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镜岩版生化部分名词解释(楼兰整理)配套生化考研精解
多糖;是由糖苷键结合的糖链,至少要超过10个的单糖组成的聚合糖高分子碳水化合物 构型:分子中由于各原子或基团间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方式不同而使它呈现出不同的较定的立体结构 构象:由于分子中的某个原子(基团)绕C-C单键自由旋转而形成的不同的暂时性的易变的空间结构形式,不同的构象之间可以相互转变,在各种构象形式中,势能最低、最稳定的构象是优势构象。
旋光率;偏振光通过单位厚度旋光物质后其偏振面旋转的角度。
醛糖:一类单糖,该单糖中氧化数最高的C原子(指定为C-1)是一个醛基,有醇和醛性质。 酮糖:多羟基酮称为酮糖
对映体;互为旋光异构体的两种化合物,由于其中一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取代基在空间上取向不同而互成物体与镜像的关系,并且两者在空间上不能重叠,它们被称为对映体
差象异构体;在立体化学中,含有多个手性碳原子的立体异构体中,只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构型不同,其余的构型都相同的非对映体叫差向异构体。
异头物;是指在羰基碳原子上的构型彼此不同的单糖同分异构体形式。
异头碳;单糖由直链变成环状结构时,羰基碳原子成为新的手性中心,导致C1差向异构化,产生两个非对映异构体。在环状结构中,半缩醛碳原子称为异头碳原子。
半缩醛;两个含α-H的醛酮分子发生缩合反应,结果生成β-羟基醛酮 糖脎 ,是糖类的苯肼衍生物。
淀粉:D-葡萄糖以α-1,4-糖苷键首尾相连,在支链处为α-1,6-糖苷键的多聚高分子化合物。 糖元;结构与支链淀粉相似,主要是α-D-葡萄糖,按α(1→4)糖苷键缩合失水而成,另有一部分支链通过α(1→6)糖苷键连接
纤维素;由D-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组成的大分子多糖 肽聚糖;肽聚糖存在于真细菌中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中。是由乙酰氨基葡萄糖、乙酰胞壁酸与四到五个氨基酸短肽聚合而成的多层网状大分子结构。 皂化值;皂化1克试样油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碘值;表示有机化合物中不饱和程度的一种指标。指100g物质中所能吸收碘的克数。
乙酰值;指1g乙酰化的油脂分解出的乙酸用KOH中和时所需KOHmg数,称为乙酰化值。 酸值,指中和脂肪或其他类似物质1克中含有的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重量(毫克数)。 兼性离子;亦称偶极离子:指一个分子具有两个以上的可离子化的基。 两性电解质;就是既能当酸又能当碱用的电解质。
发夹结构;RNA单链分子通过自身回折使得互补的碱基对相遇,形成氢键结合而成的,称为发夹结构。
无规则卷曲;无规卷曲是一种无定规律的结构,主要指那些不能被归入明确的二级结构,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模体;表示具有特定功能的或作为一个独立结构域一部分的相邻的二级结构的聚合体,它一般被称为功能模体或结构模体,相当于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一起组成了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活性肽;具有活性的多肽称为活性肽,又称生物活性肽或生物活性多肽。
同源蛋白质:不同物种中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蛋白质或具有明显序列同源性的蛋白质。 别构效应;又称为变构效应,是寡聚蛋白与配基结合改变蛋白质的构象,导致蛋白质生物活性改变的现象。
分子病;分子病由于遗传上的原因而造成的蛋白质分子结构或合成量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 蛋白质变性作用;蛋白质分子受到某些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时,导致内部氢键破坏,发生生物活性丧失,溶解度降低等性质改变,但是不涉及一级结构改变,而是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改变,这类变化称为蛋白质变性作用。
王镜岩版生化部分名词解释(楼兰整理)配套生化考研精解
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
活化分子;在相同温度下,分子的能量并不完全相同,有些分子的能量高于分子的平均能量,称为活化分子。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转换数;代表单位时间内每个酶分子将底物分子转换成产物的最大值
