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生物工程
中华鳖消化系统组织学研究进展
摘要:中华鳖消化系统主要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咽腔(前部为口腔、后部为咽腔)、食道、胃、小肠、大肠;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脏。消化道管壁除口腔外,其余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目前,对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多采用石蜡切片观察。 关键词:鳖;消化系统;组织结构
鳖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医疗保健功能的极其名贵的水产珍品。中华鳖富含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是名贵的水产养殖品种。目前,已有不少的文章针对中华鳖的消化道进行了研究,本文就这些文章,做出了以下综合的结论。 1 材料和方法
取一定数量的鳖,进行解剖,取出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用Bouin液固定24h后,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切片,片厚5~8μm,HE染色。显微镜观察并照相[1]。 2 结果 2.1 消化道 2.1.1 口咽腔
口咽腔的前部为口腔,后部为咽腔,两者间没有明显分界。口咽腔上皮由两层细胞构成,表层为柱状的粘液细胞,下层为扁平的基细胞,整个粘膜上皮褶折较少,有的部位几乎水平,上皮下的结缔组织为致密的固有膜,含大量的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咽腔部粘膜形成许多肉眼可见的丝状绒毛突起,富含白细血管和血窦[3]。内壁粘膜有颗粒状小乳突及丰富的微血管兼有辅助呼吸的作用[10]。 2.1.2 舌
舌由表面的粘膜和深层的舌肌构成,舌内软骨位于舌的底面,无舌腺,淋巴组织从舌尖至舌根逐渐增多。舌表面粘膜突向舌背面形成菌盖状和小杆状的突起。舌肌有纵肌、垂直肌和横肌三种方向排列的骨骼肌组成,肌束间有丰富的结
缔组织[2]。 2.1.3 食道
位于口咽之后,食道与胃以贲门为界[4]。食道管壁从内向外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1-2]。粘膜层由上皮、固有膜和粘膜肌层组成,但粘膜肌层不明显。上皮为假复层柱状上皮,无纤毛, 细胞质较透明;固有膜较厚,有较多的胶原纤维和少量的弹性纤维,有丰富的弥散淋巴组织和一些孤立淋巴小结
[2]
。整个粘膜上皮都形成许多指状突起,尤如小肠的绒毛突起,这是其它动物食
道中所没有的特殊结构[3]。粘膜下层较厚,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内含一些较大的血管[1]。肌层由内环外纵2层平滑肌构成[2]。外膜由结缔组织构成[1]。食道各层中均有血管和神经分布[4]。 2.1.4 胃
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呈“U”形,囊状,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和幽门部三部分。贲门较粗,内壁有数量较多低平的纵行皱襞;幽门与小肠连接处骤然变细,为胃肠括约肌。胃壁也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4]。粘膜表面凹陷,形成许多胃小凹[1]。粘膜层由上皮、固有膜和粘摸肌层组成。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核位于细胞基底部,核仁明显。固有膜内淋巴组织不发达,而含有大量的胃腺[2]。腺体成群分布, 每一群腺体周围包以结缔组织[1]。胃腺为复管泡状腺,有浆液性和粘液性两种腺泡,后者较小,一般位于固有膜的深层。在胃幽门部,固有膜中的腺体有两类并分区存在,一类是胃腺,结构与上述胃腺基本相同;另一类是幽门腺,胃小凹特别深,甚至占固有膜的2/3,末端连接一至数个粘液性腺泡。粘膜肌发达,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构成,一部分内环肌还伸入到固有膜的腺体之间,外纵肌在晴突内更发达[2]。粘膜下层比较发达,为疏松结缔组织,富含血管[4]。肌层发达,为平滑肌,内环、中斜、外纵3层构成[1]。肌层主要以内环肌为主,外纵肌较薄,但在有些切片上可以观察到肌层为环肌和纵肌相间排列,在两层肌肉间有神经分布。肌层厚度由贲门部到幽门部逐渐增加[4]。外膜为浆膜[1],很薄,为一层扁平细胞[4]。 2.1.5 肠
鳖肠约为鳖体长的4-5倍。整个肠内部上皮组织大致相似。肠前部较阔,内面褶层深,隐窝窄,褶与褶可相连形成网状;肠的中部和后部褶的深度及复杂状况渐减[7]。
2.1.5.1 小肠
鳖的小肠很长,约占肠管总长的6/7。管腔内有1条贯穿于小肠全长的纵行皱襞,皱襞位于肠系膜对侧的管壁上,由粘膜和粘膜下层共同形成。皱襞高度由前向后逐渐降低,在小肠前段高达管腔内径的4/5,后段为管腔内径的1/2[1]。小肠分为十二指肠和回肠,管壁皆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粘膜有由上皮和固有膜共同形成的绒毛。十二指肠上段绒毛不发达,越靠近下段绒毛越发达
[2,6]
。十二指肠上段的肠腺在肠壁一侧极为丰富,与胃体部相似,有浆液性腺泡
和枯液性腺泡两种,后者多位于固有膜的深层;下段的腺体与回肠相似,为浆液性腺。肌层很厚,在管壁一侧呈内环外纵分布,但环行肌排列疏松,肌束间有丰富的结缔组织;另一侧肌层特别发达,呈内环、中斜、外纵排列,在十二指肠上段,这种排列尤为明显,在下段该侧环行肌不明显,而斜行肌特别发达[2,11]。回肠约占全肠的60.7%,管径比十二指肠略粗[4]。回肠管壁的结构与十二指肠相似
[2]
。粘膜肌层薄而不明显,许多地方的粘膜上皮之下即为粘膜肌层,缺乏固有层。
薄层粘膜肌层外为粘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肌层有内环、外纵2层。外膜为浆膜,内有神经、血管[1,13]、回肠的终止处略为膨大,为盲肠,但不明显,可能与中华鳖的肉食性有关[10]。 2.1.5.2 大肠
大肠为消化道的最后部分,分为结肠和直肠,结构与小肠相似[2],其粘膜皱襞明显减少,且皱壁很浅,常形成半月形突起[3]。大肠很短,管腔大,壁薄。大肠皱襞矮小,主皱襞与其他皱襞无区别,每条皱襞和肠壁上均伸出稀疏短小的绒毛[1]。结肠内有近十条高低不同的皱璧,无绒毛。肠腺呈单管状,很长,几乎占整个固有膜层。直肠的结构与结肠相似,但粘膜比结肠的肥厚,肠腺比结肠腺还长[2]。 2.1.6 泄殖腔
可分为粪道、尿殖道及肛道等三部分[10]。泄殖腔上皮为复层柱状上皮,与固有层共同形成比大肠更短小的突出。固有层厚, 由结缔组织构成,内含丰富的血管,缺乏粘膜下层[1]。 2.2 消化腺 2.2.1 肝脏
中华鳖肝脏很大,呈褐色,分左右两叶。右叶前端肥厚,其腹面中间埋着一
中华鳖消化系统组织学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