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重点全)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重点: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泌尿、内分泌(粗体重点)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8个,激素的概念必考一个

Absoluts Rolativo refractory refractory

Supranoinmali Subnormal pericxi peiod

填空:每题0.5分 单选:每题| 2分

Relative

refractory

公疋

简答:加粗标明有1、2、3要点的东西

论述:1

到2个

典g

绪论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急性实验(①离体实验;②在体试验)

2?慢性实验

内环境稳态: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的变化都保持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称为内环境稳 内环境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机体受到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通过反射活动对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I r協捅丈俺申卷邀嗖老迸倉爲削 体液调节:内分泌腺和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组织细胞产生的特殊化学物质, 对其生理功能通过体液到达较远或邻近的特定器官、 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作用方式: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 特点:范围广、缓慢、持续时间长

动物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开环系统)、反馈控制系统(闭环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反馈调节:即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号返回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能够根据反馈信号来改变自己的活动,从而对受控部分的活 动进行调节。 反馈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正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如:排便、分娩、血液凝固 负反馈:反馈信号能够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如:血压、体温、肺牵张、血钙、

IH

间(Time)

组织或细胞,

第一章、细胞的功能

1. 细胞膜物质转运方式: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

女如:二氧化碳、

单纯扩散:指一些小分子的脂溶性物质顺浓度梯度(电化学梯度)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的方式。 氧气

易化扩散:某些物质需要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的“帮助” 侧。 女口: Na+通道 易化扩散分类:载体介导的异化扩散、离子通道介导的异化扩散。 主动转运:在细胞膜上载体的帮助下,通过消耗

,顺浓度梯度(电化学梯度)从膜的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的一

ATP,将某种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转运的过程。

主动转运特点:(1)逆浓度梯度转运(2)消耗能量(3)需要载体介导 主动转运分类:(1)原发性主动转运

女口:钠钾泵、钙泵、碘泵

(2)继发性主动转运

女口:葡萄糖和氨基酸的转运

2、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细胞的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后发生反应(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的能力。 刺激:引起细胞、组织或机体产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发生的反应(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刺激三要素:强度、持续时间、强度对时间变化率。 细胞兴奋时的兴奋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对任何刺激均不产生反应。

相对不应期:锋电位下降支的后期,

J

较强(阈上)刺激能引起反应;

J

起反应;

低常期:正后电位, 对阈上刺激产生反应。

J

正常

细胞生物电现象: 一个活的细胞无论是它处于安静状态还是活动状态都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其中包括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 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也称膜电位或跨膜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极性:外正内负。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 K+的高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 平衡电位)

K+的通透性,是大多数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 的过程。

(K+的

动作电位: 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两侧的电位发生 (离子的流动)

极化( polarization ):膜两侧存在的 内负外正 的电位状态。 去极化( Depolarization ):膜电位 绝对值逐渐减小 的过程。 反极化(Depolarization ):膜电位由 内负外正宀内正外负。

复极化( Repolarization ):膜电位去极化后 逐步恢复极化状态 的过程。 超极化( Over-polarization ):膜电位 绝对值高于静息电位 的状态。 静息电位产生机理:

( 1)膜两侧存在浓度差和电位差(

2)膜选择透过性( 3)静息状态下膜对离子有选择通透性

动作电位产生机理:第一阶段:动作电位上升支的形成(去极化相的形成) :产生原因:刺激引起膜对 Na+的通透性瞬间增 大(Na离子通道被激活),膜外的Na+内流,使膜电位由-70mV增加至OmV进而上升为+30mV Na+通道随之失活(Na+的平衡 电位)。 第二阶段:动作电位下降支的形成: Na+通道失活后,膜恢复了对 K+的通透性,大量的 K+外流。使膜电位由正值 向负值转变,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第三阶段:后电位的形成:当膜电位接近静息电位水平时, K+的跨膜转运停止。 随后,膜上的Na+-K+泵(Na+-K+-ATP酶)被激活,将膜内的 Na+离子向膜外转运,同时,将膜外的 K+向膜内运输,形成了 负后和正后电位。