反馈抑制:是指最终产物抑制作用,即在合成过程中有生物合成途径的终点产物对该途径的酶的活性调节,所引起的抑制作用。
辅酶;是一类可以将化学基团从一个酶转移到另一个酶上的有机小分子,与酶较为松散地结合,对于特定酶的活性发挥是必要的。
辅因子;是指与酶(酵素)结合且在催化反应中必要的非蛋白质化合物。 单体酶;仅有一个活性中心的多肽链构成的酶,一般是由一条多肽链组成 寡聚酶;由2个或多个相同或不相同亚基组成的酶,称为寡聚酶。
多酶复合体;多种酶靠非共价键相互嵌合催化连续反应的体系,称为多酶复合体 酶活力;也称为酶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酶活力的大小可用在一定条件下,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速度来表示 固定化酶;酶本身还是溶于水的,只是是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使酶与水不溶性大分子载体结合或把酶包埋在其中,使得酶在水中溶性凝胶或半透膜的微囊体从而导致流动性降低。 酶反应动力学;主要研究酶催化的反应速度以及影响反应速度的各种因素。
乒乓反应:在该反应中,酶结合一个底物并释放一个产物,留下一个取代酶,然后该取代酶再结合第二个底物和释放出第二个产物,最后酶恢复到它的起始状态。
失活作用;是指利用反义技术,使非正常基因或有害基因不表达或降低表达活性,以达到治疗某些特定疾病的目的。 不可逆抑制;抑制剂与酶的必需基团或活性部位以共价键结合而引起酶活力丧失,不能用透析、超滤或凝胶过滤等物理方法去除抑制剂而使酶活力恢复的作用。 可逆抑制;抑制剂与酶以非共价键可逆结合而引起酶活力的降低或丧失,用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后可使酶活力恢复的作用。
激活剂;凡是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都被称为激活剂。
亲和标记:指对酶的活性部位、受体的结合位点进行特异标记的方法。 别构调节;酶分子的非催化部位与某些化合物可逆地非共价结合后发生构象的改变,进而改变酶活性状态,称为酶的别构调节。
多功能酶;酶分子中存在多种催化活性部位的酶称为多功能酶或串联酶(tandem enzyme)。 调节部位;在酶分子催化部位外,能结合调节物而影响酶活性的部位。
诱导酶;诱导酶是在环境中有诱导物存在时,微生物会因诱导物存在而产生一种酶就是诱导酶,诱导酶的合成除取决于环境中诱导物外,还受基因控制即受内因和外因共同控制。 核苷;含氮碱基与糖组分缩合成的糖苷叫核苷。
核苷酸,一类由嘌呤碱或嘧啶碱、核糖或脱氧核糖以及磷酸三种物质组成的化合物。 增色效应;是指因高分子结构的改变,而使摩尔吸光系数增大的现象,亦称高色效应。 减色效应;生物化学减色效应,在生物化学中,是指:若变性DNA复性形成双螺旋结构后,其260nm紫外吸收会降低,这种现象叫减色效应。
核酸内切酶;在核酸水解酶中,为可水解分子链内部磷酸二酯键生成寡核苷酸的酶,与核酸外切酶相对应。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可以识别DNA的特异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发夹结构:RNA是单链线形分子,只有局部区域为双链结构
王镜岩版生化部分名词解释(楼兰整理)配套生化考研精解
hnRNA;在真核生物中,最初转录生成的RNA称为不均一核RNA(heterogeneous nuclear RNA,hnRNA)
分子杂交;不同的DNA 片段之间,DNA 片段与RNA 片段之间,如果彼此间的核苷酸排列顺序互补也可以复性,形成新的双螺旋结构。这种按照互补碱基配对而使不完全互补的两条多核苷酸相互结合的过程称为分子杂交。
核酸杂交: 互补的核苷酸序列(DNA与DNA、DNA与RNA、RNA与RNA等)通过Watson-Crick碱基配对形成非共价键,从而形成稳定的同源或异源双链分子的过程,称为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又称核酸杂交。
卫星DNA(satelliteDNA)是一类高度重复序列DNA。在介质氯化铯中作密度梯度离心(离心速度可以高达每分钟几万转)时,DNA分子将按其大小分布在离心管内不同密度的氯化铯介质中,小的分子处于上层,大的分子处于下层。从离心管外看,不同层面的DNA形成了不同的条带。根据荧光强度的分析,可以看到在一条主带以外还有一个或多个小的卫星带。这些在卫星带中的DNA即被称为卫星DNA。
限制酶图谱(restriction map):同一DNA用不同的限制酶进行切割,从而获得各种限制酶的切割位点,由此建立的位点图谱有助于对DNA的结构进行分析。
