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选拔培养中存在
问题及解决办法探寻
[摘要] 高校是党员发展的主要阵地之一,如何在党员发展过程中“选对人”、“培养好”、“考察好”,是衡量基层党建工作成败的关键之一,更是关系到培养合格党员干部后备军。笔者长期从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发现在入党积极分子选拔培养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并通过自身的实践和探索总结了一些方法和建议,希望为基层党建工作者更好的进行入党积极分子选拔培养考察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学生党建 入党积极分子 选拔 培养
当今时代,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敏锐的政治理想的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青年一代的主导群体,成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力量。高校理所当然成为加强党组织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党员发展的主要阵地之一。大学生党员的政治态度、思想意识、人生观、价值观如何,能否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将直接关系到共产主义事业的成败。所以,做好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培养、考察工作,是党建工作成败的基础和关键。在实践中,高校的学生党支部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但是,有些高校中的学生党支部对党员发展的战略意义认识还不够,在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存在选拔不严、培养过程程序化、考察流于形式等问题。学生没有受到较好的党性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和先进性体现不明显。本文结合实践经验总结了对入党积极分子选拔培养考察工作的一些方法和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入党积极分子选拔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中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是保持我党的时代先进性的重要工作,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多年来,结合大学生党员的特色高校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但是个别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入党积极分子选拔不够严谨规范,没有兼顾数量与质量。根据《党章》条例,党员发展以自愿为前提,结合群众推选和组织考核。“自愿”体现在学生主动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高校一般在新生入学初都有专门的入党教育,指导学生如何撰写递交“入党申请书”,但往往是“一次性”指导,随后对“入党申请书”的收取也是集中式的。笔者工作中了解到,大一入校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人数
占到四年中递交总人数的80%以上,也就是说大部分积极分子是从这些学生中产生。但这些刚入校的学生在思想认识上还很不成熟,甚至对“入党”尚未形成正确认识,此时选列的积极分子存在一定的认识局限。其后每学期的群众推选优秀团员,一般以团组织“推优入党”形式体现,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如群众对“积极分子”的条件标准没有统一认识、推选中片面重视某一方面(比如学习成绩、个性等)、男女比例失衡(男生多的班级推选出来的主要是男生)。而推优作为积极分子选拔的必备条件,如果一些各方面条件较好但不突出的学生无法通过推优环节,则因此无法进入到发展行列中。积极分子选拔的最后一个方面是组织考核,个别学生党支部存在严谨性不够、片面追求数量的情况。笔者身边有学生党员担任支部书记的党支部,在确定积极分子人选时为了“不得罪人”,把所有推优的同学都列为积极分子。也有党支部为了片面追求积极分子数量上在全体学生中的覆盖率将一些有明显不足的同学选列为积极分子,这些原因导致积极分子质量下降,增加了后期培养考察难度,也为“积极分子淘汰”埋下隐患。
2.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过分注重程序化,忽视个性化引导。根据《党章》要求,在积极分子的培养时,应该有两名党员联系人定期与其谈话,指导其思想学习和行动,这一工作在高校中基本能够得到规范执行。但实际工作中的思维定势容易将这一工作形成一种程序化的过程,如谈话内容往往容易局限在对近期时事、交流学习工作情况、汇报思想认识等方面,对积极分子提出的要求也主要围绕端正学习态度、处理人际关系、积极参加活动、认真完成所承担的社会工作等方面。但是之所以需要对积极分子进行引导培养,是因为他们在基本条件成熟的前提下都或多或少存在自身的不足,且不同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如同样面对课程学习的问题,有的积极分子虽然成绩较好,但热情不够,且对周围群众的示范作用没有发挥好,有的态度积极,但方法不正确,成绩不优秀,还有的偏科严重,英语或数学类特别优秀,其他课程则相对薄弱。再如思想学习方面,有的同学特别关心时政,但只注重信息传播,缺乏对问题的思考,有的虽然对问题的思考比较深入,但对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容易钻牛角。如果对这些积极分子的培养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则收效甚微,其结果就是优秀的方面更优秀,不足的地方依旧不足。
3.入党积极分子考察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抓手。高校积极分子的考察一般以一年为期,在考察期内积极分子要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
想,参加党校学习,对照《党章》要求改善自身不足,思想行动符合党员标准要求。但在实践中,积极分子是否进步、是否符合党员标准没有具体衡量标准,往往积极分子只要定期写思想汇报、成绩优良、能参加一些活动即可,对更深层次的要求如思想是否成熟,自身不足有否改进则容易被忽视。还有的积极分子某些方面特别出色,如成绩专业第一或担任重要学生干部,在考察时往往突出了这方面优点,忽略了其他方面存在的不足,考察一年后一般都会按部就班发展入党。
二、立足本质,做好积极分子选拔培养
在新形势下,高校中培养积极分子的思路是:充分保护青年学生追求进步的积极性,尊重学生个体的个性差异,注重实质公平,积极引导,创新思维,努力探索积极分子选拔培养的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教育,普及知识,保证公平对待每一个追求入党学生。除了做好新生入学的入党教育工作,有侧重点开展各年级学生的入党教育。充分发挥团组织的作用,结合学生活动普及入党知识。还可以在每个班设立“党建信息联络员”,这些同学通过培训较好掌握党建知识,作为学生与党支部之间沟通桥梁,解答学生入党方面的疑惑,收集学生入党意愿等信息。
3.慎重选列积极分子,注意均衡发展。选列积极分子因结合“刚性指标”和“柔性指标”,既要有统一的选列标准,便于操作和具备说服力,鼓励有志青年学生向党组织靠拢。在各项考察内容中,尤其要特别重视对候选人入党动机的考察。追求入党的目的决定了行动的方向,入党动机略有偏差的同学可以通过引导使其形成正确认识,但如果入党动机完全不正确,则不适合列为积极分子。支委会应该对积极分子候选人做全面考查,充分讨论,并公开征询群众意见,确保将各方面符合要求的同学选列为积极分子。此外,大学四年中的党员发展是一个持续性工作,既不能只发展那些自身条件本身就比较成熟的同学,也不能等所有同学条件成熟后将发展工作都放在高年级完成,所以选列积极分子要循序渐进,注意梯队建设和均衡发展,并做到有始有终(毕业班党员发展工作也要按要求开展)。 4.培养有侧重,引导有区分,过程因人而异。积极分子的培养主要从提高思想素养和改进不足两个方面入手。大部分学生在理论素养方面比较欠缺,有的同学连时事都关心较少,党组织应有针对性的开展这方面活动,如座谈、讨论、讲座、专题调研等,引导积极
分子主动思考,加强学习。入党积极分子虽然是学生中的优秀者,但也会存在各种不足,特别是对照党员先进性要求存在差距。因此,要把改进不足、缩小差距作为积极分子培养的另一主要工作。不足方面的改进不能要求一蹴而就,也不一定面面俱到,并且方向和目标因人而异,但都需要制定目标,端正态度,看到成效。对培养的效果,可以仿照党员先进性考评要求,做到“群众满意,组织认可”,对照积极分子一段时间内前后表现要有“能看得到的改变”。切记只看到培养对象的优点,比如原来学习就很优秀,一段时间后成绩继续进步,但存在与群众联系不紧密的问题还是没有明显改变,则说明培养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