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教育理论基础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方式。当代影响较大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 一、认知模式——关注“知”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 提出者:皮亚杰(最先提出)、科尔伯格(发展最盛),道德认知阶段理论。

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 二、体谅模式(学会关心模式)——关注“情”

坚持性善论; 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 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 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 代表人物:彼得?麦克费尔,20世纪70年代

1、有助于教师较全面的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的各种可能反应; 2、有助于教师较全面的认识学生可能遭到的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 3、教师能够指导学生进行讲座或角色扮演的主题。 三、社会模仿模式——关注“行”

该模式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做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 代表人物: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模仿学习)

特点: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重视替代性强化在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重视榜样的力量。 四、价值澄清模式

这种模式着眼于价值观教育,试图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 代表人物:美国的拉斯、哈明、西蒙等人

价值观并不是一种固定的观点或永恒不变的真理,而是建立在个体亲身经历的社会经验基础上的一种指南。

第六节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德育的途径(组织形式)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为德育组织形式。 我国学校德育途径是广泛多样的,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单选) (一)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二)社会实践活动 (三)课外、校外活动 (四)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五)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六)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 二、中学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一)德育方法的概念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

46

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 (二)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说理教育法)

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的方式:第一类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说服的方式,如讲解、报告、谈话、讨论、辩论、读书指导等; 第二类是运用事实进行说理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参观、访问和调查。

运用要求:①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 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③注意时机; ④以诚待人。 2、榜样示范法(有意识的)

是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德育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例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

运用要求:①选好学习的榜样; 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③狠抓落实,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陶冶教育法(无意识的)

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收到感化的德育方法。陶冶教育法的方式主要有环境陶冶、情感陶冶、人格陶冶、艺术陶冶、科学知识陶冶、各种活动和交往情境陶冶等。

运用要求:①创设良好的环境; 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4、实际锻炼法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锻炼的方式主要是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

运用要求: ①目的明确,计划周密,加强指导,坚持严格要求; ②生动活泼,灵活多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③注意检查和持之以恒,随时总结。

5、品德修养指导法(内部的)

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主要包括学习、自我批评、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与锻炼等。 6、品德评价法(外部的)

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

7、角色扮演法 8、合作学习法 三、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趋势

47

(一)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简答题记忆)

(1)中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 (地位) (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 (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 (4)知与行分离,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方式) (5)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效果)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1、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 2、确立符合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 4、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

5、坚持知和行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方法) 6、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途径)

(三)国内学校德育改革的思路

1、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转变; 2、实现由单向灌输德育向双向互动德育转变; 3、实现由单一德育模式向多样化和个性化德育模式转变; 4、实现由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 四、德育工作新形式(全选)

(一)开展社区教育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三)建立德育基地 (四)创办业余党校 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①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与生命教育 ②安全教育 ③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第八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第一节 班级与班级管理

一、班级 (一)班级的概念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 埃拉斯莫斯最先提出“班级”一词。

班级特点:学习性、不成熟性、教育性、社会性。 (二)班级组织的发展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进一步设计和实施了班级教学。 英国“导生制”推动了班级组织的发展。

中国采用班级授课制最早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管。 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之后,班级组织开始在全国推广普及。 (三)班级的功能

48

班级是一个社会组织,也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群体。 1、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

(1)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2)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3)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 (4)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2、班级的个体化功能

(1)诊断功能; (2)矫正功能; (3)满足需求的功能; (4)促进发展功能 二、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和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二)班级管理的功能和目的 1、班级管理的功能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基本功能;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功能;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最终目的。 2、班级管理的目的

根本目的:实现教育目的,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前面的发展。 班级管理的主要手段有:计划、最终、协调、控制。 (三)班级管理的内容(多选)

1、班级组织建设 2、班级制度管理 3、班级活动管理

4、班级教学管理(目标、秩序、指挥系统) 教学质量管理是班级教学管理的核心。 (四)班级管理的模式(记忆,多选)

1、班级常规管理(规章制度、基本要素)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常规制度、班级规范 2、班级平行管理(马卡连柯) 3、班级民主管理(全员参与) 4、班级目标管理(德鲁克) 小组和个体目标与班级总目标融为一个体系。 (五)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1、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2、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管理的宗旨) (3)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把班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

49

第二节 良好班集体的培养

一、班集体的概念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关系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二、班集体的特征(简答题)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力的领导集体;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健全的规章制度; 4、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5、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 三、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四、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班集体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成员互不认识,班主任工作最繁忙的时期) 2、班集体巩固期的合作群体阶段(培养班干部的关键期) 3、班集体成熟的集体阶段(形成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五、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重点)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动力);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重要保证)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标志)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主任的概念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二、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多选) 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2、班主任是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骨干力量;

3、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桥梁,是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中介。 拓展: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3、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两方面的影响力:职权影响力、个性影响力) 三、班主任领导方式

(一)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权威型(支配性指导) 、 放任型(不干预性指导)、民主型(综合性指导)

50

教育理论基础

方式。当代影响较大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一、认知模式——关注“知”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提出者:皮亚杰(最先提出)、科尔伯格(发展最盛),道德认知阶段理论。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科尔伯格采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g0w49dsy955mbu22qos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