激素;由正常机体某些组织产生,然后体液循环运输到机体其他组织,发挥特殊生理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 受体;是一类存在于胞膜或胞内的,能与细胞外专一信号分子结合进而激活细胞内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使细胞对外界刺激产生相应的效应的特殊蛋白质。
第二信使;能将细胞表面受体接受的细胞外信号转换为细胞内信号的物质称为第二信使,而将细胞外的信号称为第一信使
级联系统;在连锁代谢反应中一个酶被激活后,连接的发生其他酶被激活,导致原始调节信号的逐级放大,这样的连锁代谢反应系统称为级联系统。
G蛋白;是指能与配体结合,具有GTP水解酶活性的一类信号转导蛋白
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是最大的一类酶联受体, 它既是受体,又是酶, 能够同配体结合,并将靶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所有的RTKs都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含有配体结合位点的细胞外结构域、单次跨膜的疏水α螺旋区、含有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的细胞内结构域。 激素效应元件:指内固醇甲状腺素等激素受体结合的一段短的DNA序列(12~20bp)。 载脂蛋白;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称为载脂蛋白,主要分A、B、C、D、E五类,主要在肝(部分在小肠)合成,载脂蛋白是构成血浆脂蛋白的重要组分。基本功能是运载脂类物质及稳定脂蛋白的结构,某些载脂蛋白还有激活脂蛋白代谢酶、识别受体等功能。
生物膜:镶嵌有蛋白质和糖类(统称糖蛋白)的磷脂双分子层,起着划分和分隔细胞和细胞器作用生物膜,也是与许多能量转化和细胞内通讯有关的重要部位,同时,生物膜上还有大量的酶结合位点。细胞、细胞器和其环境接界的所有膜结构的总称。
细胞膜(cell membrane)又称细胞质膜(plasma membrane)。细胞表面的一层薄膜。有时称为细胞外膜或原生质膜。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基本相同,主要由脂类、蛋白质和糖类组成。 脂质体;根基磷脂能够在水溶液中具有形成膜的趋势而人工制成的磷脂包围的球体。 外在膜蛋白;靠离子键或其他较弱的键与膜表面的膜蛋白分子或膜脂分子结合的膜蛋白。改变溶液的离子强度甚至提高温度就可以从膜上分离下来,但膜结构并不被破坏。
内在膜蛋白;(又称整合蛋白 )、跨膜蛋白,部分或全部镶嵌在细胞膜中或内外两侧,以非极性氨基酸与脂双分子层的非极性疏水区相互作用而结合在质膜上。
液态镶嵌模型;该模型把生物膜看成是嵌有球形蛋白质的脂类二维排列的液态体。膜是一种动态的、不对称的具有流动性特点的结构。脂双层构成膜的连续主体,既具有固体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球形蛋白质分子以各种形式及脂双分子层相结合。这个模
王镜岩版生化部分名词解释(楼兰整理)配套生化考研精解
型主要强了膜的动态性和球形蛋白质与脂双分子层的镶嵌关系。
主动运输;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在载体的协助下,在能量的作用下运进或运出细胞的过程。 钠钾汞;Na+,K+—ATP酶是镶嵌在细胞质膜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蛋白质,具有运载和酶的活性,它们催化ATP水解供能,驱动位于细胞膜两侧的Na+、K+对向运输;维持细胞膜两侧的膜电位,调节细胞渗透压,为营养物质吸收提供动力,并在神经和肌肉细胞的冲动传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胞吞作用:也称入胞作用或内吞作用,质膜凹陷将所摄取的液体或颗粒物质包裹,逐渐成泡,脂双层融合、箍断,形成细胞内的独立小泡,进行物质运输的作用。 胞吐作用;运输小泡通过与细胞质膜的融合将内容物释放到细胞外基质的过程称为胞吐作用(exocytosis),膜融合是通过融合蛋白的帮助完成的。
被动运输;物质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梯度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的过程叫被动运输 代谢;生物体内所发生的用于维持生命的一系列有序的化学反应的总称。
同化作用;是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即把消化后的营养重新组合,形成有机物和贮存能量的过程。
异化作用;就是把自己变成非己。异化作用就是生物的分解代谢。是生物体将体内的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中间代谢;代谢过程中各种中间反应过程。
