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中地理课堂人地协调观素养渗透探讨 - 以中图版必修2 - 城市化 - 为例 - 王惠飞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课例精品高中地理课堂人地协调观素养渗透探讨———以中图版必修2“城市化”为例

●郭芳英名师工作室(518172)摘要:本文以“城市化”第二课时课例为载体,通过情境导思、活动探究、拓展提升等教学环节,以图文情“城市景材料为背景,以开放性设问为引导,让学生体会并感受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探究治理病”的可行措施,以落实并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实践;城市化;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内涵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是四大核心素养中最为核心的价值观,也是地理学中最核心的研究主题和思维视角。

材第2章第2节“城市化”第二课时的内容,课堂设计思路及主要流程为:目标驱动—情景载体—问题导向—活动探究—展示交流—目标检测。通过创设情境,以“深圳海绵城市”为例导入,建立区域认知思维,通过分析城市化对水文、气候等的影响,运用综合思维建立人地协调观念,通过实践,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将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当中,使地理课堂呈现“形散神聚”的效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节课依托学生熟悉的城市为案例,采用“问题教学”和“探究教学”两种策略。

一、课程标准解读

本节课程标准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而本课时的落点是“运用有关资料,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程标准中的行为条件是“运用有关资料”。因此,教学中和课后评价方式均精选案例,选取以学生身边可感的生活典型案例为依托;行为动词为“解释”,要求学生达到理解认知水平,从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学业水平评价的要求来看,应达到水平层级三;行为内容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含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从人地协调观素养水平层级来看应达到水平层级四。

本节课教学目标设定为结合实例,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同时理解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建立分析地理现象的一般思维方法。具体目标如下:结合实例,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类对环境施加影响的方式及其带来的影响;结合实例,探究“城市病”的解决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自然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关系;建构案例分析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初步构建形成信息获取、分析、归纳、辩论等思维结构的地理素养。

三、课堂实施过程

1.情境导思地理核心素养要求对内容进行创新编排,本节课以当前地理热点现象“深圳海绵城市”进行情境创设。“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缺水时将蓄存的水

绿色屋顶

湖泊

雨水花园

森林

湿地

生物滞留

透水路面

雨水再生利用

二、教学设计思路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中图版地理教

图1

海绵城市

20

2018年第2期

课例精品“释放”并加以利用。这种“生态治水”的新方式,突破了“以排为主”的传统雨水管理理念。

通过将学生“放”到情境中,观察图1显示的绿色屋顶、生物滞留、透水路面、雨水再生利用、森林、湖泊、雨水花园等信息,思考这些事物的具体作用;通过合理设置“海绵城市”出现的背景依据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个问题,引入本课主题———

表1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身边地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社会发展动态前沿。

2.活动探究探究1:城市化对水循环环节和气候的影响(如表1)

通过设置情景—提出问题—自主合作—展示分享—总结归纳等一系列学习过程,学生分析城市化对

探究城市化对水循环环节和气候的影响

材料1:“地面硬化”是指城市化建设使越来越多的道路变为水泥、柏油等不透水的道路

材料2:“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2017年6月,“苗柏”台风过境,致深圳全市55处内涝积水。水循环示意图(如图2)材料3:城市化会产生城区气温高于郊区的热岛效应(如图3)

水汽输送

情景

蒸发

植物蒸腾

降水

A

蒸发

C

地表径流

根吸收

地下径流下渗

降水

季午后气温

℃33323130

B

海洋

郊区

城郊居民区商业区

市中心

居民区公园城郊居民区农田

图2

问题

水循环示意图图3热岛效应

结合材料,设置三个问题引发思考:①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地面硬化会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产生影响,并说明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②结合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③推测城市化可能对城市降水产生的影响

学生分组对三个问题提进行合作探究,小组成员采用先自主学习、后交流探讨的方法,再请小组长分别展示合作成果,不同小组之间对成

探究与展示

果提出质疑并纠错,教师对学生成果进行小结:①“地面硬化”对水循环各环节产生的影响为:蒸发、蒸腾水汽减少,降水量减少,下渗作用“城市内涝”与地面硬化率高,影响下渗作用,地表径流增大,汇集速度加快有关。同时引导学生拓展减弱,地下径流减弱,地表径流增加。思维,“城市内涝”与排水系统不完善,湖泊等湿地减少导致对河流调蓄功能下降等有关。②城市“热岛效应”是因为城市工业、交通等排放CO2有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导致气温上升。③城市化可能使城市中心地区降水增多,即“雨岛效应”了大量的CO2和废热,

