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教育理论基础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五、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一)个人本位论及其主要观点

个人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等。 (二)社会本位论及其主要观点

社会本位论认为,确认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国家、政治层面),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等。 (三)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关系——辩证统一 (四)其他教育目的论

1、教育无目的论——杜威,关注当下

杜威认为,教育目的应与教育活动本身联系起来,无教育过程之外的目的。 2、文化本位论

3、生活本位论——也可以称 完美生活论,关注未来,代表人物是:斯宾塞 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或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 例题:“教育准备生活说”的提出者是——斯宾塞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素质教育是重点)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目的的各种表述

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单选)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简称85决定)指出:教育培养的人才都应该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人们经常把这一表述称为“四有、两爱、两精神”。

1986年,《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这里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简称93纲要),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努力使教育质量在90年代上一个新台阶。

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6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把教育目的表述如下: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多选)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 (2)坚持全面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 (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方向,首位。 2、智育:核心。 3、体育:物质保障。 4、美育: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5、劳动技术教育 (二)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1、“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2、“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德育:保证方向、保证动力、灵魂 智育:认识基础 体育:物质保证 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的具体运用和实践。 四、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一)落实我国教育目的时要特别注意重点培养的青少年学生的素质

(二)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单选)

解决该问题的措施: 首先,这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其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最后,中小学本身也应积极进行改革。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概念

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素质教育随之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追求的共同理想。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点

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和未来性。其中,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

3、素质教育的内容(重点) 素质教育是??的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17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4、素质教育的意义(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了解

(1)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2)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3)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5、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了解

(1)改变教育观念 (2)转变学生观 (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7)要避免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出现误区 6、要避免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出现以下误区:

(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2)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 (4)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5)素质教育教师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6)素质教育教师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 (7)素质教育就会影响升学率 五、创新教育(了解) (一)创新教育的含义

1、创新教育的概念——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2、创新教育的本质——是提升人自己所拥有的创造意识,培养他把创造意识变成现实的能力。 (二)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

(1)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

(2)相对于现存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我国现存教育的主体性教育,是脱胎于计划经济的教育; (3)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人格教育;

(4)相对于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体现。 (三)创新教育的任务及属性

1、创新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主要由三方面要素构成: (1)创新人格; (2)创新思维; (3)创新技能 2、创新教育的基本属性——普遍性、综合性、革命性 (四)创新教育需要教育创新

18

第三节 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一、教育制度的内涵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体系+规定)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与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称。(比如:学校、少年宫、教育考试制度??) 教材不属于广义的教育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学制是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一般来说,学制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 (二)教育制度的特征——客观性、强制性、价值性、教育性、历史性 二、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三、现代学制的类型

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的欧洲,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西欧双轨制(英法德俄)——不公平

一轨为学术教育(富人),一轨为职业教育(穷人),两轨互不衔接,不利于教育的普及。 (二)美国单轨制——无效益

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但教育参差不齐、效益低下、发展失衡,同级学校之间教学质量相差很大。 (三)苏联分支型学制(沙皇俄国时期)

优点:兼顾公平与效益,既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又使学术性保持较高的水平。

缺点:课时多,课程复杂,教学计划、大纲以及教材必须统一而使教学不够灵活,特别是地域性较强的课程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四、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一)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没有系统)的教育。 2、制度化教育

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意味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制度化教育主要是指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我国:“废科举、兴学校” 3、非制度化教育

19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库姆斯等人的“非正规教育”,伊里奇的“非学校化”。 建构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重点记忆前四个)

1、加强学前教育,重视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4、高等教育大众化

毛入学率低于15%的属于精英教育,大于15%小于50%的为大众化教育,大于50%的为普及化阶段。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由保罗。朗格朗提出

特点:终身性、全民性(民主性和普及性)、广泛性(连贯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形式多样性和自主性)。

6、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线逐渐淡化 例题: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 )

A、学校的产生 B、学制的建立 C、教育实体的出现 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

第四节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一)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的“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 1、1902年的“壬寅学制”

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该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并未实行。 2、1903年的“癸卯学制”:

又称《奏定学堂章程》。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系统。它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规定不许男女同校。最大特点是修业年限长。

3、1912年的“壬子癸学制”

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对旧学制进行修订。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1922年的“壬戌学制”(使用时间最长)

“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该学制首次明确以学龄儿童和

20

教育理论基础

五、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一)个人本位论及其主要观点个人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等。(二)社会本位论及其主要观点社会本位论认为,确认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g0w49dsy955mbu22qos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