代谢途径;在生物体内把从A到X的酶反应常规程序(A→B→C→??X),称为A至X的代谢途径。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简写ELISA)指将可溶性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到聚苯乙烯等固相载体上,利用抗原抗体结合专一性进行免疫反应的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
超过滤;一种以压力差为推动力,按粒径选择分离溶液中所含的微粒和大分子的膜分离操作。 转化;是某一基因型的细胞从周围介质中吸收来自另一基因型的细胞的DNA而使它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发生相应变化的现象。
转染;指真核细胞由于外源DNA掺入而获得新的遗传标志的过程。
图位克隆;又称定位克隆,用该方法分离基因是根据目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进行的,无需预先知道基因的DNA 顺序,也无需预先知道其表达产物的有关信息。
亚克隆:(subclone) 分为细胞克隆和分子克隆。
在细胞克隆中,对培养的细胞来说,从原有的克隆中,再筛选出具有某种特性的细胞进行培养,就是亚克隆subclone。在分子克隆中,从大片段的克隆中选取特定小片段再克隆,也叫subclone。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基因工程技术为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蛋白质工程,是指在基因工程的基础上,结合蛋白质结晶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蛋白质化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通过对基因的人工定向改造等手段,对蛋白质进行修饰,改造和拼接以生产出能满足人类需要的新型蛋白质的技术。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可以识别DNA特异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内切酶,简称限制酶。根据限制酶的结构,辅因子的需求切位与作用方式,可将限制酶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第一型(Type I)、第二型(Type II)及第三型(Type III)。Ⅰ型限制性内切酶既能催化宿主DNA的甲基化,又催化非甲基化的DNA的水解;而Ⅱ型限制性内切酶只催化非甲基化的DNA的水解。III型限制性内切酶同时具有修饰及认知切割的作用。 同尾酶;切割不同的DNA片段但产生相同的粘性末端的一类限制性内切酶
王镜岩版生化部分名词解释(楼兰整理)配套生化考研精解
同裂酶;有一些来源不同的限制酶识别的是同样的核苷酸靶子序列,这类酶称为同裂酶。同裂酶的切割位点可能不同,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都相同的叫同序同切酶,识别序列相同但切割位点不同的叫同序异切酶。
严紧控制;基因转录的一种调控。细菌在氨基酸饥饿时迅速停止生成rRNA、tRNA和核糖体蛋白质。
载体;指在基因工程重组DNA技术中将DNA片段(目的基因)转移至受体细胞的一种能自我复制的DNA分子。三种最常用的载体是细菌质粒、噬菌体和病毒。
松弛控制;质粒的复制不受宿主染色体复制过程的严格控制。
平末端;当限制酶从识别序列的中心轴线处切开时,切开的DNA两条单链的切口,是平整的,这样的切口叫平末端。
黏性末端;被限制酶切开的DNA两条单链的切口,带有几个伸出的核苷酸,它们之间正好互补配对,这样的切口叫黏性末端。
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 是结构基因的正常核苷酸序列,从起始密码子到终止密码子的阅读框可编码完整的多肽链,其间不存在使翻译中断的终止密码子。
质粒;质粒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细胞染色体外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
基因组,一个细胞或者生物体所携带的一套完整的单倍体序列,包括全套基因和间隔序列。 报告基因 (reporter gene)是一种编码可被检测的蛋白质或酶的基因,也就是说,是一个其表达产物非常容易被鉴定的基因。
基因芯片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由于同时将大量探针固定于支持物上,所以可以一次性对样品大量序列进行检测和分析,从而解决了传统核酸印迹杂交(Southern Blotting 和 Northern Blotting 等)技术操作繁杂、自动化程度低、操作序列数量少、检测效率低等不足。
