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认识新课改
——新课程实施“四步曲”
台州市楚门中学高一化学备课组
新课程实施一年来,我们深切体会到新课程教与学的改变给师生带来的心灵的震撼;分享到了课堂内外师生平等交流的愉悦;也尝到了新课程对传统教育理念冲击带来的苦涩。一年来我们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碰到了不少的困惑,但是对化学新课程和新教材却逐渐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教学中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回顾一年,基本上经历了这样四个阶段:认识—困惑—反思—总结。 一、对教材的编排、内容的一些认识
与以往的的教材相比,化学新教材的编写更重视基础性、突出时代性、体现选择性,更加关注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教材知识体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往教材注重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规律性,以学习物质的结构为主线来学习物质的性质,强调结构决定性质,以点带面来掌握一族元素性质的系统学习格式,注重基本概念的挖掘,强调基本理论的灵活应用。新教材则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贴近生活、生产来体现学科知识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在教材中插入“化学史话”、“拓展视野”等介绍学科的发展史和学科的前沿知识,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更好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新教材的编写非常重视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在设计上还淡化了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的区别,增添了“观察与思考”、“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等内容,其目的在于教师在实施教学中应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和探究问题,提倡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及探究过程,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表达、思维等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安排了必修、选修等若干个模块,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需要,更好地实现课程的选择性。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在教学中要全面了解教科书的体系,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如必修1、必修2模块的教学,要严格把握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克服传统惯性的“一步到位”的思想,不要随意提高教学难度,以免削减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这两模块中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以及达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即可。 二、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惑 1、课时不够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教材的容量大。化学1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有:老教材两学年学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全部知识;物质的分类;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电解质;物质的量;分散系;物质提纯和分离;物质的检验的基本方法等。基本上是原来三学年教学内容的压缩、删减后组合成的。尽管新教材对教学内容要求降低,有些知识点到为止,但初中实施新教材后,对学生的要求降低,学生初中具备的化学知识浅陋,到高
1
中一学年接触到那么多的内容,学起来觉得化学知识点零乱,接受起来就比较困难,教师觉得很难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2)部分课后习题与教学内容不匹配,比如教材中没有例题,课后习题频频出现,学生做题时无从下手(如化学1:P15页 第9题 ;P36页 第12题 ;P47页第8题(2)等。化学2:P37页 第2题等。);再如教材中没有提到的知识点在课后练习中也出现,并且综合性强、难度大(如化学1:P57页 第9题(2)、(3);P60页 第10题(2)、(3);P68页 第6题等。化学2:P10页 第3题—教材中根本没提到卤族元素,习题中出现;P64页 第6题等)。有时只能用增加习题课的办法来专门解决。(3)新教材增加了一些实验,但有些实验需要的时间较长,影响教学进度(如化学1:P97页“观察与思考”的氮气与氧气放电的反应;化学2:P56页“观察与思考”的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等。)。 2、教学资源匮乏
新教材的化学知识寓于社会、生活、生产之中,在教学中要将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引导学生将化学学习融入到对具体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中,探究活动不仅要在课堂中进行,还要让学生走出教室到社会上、工厂中进行实地调查学习。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社会能够提供的教学资源很有限,特别是化工厂这方面的教学资源更是匮乏,如化学1教材中讲授的氯碱工业;高炉炼铁;铜的精炼;制水泥、制玻璃;硫酸、硝酸工业制取;化学2:石油的炼制;煤的综合利用等等在生产流程、具体的操作这些方面,社会都无法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实地的考察和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只讲纯理论知识,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也只是一知半解,又怎能把化学知识融入到解决具体的问题中来呢? 3、相关教学辅助资料不配套
新课程已经实施了,但相关的教学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上,这给课程的改革带来一定的阻力,如实验器材、设备、网络资源、学生用书等方面资料都比较陈旧,特别是学生用书,大多是改头换面,穿新鞋走老路,里面的习题都是按老教材编写的,学生使用感觉难度大,无法配套新课程的教学,同时也给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和心理负担。 4、教学方法的转变想得简单实际操作难
