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刘射洪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1] 顾祥林.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12] 顾祥林.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13] 沈祖炎,陈扬骥,陈以一.钢结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5.

[14] 马人乐,罗烈,邓洪洲等.建筑钢结构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

[15] 吕西林,周德源,李思明等.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实例[M].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16] 王静峰.组合结构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17] 聂建国.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原理与实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8] 张其林.建筑索结构设计计算与实例精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9.

[19] 北京金土木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ETABS中文版使用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0]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E用户手册及技术条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1] 刘宏伟.大跨建筑混合结构设计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22] 徐洪涛.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的建构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23] 刘宏伟.大跨建筑混合结构的分类[J].城市建筑,2008,(11):29-31. [24] 张铁军.对大跨度建筑中混合结构设计分析[J].科学与财富,2012,(1):85.

[25] 凌峰. 论大跨建筑的混合结构设计[J].城市建设,2009,(34):142-144. [26] 胡世德.北京大跨度建筑的发展与展望[J].建筑技术,2000,31(10):664-668.

[27] 王仕统.大跨度空间结构的进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4(10):17-24.

[28] 李国强.当代建筑工程的新结构体系[J].建筑学报,2002,(7):22-26. [29] 侯昶,叶燕华. 建筑结构优化的现在与展望[J].基建优化,1996,17(3):8-13.

[30] 汪树玉,刘国华,包志仁. 结构优化设计的现状与进展[J].基建优化,1999,20(4):4-14.

[31] 陈国藩. 结构优化设计的新动向[J].基建优化,1989,10(3):8-21. [32] 吕大刚,王光远. 结构智能优化设计——一个新的研究方向[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9,32(4):7-12.

[33] 杨雅婷,刘敏,王斌. 浅析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方面的问题[J].科技视野,2012,(28):298,315.

[34] 黄勉.大底盘多塔商住楼的结构设计[J].住宅科技,2005,(8):8-12. [35] 王华,徐慧芳,陈栋等.东方之门北裙房结构设计[J].建筑结构,2009,39(增刊):248-250.

[36] 唐增洪,胡鸣,莫德明等. 珠海某酒店超高层大跨度混合结构设计[J].建筑结构,2011,41(增刊):454-457.

[37] 孟宪亮,邹国萍.大跨度钢屋盖与底部混凝土混合结构工程分析[J].四川建筑,2009,29(9):213-215,219.

[38] 董衍伟.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工程应用[J].科技向导,2011,(30):183. [39] 蒋周刚,张宏涛,王友国.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研究概述[J].山西建筑,2006,32(19):58-59.

[40] 黄宇星,祝磊,张艳霞.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研究综述[J].钢结构,2012,(增刊):117-125.

[41] 薛发.国外多层钢结构住宅的发展概况[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4,(5):3-4.

[42] 林旭川,陆新征,叶列平.钢—混凝土混合框架结构多尺度分析及其建模方法[J].计算力学学报,2010,(6):469-495. [43] 姚泽良,白国良,党发宁等.某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动力振动响应分析[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5):199-202.

[44] 姚泽良,白国良,党发宁等. 基于梁单元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1,(8):66-71.

[45] 田丹丹,丁小军,冯成运. 基于不同含钢率的型钢混凝土柱—钢梁混合结构抗震分析[J].甘肃科技,2011,(1):92-95.

[46] 阎兴华,朱清峰,苏志宏.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节点抗震设计方法研究综述[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6):1-6.

[47] 孟宪平. 混凝土柱上轻钢屋盖房屋结构概念设计[J].中国房地产业,2011,(9):233. [48] 严慧.“杂交”结构的应用和发展[J].工业建筑,1996,(6):10-16. [49] 钱若军,沈祖炎.索穹顶结构[J].空间结构,1995,1(3):1-7. [50] 袁行飞,刘武文等.一种新型大跨空间结构——张拉整体索穹顶[J].新建筑,2000,(2):74-75. [51] 尹越,韩庆华等.一种新型杂交空间网格结构——弦支穹顶[J].工程力学,2001,(增刊):772-776. [52] 白正仙,刘习良等.新型空间结构形式——张弦梁结构[J].空间结构,2001,7(2):33-38. [53] 陈荣毅,董石麟.大跨度预应力张弦桁架结构的设计与分析[J].空间结构,2003,9(1):45-47.

[54] 张恒春,严熙.中山大学风雨球场索—拱杂交结构设计[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10):86-89.

[55] 董石麟.预应力大跨度空间钢结构的应用与展望[J].空间结构,2001,7(4):3-14.

[56] 钱若军,董明等.索穹顶结构的特性及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1998,19(2):23-27.

[57] 郭莉,付功义. 索在杂交结构体系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32(4):33-36.

[58] Charles. W. Roeder. Overview of Hybrid and Composite System for Seismic Design in the United States [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1998,(4): 6. [59] Franklin Y. Cheng. Inelastic Analysis of 3D Mixed Steel and Reinforced

Concrete Seismic Building Systems [J]. Computers &Structures, 1981,(13): 189-196.

[60] Subhash C. Goel. United States—Japan Cooperative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Program on Composite and Hybrid Structures [J]. Structural Engineering,2004,(130): 157-158.

[61] Gregory G. Deierlein,F.ASCE,and Hiroshi Noguchi et al. Overview of U.S.—Japan Research on the Seismic Design of Composite Reinforced Concrete and Steel Moment Frame Structures [J]. Structural Engineering,2004,(130): 361-367.

[62] Xuemei Liang and Gustavo J. Parra-Montesinos. Seismic behavior of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teel beam subassemblies and frame systems [J]. Structural Engineering,2004,(130): 310-319.

四、审核意见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针对选题的价值及可行性作出具体评价)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专业审核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5ee0t5risr10e609mklr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