cDNA文库;以mRNA为模板,经反转录酶催化,在体外反转录成cDNA,与适当的载体(常用噬菌体或质粒载体)连接后转化受体菌,则每个细菌含有一段cDNA,并能繁殖扩增,这样包含着细胞全部mRNA信息的cDNA克隆集合称为该组织细胞的cDNA文库。 糖酵解;是指将1个葡萄糖分解为2个丙酮酸,同时生成2个ATP和NADH+H﹢的过程。 巴斯德效应;在厌氧条件下,向高速发酵的培养基中通入氧气,则葡萄糖消耗减少。这种抑制发酵产物积累的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
无效循环(futile cycle)也称之底物循环(substrate cycle)。一对由不同的酶催化的方向相反且代谢上不可逆的、在中间代谢物之间循环的反应。
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过程就叫做有氧氧化,并且有氧氧化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绝大多数细胞都通过它来获得能量。
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常生成一些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可直接偶联ATP或G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等高能分子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磷酸解作用(phosphorolysis):通过在分子内引入一个无机磷酸,形成磷酸脂键而使原来键断裂的方式。实际上引入了一个磷酰基。
糖异生作用(gluconenogenesis):由简单的非糖前体转变为糖的过程。糖异生不是糖酵解的简单逆转。虽然由丙酮酸开始的糖异生利用了糖酵解中的七步进似平衡反应的逆反应,但还必需利用另外四步酵解中不曾出现的酶促反应,绕过酵解过程中不可逆的三个反应。 丙酮酸脱氢酶系,是一种催化丙酮酸脱羧反应的多酶复合体,由三种酶(丙酮酸脱氢酶、二氢硫辛酰转乙酰基酶、二氢硫辛酸脱氢酶)和六种辅助因子(焦磷酸硫胺素、硫辛酸、FAD、NAD、CoA和Mg离子)组成,在它们的协同作用下,使丙酮酸转变为乙酰CoA和CO2。 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葡萄糖氧化分解的一种方式。由于此途径是由
王镜岩版生化部分名词解释(楼兰整理)配套生化考研精解
6-磷酸葡萄糖(G-6-P)开始,故亦称为己糖磷酸旁路。此途径在胞浆中进行,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G-6-P脱氢生成6-磷酸葡糖酸内酯开始,然后水解生成6-磷酸葡糖酸,再氧化脱羧生成5-磷酸核酮糖。NADP+是所有上述氧化反应中的电子受体。第二阶段是5-磷酸核酮糖经过一系列转酮基及转醛基反应,经过磷酸丁糖、磷酸戊糖及磷酸庚糖等中间代谢物最后生成3-磷酸甘油醛及6-磷酸果糖,后二者还可重新进入糖酵解途径而进行代谢。 糖醛酸途径;从葡萄糖-6-磷酸或葡萄糖-1-磷酸开始,经UDP-葡萄糖醛酸生成葡萄糖醛酸和抗坏血酸的途径。
半乳糖血症;半乳糖血症为血半乳糖增高的中毒性临床代谢综合征。半乳糖代谢中有3种相关酶中的任何一种酶先天性缺陷均可致半乳糖血症。
乳酸循环(Lactic acid cycle)肌肉收缩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在肌肉内无6—P—葡萄糖酶,所以无法催化葡萄糖—6—磷酸生成葡萄糖。所以乳酸通过细胞膜弥散进入血液后,再入肝,在肝脏内在乳酸脱氢酶作用下变成丙酮酸,接着通过糖异生生成为葡萄糖。葡萄糖进入血液形成血糖,后又被肌肉摄取,这就构成了一个循环(肌肉-肝脏-肌肉),此循环称为乳酸循环。 糖原累积症又称糖原贮积症、糖原贮积病,是少见的一组常染色体相关的隐性遗传病,患者不能正常代谢糖原,使糖原合成或分解发生障碍,因此糖原大量沉积于组织中而致病。 Q酶(分支酶);在合成糖原或支链淀粉的酶催化类似葡聚糖链的一个1,4 -α-葡聚糖链的各个环节转移到主羟基。
R酶(脱支酶);催化水解葡聚糖链分支点处1,6-D-糖苷键的酶。
极限糊精;糖原磷酸酶可以从糖原的非还原端连续地进行磷酸解,磷酸解直至距α-1,6糖苷键的分支点还剩下4个葡萄糖单位的部位停止,剩下的底物称为极限糊精。
糖原合酶;是糖原合成过程的限速酶.糖原合成由糖原合酶催化使UDPG中的葡萄糖基与糖原引物的非还原端分支上的葡萄糖基聚合,.糖原合酶不能从头合成糖原,只能在现有糖原(糖原引物)上延长糖链,即糖原合成的过程是小分子糖原变成大分子糖原的过程。
淀粉合成酶;以腺苷二磷酸葡萄糖(ADPG)为葡萄糖的供体,是对葡糖聚合体,通过糖基(glycosyl)转移而催化α-1,4-糖苷键的延长作用的酶。
