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
《现代中国》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每个4分,共48分)
1.(2018·齐齐哈尔一模)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 B )
A.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 B.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C.表明政协制度正式确立 D.确立了政权组织原则
【解析】 根据“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充分体现出人民当家做主,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主协商,并非中国共产党执政,排除A项;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政协制度正式确立,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民主协商,与政权组织原则无关,排除D项。
2.(2018·山东天成大联考二)“另起炉灶”要求外国政府与新中国建交务必遵循同台湾国民党残余政权断绝全部外交关系、承认新中国是全体中国人民唯一的合法政府、积极支持新中国恢复其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条件。这表明“另起炉灶”( B )
A.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 B.积极捍卫了一个中国的基本准则 C.积极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D.避免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
【解析】 “承认新中国是全体中国人民唯一的合法政府”等字眼意在强调“另起炉灶”是为了捍卫一个中国,B项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避免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的是“一边倒”的方针,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3.(2018·潍坊二模)1970年,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国情咨文,把只是针对亚洲的“关岛主义”正式发展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即“尼克松主义”,提出了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为“三个支柱”的“新和平战略”。这说明美国( D )
A.放弃了与苏联争霸 B.对外战略由亚洲转向全球 C.力图维护世界和平 D.争取对外关系的主动权
【解析】 根据材料“197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从实力地位出发,通过对话和谈判稳住苏联;承认西欧、日本同美国的平等地位,即“伙伴关系”,来获得盟国的支持,牵制苏联,达到战略收缩的目的;同时利用中苏矛盾,制约苏联,使美国在外交上有更大的主动权,因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
此D项正确,C项错误;A项说法错误,错在“放弃”;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是欧洲,故B项错误。
4.(2018·三明一模)观察新中国城市化发展曲线,其中出现阶段“III”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C )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实施国民经济调整
B.支持农业合作化运动 D.为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解析】 阶段“Ⅲ”指的是1960~1963年间,其城市化程度由19.7%下降为16.8%,结合所学可知,这时我国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国家缩小城市化规模,优先保证农业发展,调整国民经济,故选C项;A、B、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故排除。
5.(2018·德州二模)1979年3月,陈云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计划经济部分(有计划按比例部分);市场调节部分(即不作计划,只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带有盲目性调节的部分)。该主张( B )
A.强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重 B.认识到完全的计划经济存在不足 C.主要目的是扩大我国私营经济 D.标志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解析】 陈云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也应当包括市场调节部分,说明该主张已经认识到完全的计划经济存在不足,应当以市场调节对计划经济进行必要的补充,故答案为B 项。该主张没有表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重,排除A项;市场调节是经济手段,与私营经济反映出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排除D项。
6.(2018·高考押题卷一)20世纪80年代中国承包制设计者确信:全员承包优越性显著,“给承包成绩显著的企业以投资自主权,机关保留备案、咨询的权利”,企业自负投资风险,自觉提高投资效益。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C )
A.劳动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 B.计划经济已经被市场经济所取代 C.经济体制转型的发展趋向 D.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重大变化
【解析】 材料“全员承包”“投资自主权”“企业自负投资风险”等信息体现了当时我国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改革的趋向,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为表象;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成在21世纪初,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材料并未涉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变化问题,故D项错误。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
7.(2018·衡水金卷调研卷五)下表为我国部分年度的GDP增长率,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D )
年度 GDP增长率 1987 1988 1989 4.1% 1990 3.84% 1991 9.3% 11.6% 11.2% A.GDP下降是国家政策失误造成的 B.经济发展速度取决于国际环境 C.市场经济最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D.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 从材料信息来看,1987~1991年GDP增长率总体上较高,但也有个别年份增速下降,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进,并非一帆风顺,故答案为D项。这一时期的GDP下降主要是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排除;当时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排除C项。
8.(2018·南平二模)1994年1月1日起,中国的外汇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取消汇率双轨制,实现汇率并轨,汇率并轨消除了人民币高估现象,实质上使名义汇率贬值了近50%。中国外汇体制改革旨在( A )
A.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B.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做准备 C.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D.使人民币成为国际支付手段
【解析】 材料所述汇率制度的改革,使得中国与国际接轨,为中国扩大出口贸易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A项符合题意;材料所述与入世无关,B项不正确;汇率制度的改革旨在扩大出口贸易,C项说法不正确;D项与史实不符。
9.(2018·海南·13)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C )
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
【解析】 粮油由定期供应到居民自由购买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C项正确;A项消除过于绝对;D项开启表述错误,古代就有农产品商品化;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10.(2018·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二模)1984年5月,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中,将生产分成计划内和计划外两部分,计划内的产品由国家核定价格,计划外的产品则由市场供求决定价格。这表明,当时我国( D )
A.政府职能权限逐步扩大 B.劳动分配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C.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开始调整 D.经济体制正出现转型的趋向
【解析】 从材料“将生产分成计划内和计划外两部分”中可以分析出,当时我国的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