课堂开放了,让学生发表见解,但往往是学生说的与问题相距甚远,有时几个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吵得课堂乱成一团,一堂课下来教师累得气喘吁吁可是并没有见到预期的效果,不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就是没有达到预设的目标。课堂上是热热闹闹,但课后不会做题的现象普遍存在。
5、实验教学困惑较多
苏教版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配套的实验手册中涉及到的学生实验很多,我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碰到不少困惑。
(1)我们学校的高一学生绝大部分是乡镇学校毕业的,实验教学的条件比较落后,学生根本没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可他们一开始对实验很感兴趣,渴望亲自动手实验,所以我们尽可能让学生到实验室亲自动手实验,通过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可学生操作技能很差(如试管如何振荡,如何在溶液中滴加液体等都不会),动作极慢,这样势必影响教学进程。有
2
时为了赶课时进度,干脆直接用教师演示实验代替学生的探究活动。
(2)教材中设置的探究学习活动栏目多,而有些探究活动是理想化的设计,实际操作很难短时间内完成,经常是学生的探究活动正在进行中,实验现象和结论还没有出来,下课的铃声就响了(如化学1:P75页“活动与探究”的钢铁腐蚀的实验;化学2:P69页“活动与探究”的自制肥皂的实验等)。
(3)我们学校高一有十三个班级,我们强调集体备课,要求同资料、同课件(根据自己任教的班情适当修改)、同进度等,若安排到实验室边教边学生实验,可实验室只有两个,学校安排的功课又很多重叠,不可能全部班级都到实验室上课,如果把实验药品和仪器拿到教室让学生实验又很不方便,这样有几个班就只能演示实验,不能让全体学生参与实验了。
基于上述原因,全体学生参与的实验不是很多,久而久之,学生对动手做实验的兴趣和欲望就会减退,取而代之的是对老师的依赖性,习惯于老师的你做我看、你讲我听的学习方式,学习中没有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再到实验室就会产生害怕的心理,最后就采取放弃,不愿意再动手做实验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就被扼杀。 三、面对困惑,深入反思
面对种种困惑我们高一备课组组织教师再次学习“课标”,而且每周至少一次召开教学研讨会,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困惑进行认真的分析、讨论、交流,再次经过认真反思,基本上统一了思想认识。我们认为新课改提倡过程性教学,对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不断地在反思中进行教学。第一、要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对于不科学得到的教学思想、模式要勇于突破,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第二、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专业知识。教师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要吃透教材,在师生对话中,学生会随时提出新问题,若教师知识功底浅薄,则会出现冷场、尴尬的局面。第三、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及应变能力。过程教学不是沿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套路一步一步往前走,而是沿着学生的思维过程展开,在这个过程中会问题不断,趣味横生,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抓住机遇,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四、走出困惑,达成共识
经过认真反思和共同的探讨,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基本上达成了共识。 1、教材的使用
(1)因学校、学生不同,根据“课标”合理使用好教材
新教材在编排目的、编排体裁、编选内容以及习题设计方面较以往教材有很大不同,总体趋势是起点高、理念新、难度大,体现了新课标的思想。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不是让国家教材来适应你,也不是通过试验单一地让你去“验收”与“通过”教材,而是如何“用教科书去教好”。因此,我们要树立全新的教材观——“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引导学生发展认知、提高能力、完善人格的一种范例,而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一方面我们要在“课标”的指导下,基本上遵循教材的编排体系来安排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我们要用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眼光来看待教材,在集体备课时由备课组长在充分征求大家意见
3
和充分理解《课标》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对教材内容、课后习题等进行筛选、增补、整合、创新。如前面提及的有些课后习题难度太大,远远超出学生现有的解题能力,教师就得勇于筛选,同时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编习题。为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我们采取的措施是每星期发一份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化学与生活小知识”。如:淀粉与“淘米水的妙用”、钠的化合物与“油条与化学”等
(2)重视教材中的预成性资源,用好教材中的各种栏目
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信息多、容量大、栏目丰富,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我们要重视教材中的预成性资源,用好教材中的各种栏目。
①用好“交流与讨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合理有效地开展课堂讨论,对于更好地落实新课标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把结果教学转化为过程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主动探究未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新教材中的“交流与讨论”栏目为学生提供了交流讨论的平台。要充分利用这个栏目,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
案例1:化学1:P9页“交流与讨论”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 问题情景: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有哪些?