氧化磷酸化,生物化学过程,在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或细菌中,是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供给ADP与无机磷合成ATP的偶联反应。 脂蛋白;脂类脂蛋白英文:lipoproteins,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的脂质-蛋白质复合物。 血浆脂蛋白:指哺乳动物血浆(尤其是人)中的脂-蛋白质复合物。血浆脂蛋白可以把脂类(三酰甘油、磷脂、胆固醇)从一个器官运输到另一个器官。
酮体(ketone body):在肝脏中,脂肪酸氧化分解的中间产物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及丙酮,三者统称为酮体。
脂肪动员;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脂肪酶逐步水解为游离脂酸(FFA)及甘油并释放入血液,被其他组织氧化利用,该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脂肪酸合酶(fatty acid synthase FAS)系统是一个多酶复合体,包括酰基载体蛋白(ACP)和6 种酶,它们分别是:乙酰CoA;丙二酸单酰CoA;β-酮脂酰-ACP 合酶;β-酮脂酰-ACP 还原酶;β-羟脂酰-ACP 脱水酶;烯脂酰-ACP 还原酶,在脂肪酸的从头合成中起催化作用。 次级胆汁酸是由初级胆汁酸随胆汁进入肠道,在回肠、结肠上段,由肠道菌酶催化,经去结合反应,脱去羟基转化而成。包括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分别由胆酸和鹅脱氧胆酸转化而成,属于次级游离型胆酸。
尿素循环(urea cycle):又称为鸟氨酸循环,肝脏中2分子氨(1分子氨是游离的,1分子氨来自天冬氨酸)和1分子CO2生成1分子尿素的环式代谢途径。 转氨基作用;指的是一种α-氨基酸的α-氨基转移到一种α-酮酸上的过程。转氨基作用是氨基酸脱氨基作用的一种途径。
王镜岩版生化部分名词解释(楼兰整理)配套生化考研精解
联合脱氨基作用;转氨基作用和谷氨酸脱氢酶催化的氧化脱氨基作用两种方式联合起来进行脱氨基。
丙氨酸-葡萄糖循环;肌肉中的氨基酸将氨基转给丙酮酸生成丙氨酸,后者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肝脏经过联合脱氨基作用再脱氨基,放出的氨用于合成尿素;生成的丙酮酸经糖异生转变为葡萄糖后再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肌肉重新分解产生丙酮酸,丙酮酸再接受氨基生成丙氨酸。 生酮氨基酸,分解代谢过程中能转变成乙酰乙酰辅酶A的氨基酸,共有亮氨酸、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和酪氨酸5种,这些氨基酸能在肝中产生酮体,因为乙酰乙酰辅酶A能转变成乙酰乙酸和β-羟基丁酸。
生酮氨基酸,能通过代谢转变成葡萄糖的氨基酸。包括丙氨酸、精氨酸、天冬酰胺、天冬氨酸、半胱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组氨酸、甲硫氨酸、脯氨酸、丝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等15种。
一碳单位;就是指具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指某些氨基酸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包括甲基、亚甲基、甲烯基、甲炔基、甲酰基及亚氨甲酰基等。 自杀底物;是一类酶的天然底物的衍生物或类似物,在它们的结构中含有一种化学活性基团,当酶把他们作为底物结合时,其潜在的化学基团能被解开或激活,并与酶的活性部位发生共价结合,使结合物停留在某种状态,从而不能分解成产物,酶因而致“死”,此过程称为酶的自杀,这类底物称为自杀底物(suicide substrate)。
核苷酸(hé gān suān) Nucleotide,一类由嘌呤碱或嘧啶碱、核糖或脱氧核糖以及磷酸三种物质组成的化合物。又称核甙酸。
复制子(replicon):是DNA复制是从一个DNA复制起点开始,最终由这个起点起始的复制叉完成的片段。
滚环复制;亲代双链DNA的一条链在DNA复制起点处被切开,其5'端游离出来。这样,DNA聚合酶Ⅲ便可以将脱氧核糖核苷酸聚合在3'-OH端。当复制向前进行时,亲代DNA上被切断的5'端继续游离下来,并且很快被单链结合蛋白所结合。因为5'端从环上向下解链的同时伴有环状双链DNA环绕其轴不断的旋转,而且以3'-OH端为引物的DNA生长链则不断地以另一条环状DNA链为模板向前延伸,因而称为滚环复制。
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是细胞复制DNA的重要作用酶,以DNA为复制模板,从将DNA由5'端点开始复制到3'端的酶。
