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万 卷 书 行 万 里 路
(1)(尽管)遭受了无数次失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坚定而执著的炎黄子孙(却)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2)(尽管如此),万户那种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却)使人们的内心深处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他(因此)被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升空探索的先驱。
2.“千年梦圆在今朝”,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怎能不高兴自豪,怎能不欢欣鼓舞?请同学们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炎黄飞天梦》,并结合课文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1.万户飞天
火箭是现代发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运载工具,是我们祖先首先发明的。起始,只是用于过年过节放烟火时使用,到13世纪,人们把火箭用作战争武器,后来传入欧洲。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是聪明的中国人——明朝的万户。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目前,只有火箭才能把人送上太空。以此为标准,最早的载人航天应是约600年前的万户飞天。西方学者考证,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万户考虑到上升的工具也考虑到安全下落的降落伞——风筝,这都是前所未有的。为纪念万户,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这位古代的中国人命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将月球表面的一个陨石坑命名为“万户”。
2.“神舟五号”发射纪实
深秋的东风航天城在金黄的胡杨映衬下显得美丽端庄,晨曦中的载人飞船发射场在光环的映衬下显得壮观雄伟。
2003年10月15日是“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成功的日子,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实现的日子,炎黄子孙终于在这一天要梦圆九天。 测试发射的指挥大厅里灯火辉煌,人头攒动,这里的参试人员已早早地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进入8小时的准备程序。时间在一分一秒地度过,各系统的老总、专家们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大屏幕。
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在护送员的陪同下,从会见厅南门专用通道来到了场坪。尽管步履看起来有点笨拙,可迈出的每一步都是那样的坚实、稳健。早已等候多时的欢送队伍排成两列向航天员挥手致敬,祝福航天员平安归来。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航天大队航天员杨利伟。”“出发!”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李继耐部长下达了出征的命令。
杨利伟与身后的另两名航天员紧紧拥抱。在登车的瞬间,他再次向欢送的队伍挥手致意。欢送的人群久久注视着离去的车队,直到很远很远……
实用文档 精心整理
11
读 万 卷 书 行 万 里 路
车队驶到了发射塔架下的南场坪,航天员杨利伟将由此登塔、进舱。 在迈入电梯的刹那间,航天员杨利伟又一次转身挥手致意。 电梯的门慢慢地合上了……
“敬礼,中国的航天员,祝福你,一路平安。”
东方泛出的鱼肚白,为晨曦中的发射场披上了一层神秘而温柔的面纱。
指挥大厅内的老总、专家、参试人员们正严阵以待,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刻。10分钟准备,5分钟准备,1分钟准备……“10、9、8……”“点火!”9时整,发射平台火光顿起,橘红色的烈焰裹挟着蒸腾的水汽喷薄而出,将乳白色的箭体轻轻托起,徐徐上升。几秒钟后,震耳欲聋的轰鸣声破空而来,并迅速地笼罩了大地,让人无法判断这巨大的轰鸣声究竟是来自哪一个地方。随着轰鸣声,脚下的土地也微微颤抖着,让人感觉这声音不是来自你眼前那徐徐上升的蒸腾的烈焰,却来自他处,来自你的四面八方。
大厅里的工作人员既紧张又兴奋,人们悄悄地注视着大屏幕。几分钟后,传回杨利伟的话音:“飞船一切正常。”顿时大厅内响起了如潮水般热烈的掌声,人们尽情地欢呼,情不自禁地拥抱。那无数个奋战的日日夜夜,载人航天10年的不懈努力,都在航天员杨利伟迈向太空的时候化为幸福的回忆。只有此时人们的脸上才露出了一丝微笑,那微笑是发自内心的,那微笑是几代航天人青丝变白发的艰辛。“遥看琼楼舞清影,今朝神舟上九天。”
这一天,中国航天腾飞的乐章又一次奏响了最摄人心魄的交响曲,中国用自己的飞船将中国的航天员杨利伟送上了太空。这是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中国航天史上铸就的又一座巍巍丰碑,中华儿女将在浩渺宇宙中大显身手。
实用文档 精心整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