表2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材料1:视频“深圳城市病”:中国城市病指数深圳居首,由于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城市病,表现为人口膨胀、交通拥

情景

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

材料2: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

问题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本环节学生活动过程与活动1相同,教师采用表格形式对学生活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进行小结

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

地面

自然

课堂实践过程

地理环境

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容易造成地面沉降、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文化教育、医疗美好、

提升,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城市化的推进象征着社会经济的快

速发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气候“热岛”效应、夏季易形成“雨岛”效应生物水文生态

植被破坏,减少了生物多样性

城市建设过程中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容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地区的生态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

中心区人口过密、中心区交通拥挤土地供应紧张、房价上涨、住房困难就业困难、治安事件、社会秩序混乱等

2018年第2期

21

课例精品自然的影响,如城市化对水循环的环节、对气候施加的影响,并理解其施加影响的方式,初步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同时也为活动2进行铺垫。

活动应在尊重自然环境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人地协调观。

4.总结归纳为呈现更完整清晰的课堂内容,请一位学生总结该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教师结合学生发言进行梳理展示思维过程与结构(如图5)。

探究2: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表2)

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结合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求,从而发现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此外,通过引导学生梳理影响分为有利和不利影响两方面,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地科学辩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以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要素中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地形、环境及人文地理要素交通、住房、医疗等产生的影响,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学科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现象的一般思维方法。

图5思维梳理

5.目标检测本节课采用学生调查、收集分析、整合资料,并以论文形式汇报的表现性评价方法:“请结合城市病的各种表现,从期刊杂志、网络报纸上搜集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理解分小组写一篇关于防治城市病的小论文,字数300~500字。”本环节通过论文形式让学生寻求人地关系协调的措施,是一种能真实反映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最佳评价方法。

3.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仍以热点“海绵城市”为例,补充材料传统模式“快排”与“海绵城市”的“渗、滞、蓄、净、用、排”进行对比(如图4),设置“分析海绵城市对减轻城市内涝的作用”和“简述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意义”两个问题,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方式对学生的理解进行梳理并得出对策:第一,海绵城市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储存和渗透,减少了地表径流,从而减轻内涝。第二,“海绵城市”建设减少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加强蓄水能力,促进雨水资源利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缺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缓解水资源紧缺现象,是“生态治水”的新方式。通过学生对海绵城市的思考,让学生意识到在城市化的同时可以通过对植被、湿地的保护及采用雨水收集、透水砖等措施缓解“城市内涝”,人类可采取合理措施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的对立统一,人类

降雨

海绵城市

年径流总量(多年平均)

蒸发(腾)

四、深化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念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自然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关系。在此理念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的具体过程中,教师首先需明确人地协调观包含的三方面内涵,结合课程标准,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其次课堂导入中注重真实生活情境的设置;再次探究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城市病的解决措施时,注重学生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施加影响的方式和影响进行分析,强化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通过对海绵城市生态意义的分析,渗透人地协调观的终极目标,即“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人类唯有以不损害自然价值的方式实现文化价值,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从而在课堂实践中渗透人地协调观;最后对教学可采取表现性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唤起学生的学科兴趣。▲

作者单位:本文由深圳市华中师范大学龙岗附

<40%排放

集蓄利用

蓄水池、雨水罐、湿塘、雨水湿地等蒸发(腾)

下渗减排

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

降雨

“快排”模式

年径流总量(多年平均)

下渗

>80%排放

属中学王惠飞、深圳市横岗高级中学王滔滔、深圳市龙岗区教学研究室郭芳英撰写

2018年第2期

图4传统模式“快排”与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对比

22

高中地理课堂人地协调观素养渗透探讨 - 以中图版必修2 - 城市化 - 为例 - 王惠飞

课例精品高中地理课堂人地协调观素养渗透探讨———以中图版必修2“城市化”为例●郭芳英名师工作室(518172)摘要:本文以“城市化”第二课时课例为载体,通过情境导思、活动探究、拓展提升等教学环节,以图文情“城市景材料为背景,以开放性设问为引导,让学生体会并感受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探究治理病”的可行措施,以落实并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ga5q0hlic3gznb0gt563y3j84vsq000agq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