DNA拓扑异构酶为催化DNA拓扑学异构体相互转变的酶之总称。催化DNA链断开和结合的偶联反应,为了分析体外反应机制,用环状DNA为底物。在闭环状双链DNA的拓扑学转变中,要暂时的将DNA的一个链或两个链切断,根据异构体化的方式而分为二个型。切断一个链而改变拓扑结构的称为Ⅰ型拓扑异构酶(top- oisomeraseⅠ),通过切断二个链来进行的称为Ⅱ型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Ⅱ)。
Klenow片段:E.coli DNA聚合酶Ⅰ经胰蛋白酶或枯草杆菌蛋白酶部分水解生成的大片段。该片段保留了DNA聚合酶I的5ˊ-3ˊ聚合酶和3ˊ-5ˊ外切酶活性。
引发体(primosome)是DNA复制过程中的一种负责专一性引发的多酶复合物,位于复制叉的前端,能够生成后随链冈崎片段合成必需的RNA引物,由引发前体和引物酶组成 滞后链: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相反,通过不连续的5ˊ-3ˊ聚合合成的新的DNA链。 冈崎片段;相对比较短的DNA链,是在DNA的后随链的不连续合成期间生成的片段 复制体;遗传学的复制体是指参与DNA复制的蛋白质复合物,其中至少含有DNA聚合酶及引发体(primosome,引发酶与其他分子的复合物),SSB,解旋体等
点突变,也称作单碱基替换(single base substitution),指由单个碱基改变发生的突变。可以分为转换(transitions)和颠换(transversions)两类。
移码突变:在正常的DNA分子中,碱基缺失或增加非3的倍数,造成这位置之后的一系列
王镜岩版生化部分名词解释(楼兰整理)配套生化考研精解
编码发生移位错误的改变,这种现象称移码突变。
诱变剂;凡是能引起生物体遗传物质发生突然或根本的改变,使其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达到自然水平以上的物质,统称为诱变剂。
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是指发生在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或含有同源序列的DNA分子之间或分子之内的重新组合,属于保守重组。
转化(transformation)是某一基因型的细胞从周围介质中吸收来自另一基因型的细胞的DNA而使它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发生相应变化的现象。
转导(transduction)由噬菌体将一个细胞的基因传递给另一细胞的过程。
转座子;一段DNA顺序可以从原位上单独复制或断裂下来,环化后插入另一位点,并对其后的基因起调控作用,此过程称转座。这段序列称跳跃基因或转座子,可分插入序列(Is因子),转座(Tn),转座phage。
不对称转录;DNA为双股链分子,转录过程只以基因组DNA中编码RNA的区段为模板。把DNA分子中能转录出RNA的区段,称为结构基因(structure gene)。结构基因的双链中,仅有一股链作为模板转录成RNA,称为模板链(template strand),也称作Watson(W)链(Watson strand)、负(-)链(minus strand)或反意义链(antisense strand)。与模板链相对应的互补链,其编码区的碱基序列与mRNA的密码序列相同(仅T、U互换),称为编码链(coding strand),也称作Crick(C)链(Crick strand)、正(+)链(plus strand),或有意义链(sense strand)。不同基因的模板链与编码链,在DNA分子上并不是固定在某一股链,这种现象称为不对称转录(asymmetric transcription)。
σ因子;是一种非专一性蛋白,作为所有RNA聚合酶的辅助因子起作用。 σ因子是 DNA依赖的RNA聚合酶的固有组分,它识别启动子共有序列且与全酶结合。σ因子通常与 DNA结合,且沿着 DNA搜寻,直到在启动子碰到核心酶。它与DNA的结合不需依靠核心酶。 启动子;RNA聚合酶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DNA序列。 Pribnow盒;原核生物中,在起始密码子上游10bp处有一个由5-6个核苷酸组成的共有序列,所以又称—10序列,是转录的解旋功能部位,具有高度保守性和一致性。
转录因子;真核细胞中,与RNA聚合酶一起形成转录起始复合体,共同参与转录起始过程的蛋白质等物质。
小RNA;MicroRNA (miRNA) 是一类长度约为20-24个核苷酸长度的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RNA。 miRNA 主要参与基因转录后水平的调控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是指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由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诱发的、同源mRNA高效特异性降解的现象。
密码子codon,信使RNA分子中每相邻的三个核苷酸编成一组,在蛋白质合成时,代表某一种氨基酸。
