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信息技术《数据计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数据计算》是青岛出版社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节第二课时内容。本节课是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用公式对数据计算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的一节新授课。“对数据进行排序和筛选”是用Excel管理数据中的基础方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它是本册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几个重点之一,是对所学知道的一个综合运用,也是学习用图表表示数据的重要基础。教材中以学生身边经常见到的“压岁钱花费统计表”为载体,引导学生用函数完成各种数据计算和分析操作。以“加油站、一点通”作为常用函数知识点的补充,以“练一练”作为操作技能的巩固。以“实践与创新”做为知识的延伸,帮助学生掌握数据计算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Word的基本操作,并经过第一课用公式进行数据计算的学习,对Excel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掌握了Excel的学习方法,并能处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包括数据的输入,对数据的计算分析等知识学习兴致非常高,但基于他们年龄的特征,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知较直观,而对具体操作易于接受。另外因诸多因素的不同,造成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因此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分层教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函数的格式和种类;理解函数的作用;掌握函数的使用方法。 2、技能目标:学会使用SUM、AVERAGE、MAX、MIN、IF、COUNTIF六个常用函数;提高通过计算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用函数进行数据计算的便利;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美德。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常用函数的使用方法;函数的格式。 五、教学策略:
本课是让学生学会用Excel的函数来对数据进行计算。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和学生“自主、合用、探究”的学习模式,老师仅起以引导启示的作用,使学生熟练掌握所学
内容并能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活,以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效果比较好。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春节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我相信咱同学们都收到过亲人给的压岁钱。这些钱你是怎么花费的?有没有做过记录?我对班内部分同学做了一下调查,这是调查结果(出示压岁钱花费统计表)。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几个常用函数来分析这些同学的消费习惯。希望同学们有正确的消费理念。引出课题。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生观看视频(压岁钱怎么用了?)、思考并回答 创设情景,激情引入,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展示学习目标】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Excel中的函数 Excel中所提的函数其实是一些预定义的公式,它们使用一些称为参数的特定数值按特定的顺序或结构进行计算。用户可以直接用它们对某个区域内的数值进行一系列运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SUM、AVERAGE、MAX、MIN、IF、COUNTIF六个常用函数的功能和用法。请同学对照学案熟悉这些函数及其功能和使用格式。 熟记本节教学目标 学生听讲 对照学案理解记忆 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认识数据清单,为后面数据分析的学习与操作奠定基础。 二、使用SUM函数求和 SUM函数的功能:计算指定区域内所有单元格的数值总和。请同学们打开桌面上的文件《压岁钱花费统计表》,自主完成任务一: 计算每位同学各类花费的总计。 【教师巡视】对操作有困难学生个别指导。强调三点 1、 选定要放置求和结果的单元格。 2、 一定要确定好要进行求和的范围区域。 3、 填充柄的使用。 学生操作 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试身手: 1、 求出表中各类花费的合计值。 2、 求出前五名同学娱乐消费的总和,结果放在G7单元格。 SUM求和函数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AVERAGE、MAX、MIN的使用方法同它相似,同学们会不会用这些函数来对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 学生操作 小组间展开竞赛看谁做得又快又准确。 请同学到前面演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及团结向心力。 掌握常用函数的使用规律。 【大显身手,实践创新】 请同学们“压岁钱花费统计表2”求出: 1、 学习用品类花费的平均值(AVERAGE); 2、 花费总计的最大值(MAX) 3、 食品消费的最小值(MIN)。 教师巡视、指导 对不同情况教师提问点评 并请同学到前面演示,及时鼓励或指出存在的问题。 教师活动 【教师巡视】注意整理学生操作中的得与失。并请同学到前面演示,及时鼓励或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出消费习惯好的同学,让同学们向这些同学学习,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感受用函数进行数据计学生操作 算的便利;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美德 拓展练习的设计要体现分层次教学设计练习巩【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完成大屏幕上的两个练习题 1、 求和的三种书写方式 学生做练习 固知识点,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师及时点拨。 2、 求平均的三种书写方式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并总结、鼓励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学生总结 让学生整理回顾本节所学内容。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Word的基本操作,并经过第一课用公式进行数据计算的学习,对Excel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掌握了Excel的学习方法,并能处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包括数据的输入,对数据的计算分析等知识学习兴致非常高,但基于他们年龄的特征,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知较直观,而对具体操作易于
接受。另外因诸多因素的不同,造成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因此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分层教学。
效果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表情的变化、思维的速度,回答问题、练习、测试、动手操作的准确性等信息反馈,可获知教学信息的传输是否畅通,亦可看出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能只看少数尖子学生,大多数中下学生同样也是知识的接受体,从他们身上更能体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高低。总之,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智力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水平的学生吸收得好,差的学生消化得了,学生人人学有所得。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应用了一个“压岁钱花费统计表”,引导学生进入电子表格中常用函数应用的学习,让生去感受函数进行数据计算的便利,提高他们通过计算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美德。为了节省时间,我提前把表格制作好,在上课时直接用电子教室分发给学生,这样就解决了很多学生半节课制不完表格耽误学习的问题。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发完表格时,我让学生试着用笔和计算器作一个对比,并计算出总计,进而让学生想如果有三百个同学的话,你们得用多少时间来计算出呢?学生感觉很难,进而老师指出如果我能用一分钟算完你们相信吗?学生感觉很惊诧,进而老师指出你们这节课只要认真学习也能做到这样。学生一个个跃跃欲试。另外在讲解时,由于问题已经提出,学生兴趣又很高,老师直接把展示的机会给了学生,让学生对照课本上的方法自己来完成,结果学生完成的很好。对于其它函数,老师只一指它们的功能,然后指出方法都差不多,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完成。结果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一个个都很兴奋,整节课效果还可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操作方法和流程,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同学们的实际操作时间有限,不经常练习往往会手生,我会尽最大能力来给学生创造条件。
教材分析
《数据计算》是青岛出版社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节第二课时内容。本节课是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用公式对数据计算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的一节新授课。“对数据进行排序和筛选”是用Excel管理数据中的基础方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它是本册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几个重点之一,是对所学知道的一个综合运用,也是学习用图表表示数据的重要基础。教材中以学生身边经常见到的“压岁钱花费统计表”为载体,引导学生用函数完成各种数据计算和分析操作。以“加油站、一点通”作为常用函数知识点的补充,以“练一练”作为操作技能的巩固。以“实践与创新”做为知识的延伸,帮助学生掌握数据计算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1、Excel2003中,下列()可求出A1到A3单元格中数值的和。 A、=A1+A2+A3 B、=SUM(A1:A3) C、=SUM(A1,A2,A3) D、=SUM(A1,A3)
2、Excel2003中,要对B2,B3,B4三个单元格中的数值进行求平均,公式为() A、=average(b2:b4) B、=average(b2,b3,b4) C、=(b2+b3+b4)/3 D、=sum(b2:b4)
评测练习
课标分析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知识目标:
(1) 了解函数的格式和种类; (2) 理解函数的作用; (3) 掌握函数的使用方法。 2、
技能目标:
(1) 学会使用SUM、AVERAGE、MAX、MIN、IF、COUNTIF六个常用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