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建设与中国各层次教育难题破解
作者:赵晓峰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4年第05期
摘要:当前,中国各层次学校教育都面临着各自的难题,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契机。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并且分配不均是各层次教育难题产生的根源。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并非优秀教师本身,亦非其个人能力,而是其具体的教学方案和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完全复制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案和内容成为了可能,并使教学方案和内容的传播突破了时空限制,通过由教育部建立远程教育系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破解各种教育难题。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资源稀缺远程教育系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各项教育事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各级学校教育又都面临着各自的难题,尽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成效不大,亟需新的解决思路。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开展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为中国各级教育难题的破解带来了契机。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4)》明确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因此,研究利用教育信息化破解中国教育难题的方法、机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2024年,新冠疫情的爆发迫使各级学校大量地采用线上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可见,信息化建设还可以增强中国教育的抗风险能力,但是线上教学资源的匮乏影响了线上教学的效果也是不争的事实。当下世界范围内疫情仍然十分严重,不能完全排除将来疫情在中国局部大面积爆发的可能性,未雨绸缪,研究如何利用信息化建设提升线上教学质量刻不容缓。 一、各级学校教育面临的难题及现有解决方案
首先简要回顾下中国各层次学校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现有解决方案进行评述。 (一)幼儿园阶段
前些年,中国的学前教育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学前教育资源总体不足、公办幼儿园数量稀少、民办幼儿园两级分化、优质资源特权化倾向严重,居民普遍感觉“入园难,入园贵”。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为指导,各地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得上述现象得到一定缓解,但问题未能彻底解决。一方面,幼儿园之间的质量差距仍然普遍存在,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极力争取让孩子进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总是稀缺的,优质幼儿园入园竞争仍然很激烈;另一方面,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即使是合理的幼儿园收费仍然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有些低收入家庭被迫将孩子送入教学质量差但收费低的民办幼儿园甚至没有办学资格的“黑幼儿园”。
(二)义务教育阶段
尽管素质教育理念已提出多年,但中国的各级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如何推行素质教育仍然没有统一的方案,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理解提出的素质教育方案是否真的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令人怀疑。
在义务教育阶段,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有增无减,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择校热”。各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解决“择校热”上煞费苦心,但从全国来看“择校热”并未降温。现有解决方案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每一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制定更合理的入学政策。彻底的就近入学会侵害一些人追求更高质量教育的权利,完全自由择校会带来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问题。现有入学政策位于这两个极端之间,因此两个问题都存在。二是增加教育资源供给,缩小校际差距。硬件容易提供,但软件,尤其是优秀教师是稀缺的,否则也不会出现“择校热”,择校本质上是择师。三是促进教育资源的流动。比如教师轮校制。这一制度最大的问题是不少教师对轮校非常抵触。
在义务教育阶段另一个广为诟病的问题就是教师有偿课外辅导问题。有偿课外辅导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参加辅导班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时有偿课外辅导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参加辅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一些教师甚至将本应该在课上讲授的内容放到辅导班中讲授,学生不参加辅导班就无法跟上教学进度,这样严重损害了教师形象和教学秩序。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严禁教师有偿课外辅导。对于如果允许自由选择会选择参加辅导的家庭来说,禁令会使其利益受损。另外禁令的效果并不好,教师有偿课外辅导屡禁不止。 (三)高中阶段
在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在地区间、城乡间、校际间分配严重不均,其中校际不均最受关注。一些高中,比如原来的重点高中、现在的示范高中、私立高中,拥有比一般高中多很多的优质资源。政府在资源投入上向重点、示范高中倾斜是产生校际资源差距的重要原因,但倾斜幅度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大,而且现在政府越来越注重投入的均衡性。马太效应是产生校际差距的另一重要原因,这里的马太效应指的是学校间最初差距很小,甚至是人们主观上认为而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差距,最终演变成学校间巨大的差距。马太效应尽管在之前的教育阶段也存在,但高考“一分改变命运”的现实使高中阶段的马太效应最明显,这对政府解决校际资源不均衡的努力的成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解决方案只要不能完全弥合校际差距,最终可能就是无效的。现有方案缩小差距不难,但完全弥合差距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虽然提供的硬件可以完全一样,但软件则不是这样,最明显的就是即使最初分配的教师水平完全相同,教师后来的努力程度不同还是会产生教学水平上的差异。另外,私立高中的出现使得一些家长因孩子分数够却交不起学费或找不到关系无法入学而苦恼。要求政府像私立高中一样投资却不能像私立高中一样收费,会给其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所以现有方案难以弥合公办和私立高中间的差距。另外,资源校际分配不均还产生了高昂的择校费问题。
(四)大学阶段
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仍然十分普遍。发达地区的院校,中心城市的院校,“985”和“211”院校获得的资源远多于其他院校,因此教育質量也比后者高很多。一些资源紧张的院校由于难以吸引到优秀教师,教学质量堪忧。另外,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要求授课内容不断更新,中国大学普遍知识更新较慢,教师讲授的知识陈旧。针对教育质量问题,前些年教育部组织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从笔者的亲身经历来看,评估对高校教学管理的规范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对教学质量提升本身并没起到太大的作用。
此外,部分大学教师授课积极性不高,重科研而轻教学现象比较普遍,对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有些学校提出了“对教师来讲教学才是第一位的”倡导,希望借此提醒教师重视教学。尽管这个观点可以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相当多的人同时也认为在评奖、晋升(级)方面科研决定一切的现实下,把教学放在第一位对教师个人来讲未必是明智之举。现在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高校规定教授必须要给本科生上课,然而这未必就能提高教学质量。现有的职称评定标准基本上还是看科研成果,因此教授的教学质量不一定就比副教授甚至是讲师高,强迫本来不愿上课的教授上课,教学效果更是无法保证。
随着学生不断扩招,中国高校引进了大量的青年教师,很多青年教师对不能迅速提高教学质量很是苦恼。为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学校往往会安排青年教师观摩其他课程优秀教师的示范课,然而这对青年教师基本上没太大帮助。对青年教师来说提高教学熟练程度是当务之急,因为这往往是评价其教学质量的最主要指标。但青年教师首先要确定授课内容,这可能会占用其大量时间,从而用来熟悉内容的时间就比较少,导致其熟练程度提高缓慢。随着高校规模的稳定,各高校青年教师引进力度大大减弱,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问题对学校来讲已不是太大的问题,但对青年教师个人来说仍是个很大的问题。同时还存在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对此很多学校要求学生没有课时要去固定的教室自習。由于很少有教师监督,自习室内秩序混乱。
(五)研究生阶段
目前,中国的硕博士研究生在校人数已居世界前列,但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质量却不容乐观。教育主管部门对此采取的措施是要求高校控制博士招生人数,同时控制每个导师能够指导的人数,以此来提高博士生的质量和导师指导质量,很多学校也采取了一般不再招收在职博士的方法来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这些策略很有效但是仍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同时,现在在很多研究领域,跨学科、跨专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研究工具也越发复杂,需要研究者不断的学习,只靠学校设置的课程和导师的指导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建立专业的学习平台很有必要。另外,由于研究者之间相互交流是提高研究效率的有效途径,建立研究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也很重要,为此很多高校建立了“研究生论坛”“博士工作坊”来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很多博士生也利用诸如“经管之家”这样的专业网络论坛相互沟通。但是这类非官方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