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00467课程与教学论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复习资料【93个考点】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课程研究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单选]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可概括为两方面:从研究内容来看,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从研究方法来看,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

2[单选]课程研究内容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

3[单选]课程开发范式研究的主要问题: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发课程。4[单选]课程开发范式把课程视为学校材料。

5[单选]课程开发范式:20世纪70年代以前占主导地位。6[单选]课程开发范式的典型代表:泰勒原理。7[单选]课程理解范式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何理解课程。8[单选]课程理解范式把课程视为:符号表征。

9[单选]课程理解范式,课程研究目的:“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10[单选]课程理解范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美国成为课程研究的“显学”。11[单选]课程理解范式的典型代表:“概念重建主义范式”。12[单选][单选]课程开发范式有时被称为“程序主义”。

13[单选]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课程理解范式。

14[单选]课程理解范式:该倾向在20世纪70年代表现为课程研究的“概念重建主义范式”,主旨在于突破“泰勒原理”在课程领域中的统治地位,突破“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对课程领域控制,救治课程研究的“反历史”与“反理论”的性格。

15[单选]课程理解范式:课程变成了一种“文本”,对这种“文本”不同角度的解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话语”。

16[单选]课程理解范式:将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背景上来理解,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而寻找课程的意义。

17[单选]从研究方法来看,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

18[单选]20世纪70年代以前,课程研究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方法论是“量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课程理解范式”兴起,“量的研究”渐次为“质的研究”所取代。19[单选]“课程开发范式”所秉持的基本的方法论:量的研究。

20[单选]“质的研究”主要受艺术、人文学科、社会理论的影响而产生,这种方法揭示了“量的研究”之“客观性”假设的虚假性甚至欺骗性,确立了研究者价值参与的合理性,尊重研究对象之个别性与独特性,摧毁了“多数”对“实在”的专断。21[单选]“质的研究”类型:行动研究、人种志研究、理论研究等。22[简答]20世纪课程改革运动的三种张力及相应的基本价值取向(1)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2)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张力--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3)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主体教育观。23[单选]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24[简答]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1)国际性与民族性是文化交往和发展中的两种不同的特质:

①民族性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和文化个性。②国际性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持续交往中所形成的民族和文化间性。(2)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又具有内的统一性:①国际性领事于民族性;②民族性依赖于国际性。

25[单选]多元主义价值观:在民族和文化交往中,多元主义价值观意味着基于多元价值标准对待民族和文化个性,尊重民族和文化差异,与此同时在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展开持续和深入的交往,设身处地地理解异民族与异文化。

(3)把多元主义价值观内化于教育领域,便形成“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26[单选]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张力--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27[简答]教育的平等与教育的高质量关系(1)平等与高质量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追求:①平等强调机会均等;②高质量强调教育质量。

(2)平等与高质量又是内在统一的:

①平等内在地包含高质量;②高质量内在地包含平等。

28[单选]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即是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理念的基本内涵。

29[单选]“大众主义”时代的教育民主或教育公平意味着: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应当平等地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30[单选]美国80年代以来倡导的“卓越教育”即是谋求平等与高质量兼得的教育。

31[单选]中国当前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教育热点问题(如“重点中学”存废之争、择校问题、民办教育与私立学校问题)大都反映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渴望”。32[单选]在教育公平的问题上,当前我们应该秉持的理念是平等与高质量兼得。33[单选]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主体教育观。

34[单选]科学世界:建立在数理--逻辑结构的基础上,由概念原理和规律规则所构成的世界。35[单选]生活世界:建立在日常交往基础上的、由主体与主体之间所结成的丰富而生动的日常生活构成的世界,即“日常交往世界”。36[简答]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1)它们是各有其特殊规定的、两个不同的世界;(2)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又是内在统一的、历史统一的:①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②在特定条件下,科学世界又能提升生活世界的意义;③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是历史地统一的。

37[单选]当“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成为时代精神,并具体到教育领域时,意味教育应当走出“唯科学主义”的樊篱,确立起“主体教育观”。38[简答]主体教育观的基本内涵

(1)人是主体,教育应当尊重并提升人的主体性、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2)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回归了生活世界的教育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

①走出科学世界疆域的教育必须要回归生活世界,去感受并建构生活世界那种生动的、充满“人格主义态度”的交往;

②教育要不只是适应着社会生活,更根本的是对社会生活进行持续批判与超越。39[简答]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

(2)在课程内容上,既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科技知识,又把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

(3)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

(4)重视课程实施研究,重视教师进修;

(5)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

40[单选]国家课程:是指政府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的课程。41[单选]校本课程:是指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42[单选]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为核心,以校长、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等为主体进行课程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

43[单选]“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国家(政府)与学校(教师与学生)课程变革中的权利关系问题。

44[单选]中国课程教材改革的成就:在课程行政管理体制上开始打破“集权制”的绝对支配地位,力求把“集权制”与“分权制”两种体制的优势整合起来,探索一种“均权制”的课程管理体制,确立“一纲多本”的课程改革方略45[简答]中国课程教材改革的问题(1)理论基础薄弱;

(2)课程改革的价值观念有待于与国际接轨;(3)把课程改革局限于改教材;

(4)课程行政管理上对“校本课程开发”重视不够。46[简答]中国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方向(1)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要逐步与国际接轨;(2)课程改革要有充分的理论上和组织上准备;

(3)课程改革要充分调动中央、地方、学校的积极性,谋求“国家课程开发”、“地区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

(4)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应参与课程改革的每一过程;

(5)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既体现我国特色,又尽可能与国际接轨。47[论述]中国课程教材改革的未来走向(1)成就

①在课程行政管理体制上开始打破“集权制”的绝对支配地位,力求把“集权制”与“分权制”两种体制的优势整合起来,探索一种“均权制”的课程管理体制,确立“一纲多本”的课程改革方略;

②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等方面大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敢于突破以往课程教材改革中的禁区。(2)问题:①理论基础薄弱;

②课程改革的价值观念有待于与国际接轨;③把课程改革局限于改教材;

④课程行政管理上对“校本课程开发”重视不够。(3)发展方向

①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要逐步与国际接轨;②课程改革要有充分的理论上和组织上准备;

③课程改革要充分调动中央、地方、学校的积极性,谋求“国家课程开发”、“地区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

④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应参与课程改革的每一过程;

⑤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既体现我国特色,又尽可能与国际接轨。

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1[简答]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

(1)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的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2)在技术层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

(3)在基础层面,教学论已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开始置于多学科的基础之上。

2[单选]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的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3[简答]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内涵

(1)“客观实在”是外在于人的心灵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00467课程与教学论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复习资料【93个考点】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第一节课程研究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单选]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可概括为两方面:从研究内容来看,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从研究方法来看,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2[单选]课程研究内容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fe7v71gmt6ehs64cxfu8wrp7230mk017ro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