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的历史
宦官在中国出现的很早,根据现有的资料推测,大约早在夏商的宫廷中可能就有了宦官的存在。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
据吕思勉考证,最早的技能不是源自学校,而是源自最早的所谓的“宦”。宦相当于现在政府的公务员。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宦几乎变成了贵族家中的门客,以奉养他们的主人为职务,这样的门客当然皇帝也有,这便是宦官,但在前汉时期,宦官不一定都是阉割过的人,到后汉光武帝时才专用此人,所以《后汉书-宦者列传序》中记载: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了。
太监其实最早是从隋唐之后,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在明朝的宦官有内十二监,司礼监,内官监,司设监,御马监,尚膳监,御用监,直殿监,印绶监,尚衣监,都知监,神宫监,尚宝监,这内十二监都是有宦官管理,人们把这些宦官尊称为太监。清代相沿,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设总管太监等为首领,隶属于内务府。 三次宦官时代
第一次宦官时代
在中国,商朝时的甲骨文中曾出现“凸刀”字,其义与阉字相通,可见当时已有将人阉割;但未见有将他们作宫庭内侍的记述。西周时开始有使用阉人的记载,《周礼》内有“宫者使守内,以其人道绝也”。当时的阉人被用来作“寺人”、“内竖”、“阍人”等职,但是人数不多且地位低下,只是负责杂役、传令等工作,是家臣的一种。随着专政王权的发展,到了战国、秦朝时,受宫刑的人大量增加,使用阉人的机构亦增多,阉人当政亦开始出现。
到了汉朝,侍候皇帝的人统一被叫作“宦者”或“宦官”。据说此名是出自拱卫在天帝星旁一个叫“宦者”的星座。至东汉时,规定宦官全部要用阉人,大规模宦官当政亦在当时首次出现,东汉末年成为宦官与外戚之间彼此厮杀的舞台,称为“第一次宦官时代”。 第二次宦官时代
第二次宦官时代出现于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发生安史之乱,太子李亨在马嵬驿夺权开始,到天复三年(903年)朱全忠发动宫廷政变结束。顺手把全国宦官,屠杀净光。第二次宦官时代结束,历时149年。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谋反,率领十七万大军南下,攻陷唐国都洛阳、长安,唐玄宗李
隆基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马嵬驿兵变夺权,杀死杨国忠、逼死杨贵妃。唐玄宗父子分道扬镳,太子李亨前往西北五百公里外的宁夏灵武继位,是为唐肃宗。
马嵬驿夺权后,拥立肃宗的太监李辅国有功,因此受到重用,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府行军司马,成为宦官掌军之始。安史之乱平定後,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置枢密使,由宦官出任,宦官可与藩镇勾结。李辅国、程元振後来又拥李豫为代宗。宦官鱼朝恩更被委以观军容宣慰处置史,统领禁兵。
唐代宗时期,代宗收权力,继位第二个月贬职了李辅国,贬死了程元振、鱼朝恩。宦官干政进入了低潮时期。
第三次宦官时代
第三次宦官时代从王振当权到明王朝灭亡,历时达二百三十年左右之久。用柏杨的话说,宦官好像是明王朝皇帝的灵魂,明王朝皇帝不能没有宦官,犹如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自明朝中期开始,除了极个别皇帝外,几乎每个皇帝都有其宠信的宦官。
第一个听信宦官而倒了大霉的是明英宗朱祁镇。1435年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司礼太监王振带着他游戏,控制锦衣卫,正统七年(1442年)毁去宫门所铸太祖禁
内臣预政之铁碑,又劝英宗御驾亲征,最后发生了「土木之变」。
明宪宗时设西厂,由宦官统领,自此明朝宦官之权势无以复加。明朝第十四任帝朱翊钧在位时,最后的三十年只在金銮殿亮过一次相。大学士数十年见不到皇帝,不能向皇帝面呈“票拟”,所有的“票拟”都要仰仗宦官转达,宦官的权力遂日形膨胀。魏忠贤专权是明朝宦官为患最烈的时期,皇帝整天忙著木工,没时间批阅公文,这给了魏忠贤很好发辉的舞台,当时政府高级官员和士大夫阶层,公然争先向宦官卖身投靠,甚至建立生祠。
第三次宦官时代以明朝的灭亡为结束标志,李自成在北京时“下令尽逐内监,无老幼贵贱,即以其杖驱之,皆号泣徒跣,破面流血而去”,长达209年的宦官时代走向了尾声。
用阉割过的男人作为宫廷内侍并非中国独有产物。以往朝鲜、越南的皇室也喜欢使用去势的男性作为内侍,中东国家埃及、波斯、印度,土耳其等古文明都曾经有相同的做法。圣经新约中亦有向来自非洲埃塞俄比亚的太监传福音的记述。英文中太监(eunuch)一字即由希腊文“守护床的人”转变而成,可见宦官在中外本来都是为了保护后宫贞节、皇族血统而设。土耳其人使用的
是黑人太监,名为诸女领班,也有白人太监,但黑人人数多,势力也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