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文明之光》读后感(精选3篇),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文明之光》读后感(精选3篇)
《文明之光》读后感(精选3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文明之光》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明之光》读后感1
粗略阅读了吴军博士新书《文明之光》的一二册,心绪难平。在阅读中,我常常不自觉的停下来感叹或是凝思,有时候甚至因为震撼或是共鸣与书中的词句或是图景而感到手臂和身体微微颤抖,要平复下自己的心情才能继续阅读。
通过这两册的阅读,我认为“文明”包括以下特征。 第一,传承性。不管是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还是中国的文明,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任何文明的出现都不是一瞬
间的事情,都是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创造而传承下来的。就像今天使用的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也是经过烽火传信、马车送信、电报、固定电话等一步步演变而来的。牛顿曾说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一代代“文明巨人”的肩膀上,才有了我们当代的文明成果。
第二,群众性。在《文明之光》全书中,吴老师多次提到那些“默默无闻”的人,说正是因为他们,才有了一些让大家叹为观止的成果。确实,如果文明只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那不是真正的文明,最多只是贵族的“玩物”。真正的文明是要服务人民大众的,就像电、通信、软件一样,它们要为全世界人民所用。书中虽然也提到了很多英雄人物,但他们只是普通大众的代表,也是从人民群众中发展起来的。
第三,多样性。任何一个璀璨的文明,都不是单一的,都必定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如古代中国的文明,就包括了农业、手工业和选官制度等方面。牛顿的贡献也不是单方面的,他对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甚至是化学、神学等,都有贡献。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才能真正促进一个地方的文明的发展。
我们从《文明之光》中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就我个人而言,我的感受如下:
第一,我们的知识面一定要开阔,要多阅读一些人文方面的书籍。虽然这些知识对我们的工作的直接帮助不大,但可以增强我们的人文素养,让我们学会思考,学会理解不同的思想。
第二,我们要多了解历史,要理清楚事物的起源。当我们对一个事物的来龙去脉都弄明白之后,就能够把握其特点和规律,这样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极有益处的。吴老师就是一个“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他为了弄清楚一个文明的具体情况,不仅亲自到实地考察,还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这种精神值得科技从业者学习。
第三,我们要用同理心来看待问题、看待别人。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有他们的原因,就像古代中国为什么要用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一样。处在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之下,也许他们做出某种举动就是合情合理的了。同理心其实也就是人文关怀。
第四,在遇到矛盾的时候,要学会选择折中的方案。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一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个时候就要学会合理的取舍,要学会让步、甚至是妥协。从书中可以看到,美国的建国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妥协的过程。
通过书籍,我看到了一个如此广阔与瑰丽的世界,我是如此强烈的希望与你分享我小小的收获,而我言语的概括与描述又
是如此的无力,所以我能想到的,就是把这本书轻轻的交给你。
《文明之光》读后感2
昨天室内煮茶,咕嘟嘟水沸腾的声音。窗外飘雪,无声。有时候孤独是必然的,读书是唯一的陪伴。
到了一定的年龄,读书就抱有很多成见了,导致读书速度越来越慢,读书面越来越窄。好在身边有很多师长,一直在推荐好书,用执着的阅读态度感动着我。向她们致敬!
捡拾《文明之光》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刚从意大利回来,内心充盈着对艺术的神往,可是又有说不出道不明理不顺的羞涩。它里面专门有一章讲文艺复兴,就是从矗立在佛罗伦萨老城的那个粉白绿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开始的。是一本读起来很有代入感的书呢!
很少有书是倒着读的。我从文艺复兴开始读,又倒过去读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中国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仅仅几天工夫,我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整本书阅读,畅快!
在作者的引导下,我明白了几个问题,比如毕达哥拉斯定理,中国叫勾股定理,日本韩国叫三平方定理。比如我终于了解几种文明之间的先后次序以及传承的小例子(再到博物馆可不能走马观花看物件了)。比如我知道了被我们颂扬千年的地动仪其实与地心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唯心主义到处都是。
以上这些可能在未来几个月会成为我的谈资,多与少取决于在我心中印象深刻与否。其实不太重要。
重要的是我对于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书中讲到文艺复兴时期很多人被家人送到学院或者干脆送到一个流派的杰出人物身旁学习,比如达芬奇。在漫长的求学生活中,外出的他们能够接触到什么呢?在美第奇家族的学校里,或许能够第一时间接触到伟大的作品,并进行系统临摹;或许可以听到惊世骇俗的言论;或许可以看到叹为观止的建筑技艺;或许可以读到失传已久的古籍读物。一个月,一年,年少的孩子就在这样的浸染中逐步成长。如果学习本身就是一件辛苦的事情,那么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站在最优秀的队列中,在有限生命里用心去感受最伟大的变化。把以上道理浓缩成一句话——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够向“巨人”学习,观摩他的生活,走他走过的路,读他读过的书,研习他的精神,才叫做传承。人教版七下有一篇文章,张中行写的纪念叶圣陶先生。张先生能够作为晚辈和叶老一起工作,聆听教诲,是多么幸福的“二三事”啊。
我也在想,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什么才可以流传?书中众多的例子告诉我,是文化。我们看大卫的雕像,是看伟岸的身材?恐怕是更看重那只被刻意放大比例的手所代表的精神。我们看《最后的审判》,是看宏伟的篇幅?恐怕是更要看米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