生背诵默写全诗(ab层)。 抄写全诗(c 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 (4)广厦庇寒—一愿

板书设计

二次辅导

教研组 查阅

教导处查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课型24、唐诗二首新授课1.教学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教学。第一课时总第28课时备课时间2019.3.22.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god13jjmq7d82u9zjlx7yogl1itcy00ioi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