峰电位: 动作电位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的,因此,在体外描记的图形为一个短促而尖锐的脉冲图形,似山峰般,为峰电位。 后电位:负后电位(后去极化) ;正后电位(后超极化) 。

阈电位:能进一步诱发动作电位除极化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兴奋在一个细胞上的传导:局部电流学说;跳跃式传导 第二章、肌肉

1、 肌肉的生理功能: 运动、交流、平衡、产热。

2、 肌肉的分类: 平滑肌、心肌、骼骨肌。骨骼肌的活动由运动神经直接控制。 3、 骨骼肌的物理特性:骨骼肌具有 延展性、弹性以及粘性等物理特性。 4、 骨骼肌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肌微丝的分子结构:每条肌原纤维由许多 肌微丝组成。包括 粗肌丝( 由肌球蛋白组成。大约 200-300个肌球聚合而成一条粗 丝。) 和细肌丝。 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为 收缩蛋白 ;原肌球蛋白与肌钙蛋白为 调节蛋白 。

5、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等张收缩 :如果让肌肉两端游离,使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变化而张力保持不变的收缩。

等长收缩 :在实验条件下,固定肌肉两端,使肌肉收缩时,不容许发生长度的变化,而只表现为张力的变化的收缩。

单收缩:在实验条件下,骨骼肌受到一次刺激所引起的一次收缩称为单收缩。包括 潜伏期 :从刺激开始到肌肉收缩所经历的 一段时间。 缩短期 :从开始缩短到产生最大收缩的时间间隔。 舒张期 :从肌肉最大缩短到恢复原来初长的一段时间。 强直收缩: 指在一定频率的连续刺激下,肌肉收缩不断地总和,使肌肉处于持续的缩短状态,称为强直收缩。 临界融合频率: 引起完全强直收缩所需的最低刺激频率称为临界融合频率。

收缩总和 :在实验条件下,肌肉受到一连串刺激,若后一刺激落在前一刺激所引起的收缩的舒张期内,则肌肉不再舒张,而 出现一个比前一次收缩幅度更高的收缩称为收缩的总和。

6、运动终板的兴奋传递 :运动神经纤维到达肌肉时,不断分支,每一分支支配一条肌纤维。神经纤维末梢失去髓鞘嵌入到

特化的肌细胞上,形成运动终板

7、兴奋收缩藕联:将基膜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和以肌纤维长度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联系起来的过程。包括三个步骤:

1?动作电位的传导 2?信息在三联管部位的传递

3?纵管系统中钙离子的释放和在积聚。

钙离子对肌球蛋白中 ATP酶活性的调节是兴奋-收缩偶联的基础

&肌丝滑行学说:肌纤维收缩时,肌节的缩短并不是因为肌微丝本身的长度发生了变化,而是由于两种穿插排列的肌微丝 之间发生了滑行运动,即肌动蛋白的细丝像“ 刀入鞘”一样向肌球蛋白粒微丝之间滑进,结果使 明带缩短,H带变窄,Z线 被牵引向A带靠拢,于是肌纤维的长度缩短。

9、 影响肌肉作功的因素:1、肌肉负重的大小: 2、肌纤维的初长3、肌肉的收缩速度: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作功大小与肌肉负重大小呈比例关系。

适宜的收缩速度可以得到较大的功率。速度过快一一能量消耗于维持肌肉收缩的

状态 速度过慢一一能量消耗于内部分子之间的摩擦力。

10、 肌肉收缩时的产热:1、初 热:占肌肉总产热的40%-50%能量来源于糖的无氧酵解。激活热、缩短热、舒张热。

2、延迟热:发生在肌肉舒张以后,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氧化恢复过程,肌肉继续放出的热量。

第三章血液

血浆:含有纤维蛋白原、淡黄色、包括(水、血浆蛋白低分子物质)

不含纤维蛋白原。

血清:血液流出血管不经抗凝处理,就会很快凝成血块,随血块逐渐紧缩所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 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等渗溶液:与细胞和血浆的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叫做等渗溶液; 血液的功能:

0.9%的NaCI溶液也称为生理盐水。

1. 维持内环境稳态:血液通过血细胞和血浆中的各种成分,可以实现营养、运输、参与体液调节、防御保护和酸碱缓冲等 功能。 2. 营养功能:血浆中的蛋白质起着营养储备作用。 3. 运输功能:结合蛋白

4. 参与体液调节:体内个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由血液运送而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改变其活动。

5. 防御和保护功能:白细胞对外来细菌和异物机体内坏死组织具有吞噬、分解作用;淋巴细胞和血浆中的各种免疫物质都

能对抗或消灭毒素或细菌;血浆内的各种凝血因子、抗凝物质和纤维系统物质等参与凝血 -纤溶生理性止血过程。

血液理化性质:1、颜色、比重和气味:颜色一一鲜红、暗红 血腥气一一挥发性脂肪酸 咸味一一NaCI相对密度一一1.04~1.075

2、 血液的粘滞性 (viscosity ):血液流动时,由于内部分子间相互碰撞磨擦而产生阻力,以致流动缓慢并表现出粘着的特 性,称为血液的粘滞性。(比水高4~6倍)

3、 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 ):促使纯水或低浓度溶液中的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中渗透的力量,称为 压。 血浆渗透压 :313mOsm/kgH2O相当于7.6个大气压,771.0kPa(5800mmHg)主要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由血浆晶体物质构成,主要是电解质( 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质构成,主要是白蛋白 循环血量: ---- 参与机体血液循环的血量。

贮备血量:——贮存于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的血量。

血液的酸碱度:血液呈 弱碱性,pH值为7.35~7.45,耐受极限为7.00 ~7.80 ――相对恒定。 血浆中的缓冲对有:

渗透

Na+ Cl-),占总渗透压的99.5%。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占总渗透压的0.5%。维持血浆和组织液之间水平衡

NaHCO/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Na2HPO3/NaH2PO等

50?60%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

血浆的组成:血浆是一种 淡黄色的液体,由90%的水和100多种溶质组成,约占血液总量的 组成部分。

血浆蛋白:由 白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球蛋白:a、B、丫

,纤维蛋白原组成

血浆的功能:运输功能一结合蛋白(BP, TG),营养功能一白蛋白,形成胶体渗透压一白蛋白,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一纤 维蛋白原,缓冲功能一pH,免疫功能一丫球蛋白,组织生长和组织修补功能 一白蛋白 红细胞的功能:1、运输O2和CO2 2、对机体所产生的酸碱物质起缓冲作用 可吸附抗原-补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再由吞噬细胞消灭。

3、免疫功能:红细胞表面存在补体 C3b受体,

3)有促

红细胞生成的条件 :( 1)骨髓有正常的造血功能。 (2)机体能提供足够的造血原料:合成珠蛋白用蛋白质、铁等。 进细胞分化及成熟的物质:维生素 B12 和叶酸;铜和锰。

红细胞凝集: 将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红细胞产生凝集的现象叫红细胞凝集。

血沉: 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下沉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溶血 ( hemolysis )——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逸出并进入血浆中的现象,称为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 血小板:特性;无色透明、无细胞核、园盘形或杆形小体、粘附、聚集、释放反应、收缩、吸附。生理功能; 2、 参与生理性止血 3、 保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血液凝固: 血液由溶胶状态凝结成血块的过程。

血液凝固过程: 第一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第二阶段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原激活物作用下变成凝血酶;第三阶段纤维蛋白 原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变成纤维蛋白。

血凝影响因素 : 血液凝固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除凝血因子直接参与血液凝固过程外,温度、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等也可影响血 液凝固过程。

纤维蛋白溶解: 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小血管内的血凝块常可成为血栓,填塞这一段血管,在出血停止和血管创伤愈合后, 构成血栓的纤维蛋白可逐渐溶解,这一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 纤溶 。 两个过程: 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与纤维 蛋白原的降解

抗凝系统: 血液中存在着一些抗凝物质,通常把这些抗凝物质统称为抗凝系统。包括抗凝血酶 III 、肝素。 凝血、抗凝、纤溶 和 抗纤溶 相互制约,对于凝血和纤溶局限于创伤局部有重要意义,确保机体血液循环的通畅。 输血原则:同型输血,异型之间进行交叉配血实验。

