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引领的课外阅读策略探究
作者:刘春雷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24年第7期
刘春雷
语文教育的最终教学目标是给学生传递生命的气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文章感悟语言的文字美,达到体会到文章蕴含的精神之美,最后达到对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领。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怎样深入挖掘内在的育人价值就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一直认为初中语文的教学任务是通过“立言”达到“立人”的教学目的。语言不仅仅要承担着人们交流的任务,还承担着人们生存方式的变化。语文阅读就是展现人们生命运动轨迹的过程。但是在网络不断发展的今天,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学生的阅读面加宽了,丰富的阅读资源充斥在学生面前。通过我的问卷调查发现,当今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呈现出重视现代畅销作品轻视古代经典作品、重视叙事小说轻视诗歌散文、重视个人自读轻视合作共读、重视影像视听轻视纸质阅读。正是因为对学生阅读实际的思考,我在教学中把“仁爱、明慧”作为初中生课外阅读需要培养的品质,并且搭建起家校阅读生命共同体,不断内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热爱思考、热爱生活的优秀品质,提升学生敬畏生命的阅读能力。
一、制定阅读计划,倡导应需阅读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个体,都具有自身的性格、气质。魏智渊老师说过:“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要找到影响自己一生的根本书籍,要在阅读的初期找到生命的原型。”基于魏智渊老师的认识,我认为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了独立的思考,既然“书籍是人类的养料”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我们就要承认每个生命个体阅读的书籍是不同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写作的时候说,写作教学不能以应试教育为目的,应该以人们的需要为目的。初中生的课外阅读也要分为“应试阅读”和“应需阅读”两种类型。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长规律制定了三年读书计划,初中一年级主要以“成长”为主题;初中二年级学生以“思考辩证”为阅读主题;初中三年级学生要以“人文素养”为阅读主题。依据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三级阅读主题,再结合课程标准制定班级孩子的阅读计划,保证学生每个月都有自己明确的阅读方向。同时,我还从个人、社会、自然三个角度出发,把教师推荐书目和学生自主选择书目相结合,从世界上众多的经典名著中选择并绘制出动态的不断发展的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曲线图。在这些阅读曲线图中,我给学生们设计了“根本书籍”和“气质书籍”,那些“根本书籍”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那些“气质书籍”是为了满足不同家庭背景孩子的需求,满足孩子们自身的爱好兴趣需求,这些书籍也是由任课教师把关,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而选出的,学生气质的形成是学生大量阅读的产物。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初中生的阅读书目存在这很大的性别差别,在内容上女生大多喜欢一些温馨的散文和诗词歌赋等,男生大多喜欢阅读历史故事和英雄们的先进事迹等题材。基于此我在给学生定制“气质书籍”的时候要有意识地考虑学生的性别特点,还要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要科学、合理地为学生定制一套套不同的富有时代气息的阅读书目,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内心需求,还要符合家长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期待和向往。这样,我以初期的“根本书籍”始点,以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引线,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立足学生自身的知识架构和兴趣爱好的内在需求,以经过历史和时间检验的经典名著为核心,以志趣相投的阅读共同体为坐标,不断地向外延伸和拓展,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动态生成的阅读曲线和阅读计划。
二、借助视频音像,助读经典名著
当自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快餐文化”和“浅阅读”冲击了学生的阅读取向,为了有效减少这些变化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负面影响,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在引导学生接受这些“大众文化”的同时,继续传承“经典文化”,加大学生对经典书目阅读的指导和引领。朱自清先生认为“经典阅读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在初中阶段大力倡导经典书目的阅读是弘扬人类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传承民族情感的需要。我们的初中学生在这一时期大量的阅读经典名著,能够为学生的一生打下人格精神的底子。在初中学生的阅读计划定制中,我就把《〈论语〉选注》《唐宋诗选注》《老人与海》等古今中外名著列入学生的推荐阅读书目。
语文教育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就必须重视经典名著的阅读引导。但是,在有些时候,我们的学生因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等因素,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存在畏惧心理。为了尽可能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我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尝试运用微视频或者影视音像资料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为了减少学生和名家之间的隔阂,制作微视频。例如为了向同学们推荐《朝花夕拾》这篇书目,我特意制作了微视频《〈朝花夕拾〉里的“童心”世界》,让我的学生在体会到鲁迅那冷峻坚硬的外表下,蕴含着的那颗柔软的赤子之心。
2.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微视频拉近了经典书目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例如我们在学习《绿》这篇文本之后,制作了关于介绍朱自清散文的微视频,主要是对朱自清散文进行了全面客观的介绍,有意识的凸显了朱自清的朴实的写作风格。
3.利用微视频搭建起了写作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例如学习完成吴工正的散文之后,我也是只做了一个微视频,从文章的比喻修辞一直到叠词的朗朗上口,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技巧,做到对症下药地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散文。
4.利用微视频为学生提供和作品相关的背景。在一次市级公开课上,我为了引导学生阅读美国经典名著《布鲁克林有棵树》,制作了《访问文学景地——布鲁克林》影像作品,在课上放映之后,对于学生了解美国的风土人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这篇美国经典名著的文化背景。
王荣生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师似乎应该站在作品的后面,他的任务是“引起”,要用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觉地走进文本、走进经典。在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教学领域是大有可为的,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强加给学生,代替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品味;但也不能完全采用“放羊式”方式,引导学生自由地阅读,所以在这里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引导”经典名著的阅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形式新颖、色调多彩、内容丰富的微视频显然就成为了架起沟通学生和经典名著之间的不可或缺的桥梁。
三、实施读写共生,推进深度阅读
读写共生就是通过阅读和写作的不断重复,在信息的输入、输出过程中实现言意共生,最终促进言语生命成长与丰盈的过程,它强调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交互共生,在循环中实现再度写作。在日常的课外阅读实践中我是运用以下方式开展读写共生训练的。
1.利用书签小语推进学生阅读的深度。我在给初一新生讲解《布鲁克林有棵树》这课的时候,及时给学生赠送书签,指导学生在书签上写上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悟,然后赠送给自己的同学,以此达到好书大家共同欣赏的目的。有的学生是这样写自己的读书感悟的:贫苦生
活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积蓄力量。在任何时候都不要丢弃生活的向往。这些书签是学生对书目的内心感悟,是学生和作者产生的心灵上的共振。
2.利用玫瑰心语挖掘学生的阅读深度。利用微信平台建立亲子阅读活动、并伴互动活动和师生共读活动,鼓励学生向微信平台上投稿,并积极点评,写出自己的阅读心得,引导学生由“浅阅读”向“深阅读”迈进。例如有的学生阅读《活着》这篇文章之后,写出了自己的心得,我给与这位学生这样的点评:“人生的价值何在?我们清楚吗?作为你的老师,我更希望那言简意丰归于平淡的文字,我希望看到的是独立的思想,而不是一缕苍白的丝絮。”通过和学生这种亲切自然的对话,既表达了对学生阅读的赞美和期待,还引领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打破自身阅读的束缚,去深度理解作品的意蕴和思想。
3.师生共写。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感悟,这种感悟在不同的个体生命之间不断的碰撞,在日常的阅读过程中,只有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一起写作,才能获得情感的共鸣,也能促进学生更加持久的阅读助推力。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语文学科教育的目标就是向学生传递生命的气息,就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悟文字之美,体验人的精神之美,进而达到对学生价值引领的目的。
刘春雷,江苏省响水县老舍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