核蛋白体循环ribosomal cycle:广义的核蛋白体循环是指氨基酸活化后,在核蛋白体上缩合形成多肽链的过程,该过程包括肽链合成的起始,肽链的延长,肽链合成的终止和释放,狭义的核蛋白体循环指多肽链合成过程中肽链延长阶段,它由进位,成肽和转位3个步骤循环进行,直至终止阶段。
多核蛋白体;细胞内多个核蛋白体链接在同一条mRNA分子上,进行蛋白质合成。这种聚合体称为多核蛋白体。
操纵子(operon):指启动基因、操纵基因和一系列紧密连锁的结构基因的总称。转录的功能单位。很多功能上相关的基因前后相连成串,由一个共同的控制区进行转录的控制,包括结构基因以及调节基因的整个DNA序列。主要见于原核生物的转录调控。
顺式作用元件顺式作用元件;存在于基因旁侧序列中能影响基因表达的序列。包括启动子、增强子、调控序列和可诱导元件等,它们的作用是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顺式作用元件本身
王镜岩版生化部分名词解释(楼兰整理)配套生化考研精解
不编码任何蛋白质,仅仅提供一个作用位点,要与反式作用因子相互作用而起作用。 反式作用因子;是指能直接或间接地识别或结合在各类顺式作用元件核心序列上参与调控靶基因转录效率的蛋白质。
抑制子:其能够与顺式作用元件结合导致基因转录或翻译的抑制。
信号识别颗粒(SRP)在真核生物细胞质中一种小分子RNA和六种蛋白的复合体,此复合体能识别核糖体上新生肽末端的信号,顺序并与之结合,使肽合成停止,同时它又可和ER膜上的停泊蛋白识别和结合,从而将mRNA上的核糖体,带到膜上。
信号识别颗粒受体;内质网膜中的整合蛋白,可与核糖体-新生肽链-信号识别颗粒复合体结合,导引新生肽链进入转移体通道。由α和β两个亚基构成。
释放因子:识别终止密码子引起完整的肽链和核糖体从mRNA上释放的蛋白质。 延伸因子(elongation factors,EF)是在mRNA翻译时促进多肽链延伸的蛋白质因子。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延伸因子并不相同。
起始复合物;由一个mRNA、一个接合子mRNA的特定位点(RBS;核糖体结合位点)的30s核糖体亚基和一个与起始密码子相互作用的N-甲酰甲硫氨酸tRNA相结合而成。 无义抑制因子;将氨基酸连接在终止密码子处的tRNA上可抑制无义突变的因子。
信号序列(signal sequence):引导蛋白质定向转移的线性序列,通常有16-26个氨基酸残基,对所引导的蛋白质没有特异性要求。
多聚核糖体(polyribosome)是指合成蛋白质时,多个甚至几十个核糖体串联附着在一条mRNA分子上,形成的似念珠状结构。
单核苷酸多态性,主要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 分子伴侣;一类在序列上没有相关性但有共同功能的蛋白质,它们在细胞内帮助其他含多肽的结构完成正确组装,在组装完毕后与之分离,不构成这些蛋白质结构执行功能时的组份。 编码链;双链DNA中,不能进行转录的那一条DNA链,该链的核苷酸序列与转录生成的RNA的序列一致(在RNA中是以U取代了DNA中的T),又称有义链(sense strand)。 持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s):又称管家基因,是指所有细胞中均要表达的一类基因,其产物是对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操纵基因;控制操纵子中结构基因转录的基因,位置在结构基因的前端。
结构基因;是指编码任何蛋白质或非调控因子的RNA的基因,是操纵子的一部分。
启动子;RNA聚合酶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DNA序列,是基因的一个组成部分,控制基因转录的起始时间和表达的程度。
阻遏物repressor 基于某种调节基因所制成的一种控制蛋白质,具有抑制特定基因(群)产生特征蛋白质的作用。
衰减子(弱化子);是指原核生物的操纵子中可以明显衰减乃至终止转录作用的一段核苷酸序列,位于操纵子的上游。
基因扩增;为一特异蛋白质编码的基因的拷贝数选择性地增加而其他基因并未按比例增加的过程。
沉默子也称为沉默子元件,是真核基因中的一种特殊的序列,与增强子有许多类似之处。沉默子能够同反式因子结合从而阻断增强子及反式激活因子的作用,并最终抑制该基因的转录活性。
转录激活剂(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通过增加RNA聚合酶的活性来加快转录速度的一种调节DNA结合蛋白。
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是细胞内与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在进化上高等保守。当原癌基因的结构或调控区发生变异,基因产物增多或活性增强时,使细胞过度增殖,从而形成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