1、 参与凝血

1、检查ABO血型2、紧急情况下输血 3、交叉配血试验

第四章: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 机体的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构成的封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按照一定的方向循环往复的流动,称 为血液循环( Blood Circulation )。 包括 体循环 (大循环) 、 肺循环 (小循环)、 淋巴回流。 血液循环功能: 完成体内物质运输(代谢原料、产物) 、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态(组织液) 、参与机体的体液调节。 心动周期 : 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所构成的活动周期。

心率: 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次/ min )为单位。

心音 :心脏在泵血过程中由于瓣膜、动脉管壁、心肌等发生振动而产生的声音。 第一心音:发生在心缩期,持续 时间长、音调低 ,主要反映心肌的收缩能力及房室瓣的功能状况。 第二心音:发生在心舒期,持续 时间短、音调高 ,主要反映动脉血压的高低及半月瓣的功能状况。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心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 stroke volume ):一侧心室在每次收缩时射入动脉的血量叫每搏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射血分数

射血分数( ejection fraction ): 每搏输出量与百分比。

每分输出量( minute volume ):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平时所指的心输出量,都是指每分输 出量。 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x心率。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每搏输出量、心率 影响每搏输出量的因素:前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后负荷

静息电位:普通心肌细胞 的静息电位及形成原理,基本上与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相似,也是由细胞内 动所产生的钾离子的跨膜平衡电位 。普通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为 -90mV。 动作电位特点:复极化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

钾离子向细胞膜外流

300-400ms)、动作电位的升支和降支不对称。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0期去极化的形成:历时:1 — 2ms,原因:Na+内流使心肌细胞膜在短时间内去极化和反极化。 复极化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形成锋电位,历时

10ms,原因:Na+通道失活后,K+快速外流,使膜电位下降。

复极化2期:平台期,历时:100— 150ms,原因:Ca2+缓慢内流与K+外流达到平衡,使膜电位长时间维持在 0 mV左右。 复极化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历时:

100ms- 150ms原因:Ca2+通道失活,Ca2+内流停止,K+快速外流形成。

复极化4期:恢复期,原因:3期后,K+外流停止,膜上Na+-K+泵和Ca2+- Na+泵活动,将Na+、Ca2+泵出,泵入K+,使细 胞膜内外离子分布及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

窦房节P细胞电位特点:动作电位只有 0、3、4三个时期;0期是由于Ca2+通道被激活,Ca2+内流而启动;3期是由于K+ 通道被激活,K+外流而启动;4期少量Ca2+和Na+内流引起自动去极化,爆发下一次动作电位,周而复始。 心肌细胞的特点:收缩性、自动节律性,

心肌的生理特性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自律性: 组织细胞能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叫做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自律性影响因素: 4 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最大复极电位和阈电位水平

窦性节律: 正常心搏节律即由自律性最高处——窦房结发出冲动引起,故称窦性节律。并称窦房结为心搏起源或 ( pacemaker )。

心搏起搏点

异位节律: 由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细胞取代窦房结而主宰心搏节律。

传导性: 心肌细胞兴奋时所产生的动作电位能够沿着细胞膜传播的特性。传导形式:局部电流

+闰盘(缝隙连接)

房-室延搁:房室交界是兴奋由心房进入心室的唯一通道,交界区动作电位传导速度比较缓慢,使兴奋在这里延搁一段时间 才向心室传播。 生理意义: 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才开始收缩,而不致于产生房室收缩重叠的现象。心脏内兴奋传 播途径的特点和传导速度的不一致性,对于保证心脏各部分有次序地、协调地进行收缩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兴奋性:心肌细胞同神经纤维和骨骼肌细胞一样具有兴奋性:有效不应期( ERP): -90~0~+30~-60mV, 特点 : 有效不应期特 别长,250?300ms,骨骼肌仅1?3ms保证心脏完成泵血:相对不应期(RRP : -60?-80mV:超常期(SNP :

-80 ?-90mV。

收缩性:在受刺激时,先在膜上产生电兴奋,然后通过兴奋-收缩耦联使心肌纤维缩短。心肌细胞的收缩性有以下

特点:

(1)对细胞外液中 Ca2+浓度的依赖性、(2)同步收缩(“全”或“无”收缩)、(3)不发生强直收缩、(4)期前收缩与代 偿性间歇 期前收缩: 在心肌的有效不应期之后, 和下次节律兴奋传来之前, 给予心肌一次额外的刺激, 则可引发心肌一次提前的收缩。 代偿间歇: 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常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血管的结构 : a. 弹性贮器血管:指主动脉与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大分支。 显的扩张性与弹性。

特点: 管口粗,管壁厚,富含弹性纤维,有明

b. 分配血管——中动脉: 特点: 膜的平滑肌较多,管壁弹性强,其收缩和舒张可以调节分配到全身各部和各器官的血流量。 c.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与微动脉: 特点: 管径细,对血流的阻力大,管壁含有丰富的平滑肌且平滑肌保持一定的

紧张性,是外周阻力的主要来源。对动脉血压的维持起重要作用。

神经体液调节靶点

特点: 它们的收缩和舒张控制着其后的真毛细血管的关闭和开

d.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围绕在毛细血管起始部的平滑肌:

放。

e. 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 特点: 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外仅有一层基膜,通透性很高,是血液与组织间进行物质 交换的主要场所。 f.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微静脉: 特点: 管径细,对血流能产生一定的阻力。它的舒缩可影响毛细血管前、后阻力的比 值,调节毛细血管压和体

液在血管内和组织间隙的分配。

g. 容量血管——静脉血管: 特点: 静脉血管数量多,口径粗,管壁薄,易扩张,容量大,起血液的贮存作用。

h. 短路血管——小动脉与小静脉的吻合支: 特点: 主要分布在手指、足趾、耳廓等处的皮肤中,主要参与机体的体温调节。

血压: 血管内血流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血压成因 :血液充盈血管——前提、外周阻力——充分条件、动脉弹性缓冲——维持、心脏射血——必要条件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A、 每搏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f 每搏输出量f

---T收缩压ff 舒张压f 脉压f

---T收缩压舒张压J 脉压f

B、 心率:

外周阻力: C、

心率f --- T收缩压J 舒张压f 脉压J 外周阻力f -- -T收缩压f舒张压ff 外周阻力J -- -T收缩压J舒张压

脉压J 脉压f 脉压J 脉压f

D、 大动脉管壁弹性:

弹性强 --- T收缩压J 舒张压f 弹性弱 --- T收缩压f 舒张压J

E、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循环血量f --- T收缩压舒张压f 脉压f

脉搏:随着心脏周期性地收缩与舒张,主动脉壁相应地发生扩张与回缩的弹性搏动,且这种搏动可以弹性压力波的形式沿着 动脉管壁传播,直至动脉末稍。动脉管壁的这种搏动,称为 动脉脉搏 。通常所谓的脉搏,即指动脉脉搏。 静脉血压: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

中心静脉压: 右心房或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高低取决于心脏的

射血能力 和 静脉血心血量 。

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心脏收缩力量、体位改变,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呼吸运动 静脉脉搏:心动周期中动脉脉搏的波动传至毛细血管时已完全消失,故外周静脉无搏动。但右心房缩舒活动时产生的压力变 化,可逆向传递到靠近心脏的大静脉,从而出现静脉搏动,称静脉脉搏。

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包括七个部分和三条路径。 微循环七个部分: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

微循环三条途径:直捷通路、迂回通路、动

- 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 静脉短路。

直捷通路: 微动脉 —— 后微动脉 —— 通血毛细血管 ——微静脉, 特 点: 只有少量物质交换,使一部分血流通过微循环快速 返回心脏,保持血流量的相对稳定。骨骼肌中较多。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重点全)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重点: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泌尿、内分泌(粗体重点)考试题型:名词解释:8个,激素的概念必考一个AbsolutsRolativorefractoryrefractorySupranoinmaliSubnormalpericxipeiod填空:每题0.5分单选:每题|2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fmlp11jpp2wkqq4mj6h371qz5d0jm00kp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