组织讨论1:根据课前大家填好的表1-4 1mol物质的体积,讨论从表中的数据可得出哪些
结论?
讨论汇报:(1)相同物质的量(1mol),气体比固体、液体的体积大得多;
(2)相同物质的量(1mol),不同的固体体积不同; (3)相同物质的量(1mol),不同的液体体积不同; (4)相同物质的量(1mol),不同的气体体积几乎相等。
组织讨论2:为什么气体比固体、液体的体积大得多?
讨论汇报:可能原因:(1)构成气体的粒子比构成固、液体的粒子大得多;
(2)粒子间的距离气体的比固、液体的大得多。
(通过展示模型:4个乒乓球和4个排球紧密堆积;碘升华实验后体积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交流评价:(1)说明粒子本身的大小和粒子间的距离是影响物质体积的其中两个因素。
(2)决定1mol气体体积的主要因素是粒子间的距离,而决定1mol固、液体体
积的主要因素是粒子的本身大小。
组织讨论3:为什么1mol固、液体的体积不同,而1mol气体的体积几乎相同?
讨论汇报:不同的固、液体,粒子的本身大小不同,所以体积不同;而不同的气体在相同
的条件下粒子间的距离几乎相同,所以体积相同。
组织讨论4:影响气体中粒子间的距离的因素有哪些? 讨论汇报:温度、压强
组织讨论5:影响气体的体积除了粒子间的距离这一因素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
4
讨论汇报:粒子的数目
得出结论:从上述讨论与交流得出这样的结论:(1)影响气体的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
子的数目和粒子间的距离。影响粒子间的距离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2)影响固、液体的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子的数目和粒子的本身大小。 通过这样的交流与讨论,教师没有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同学的合作中、通过自我反省,建构自身的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是较为牢固的,这个过程是学生能力、思维得到发展的过程。
②用好“信息提示”,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
新教材中的“信息提示”,属于信息性方法性栏目,为同学们解决问题提供相关的资料、数据和方法思路等。使用这个栏目时,要达成两个目标:其一、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逐步增强使用“信息提示”的意识,培养学生使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源的意识,不断提高其学习能力。
案例2:化学2:P5页“信息提示”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信息提示”,然后设计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
问题1:从这些材料可提炼出哪些信息?(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的判断依据) 问题2:如何判断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呢? 问题3:如何设计实验探究钠、镁、铝的金属性强弱? 问题4:如何设计实验探究硅、磷、硫、氯的非金属性强弱? 问题5:如何判断钠、钾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问题6:如何判断碳、硅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③用好“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中无论是学生分组实验还是教师的演示实验,都没有直接描述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等。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观察、纪录、分析、获得结论,只有学生在情感、行为、认知三方面的积极参与,才能获得体验,提高能力。因此在使用这些栏目时,教师要创设浓厚的探究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现象讨论——获得结论——归纳总结——应用创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科学素养。
案例3:化学2:P38页“活动与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发现问题:在烧杯中倒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将铜片、锌片用导线连
接后插入到稀硫酸中,发现Cu片上出现气泡。为什么?
提出假设:1、Cu与稀硫酸反应,生成H2。
2、Zn、Cu连接,Zn变不活泼了,Cu变活泼了,故Cu与稀硫酸反应,Zn不反应。
稀H2SO4
5
曾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位教师在执教鲁迅小说《祝福》时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