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教育科研课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行的研究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四、课题论证 (一)主要问题界定 ■核心概念界定,拟研究、解决的主要理论或实践问题。 1、核心概念界定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生活在农村地区,由于父母双方同时从农村流向城市务工,并在城市从事工作3个月以上,因而造成监护缺位的儿童群体。而孩子由于户籍原因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留在户籍所在地,主要是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一般是由祖辈照顾,这样父母的监护角色也就缺失了,这给正在成长的儿童造成了影响,其中家庭教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共生理论。“共生”一词的概念源于生物学,指的是不同种群按某种物质联系生活在一起,他们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传递,从而能够合作共生。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广泛存在于社会与经济领域之中。“共生理论”认为:共生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共生的本质是协商与合作,协同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共生现象的必然趋势等等。该理论强调种群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运用共生现象普遍性的观点来看待人类社会中诸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关系,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关系存在的客观性,从而按照共生原理不断推进其向优化转变,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拟研究、解决的主要理论或实践问题 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心理健康问题,亲情缺失问题,道德品行问题,安全问题等。而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且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但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如下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心理障碍、寂寞无聊心理、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其次是亲情缺失问题,道德品行问题,安全问题等,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与关爱, 亲情缺失,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厌学逃学辍学,部分留守儿童也因此营养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父母不在身边,也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同时也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与歧视。 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研究,就是学校基于对共生理论的理解与运用,通过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现状的分析,研究探索出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方面加以引导、梳理、教育策略,促使“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积极融入学校主流环境,获得健康快乐成长的研究。 (二)相关研究综述 ■相关主题、内容及方法等的研究现状、特点与趋势。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在我国社会发展变革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问题,表面上看是一个教育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社会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而造成的亲情缺失,留守儿童处于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的“三缺”状态,成为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制度性孤儿”。与随迁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受到关注相对要小,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弱势地位更加突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201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推断0~17周岁农村留守儿童约6102.55万人。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规模为2948万,其中小学(6-11岁)和初中(12-14岁)学龄阶段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分别占32.01%和16.30%,规模分别为1953万和995万。农村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其中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等劳务输出大省。四川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大,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最高,达到11.34%。从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来看,四川省比例已超过50%。 为了能真实了解本地留守儿童情况,2014年11月,我们对本校全面学生进行了全面的问卷调查。本此调查中我们共发出问卷202份,回收问卷202份,在回收的问卷中,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祖父母监护甚至是亲戚监护的有83人,占41.1%,也就是说我校的留守生所占比例远大于全国水平,和全省水平相差无几,这与我校地理位置,经济水平等直接的原因。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我校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可总结为以下四种: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上代亲戚监护、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主要以隔代监护和单亲监护为主,其中单亲监护又以母亲监护为主。我校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基本是全国的共性问题。其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心理健康问题,亲情缺失问题,道德品行问题,安全问题等。 以共生理论观照和分析、解决学校教育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尚属新生领域。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已开始并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成果,但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一般理论研究方面,而针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的教育和实践研究是不够的。已有的研究往往注重现状的分析,但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的教育还没有较完善的方案出台。已有的研究往往注重针对性矫治留守儿童问题,但从系统层面解决这一问题还鲜有涉及。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借鉴共生理论,针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的教育作进一步的理论梳理和实践探索,以探索适合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 心理教育和道德品行教育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三)本研究的价值、意义和创新点 ■选题的理论及实践价值和意义,研究的创新之处。 1、课题的理论及实践价值和意义 留守儿童问题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压力将会不断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队伍只会扩大,不会缩小。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必将是曲折而艰辛的,农民工及其家庭不可能在较短的时期内都能实现在城镇的定居。所以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与孩子长期分居两地的情形在中国社会将会长期存在。相应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个现实的问题,而且在将来也将越来越成为问题。 我校将基于共生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在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方面加以引导、梳理、教育,促使我校“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实现教育目标,构建和谐校园。在家里,使家庭更加和睦、幸福,促进农村家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家庭。在社会,对促进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势在必行,具有现实意义。 2、研究的创新之处 (1)、开拓共生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新进展。 (2)、构建更加和谐的育人环境。 (3)、进一步探索出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4)、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适应当前农村现状的要求,对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新农村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教育科研课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行的研究

四、课题论证(一)主要问题界定■核心概念界定,拟研究、解决的主要理论或实践问题。1、核心概念界定“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生活在农村地区,由于父母双方同时从农村流向城市务工,并在城市从事工作3个月以上,因而造成监护缺位的儿童群体。而孩子由于户籍原因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留在户籍所在地,主要是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一般是由祖辈照顾,这样父母的监护角色也就缺失了,这给正在成长的儿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ei6i77kq68mpoj7ocb09o8y29wtcx00z2h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