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教案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需要、动机的概念;掌握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了解知觉、社会知觉的基本内容;理解价值观的形成、分类与重要性;了解态度与态度的功能,区分态度的三种成分。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理解需要、动机的概念;了解知觉、社会知觉的基本内容;理解价值观的形成、分类与重要性;了解态度与态度的功能 理解价值观的形成、分类与重要性;能够区分态度的三种成分 案例讲解 小组讨论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注 释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手段 教学学时 案例导入 令人困惑的员工行为差异 某通信有限公司是从事通信运营服务、通信设备研发制造、通信系统集成的系统服务商, 有员工200多人。公司十分重视技术创新和先进管理技术的推行。最近,该公司开展高绩效 团队建设,强调团队合作与协同,重新整合工作部门职能、工作流程与人员,并鼓励员工竞 聘重要的管理和技术岗位。这些高绩效团队的合作概念和组织措施对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产生 了一系列影响。下面介绍一些部门负责人向总经理汇报的他们所观察到的突出的人和事。 设计部刘经理说:“自从重组了设计团队后,原来业绩出众的设计师金星难以与团队和 睦相处,本周大发脾气三次,并扬言要辞职。但同时,平常表现平平的杨雪,在重组后的设 计团队中工作出色。她告诉我她确实喜欢重组后的团队工作和同事合作方式。其实,她们都 是从事同类型设计工作,在学习经历、工作背景和知识才能等方面差不多的人。令人疑惑的 是,在新的团队结构和工作方式中,她们的行为方式很不同。” “我也有同感。”服务部王经理回应说,“马祥以前是我们部门受大家推崇的服务明星, 但最近变得怪怪的,一点点小事就会埋怨、生气,难以与人相处。这使我很困惑。” 市场部吴经理语气低沉地汇报:“我们市场部高绩效团队建设效果不理想,最令我们头 疼的人是营销专员林志浩。自从创建高绩效团队以来,他特立独行,封锁业务信息,不与同 事合作,不择手段追求个人销售业绩,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他与其他同事之间纠纷不 断,舆论称他是‘有心计的危险家伙’,他的主管评价他是个‘有本事的刺头’,竞争对手 责骂他是个‘不择手段的小人’。但是客观地说,这家伙确实有才干,销售业绩一直在市场 部独占鳌头,为公司的市场拓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林志浩读书期间非常聪明,小学、中学 和大学都是学习尖子,工作后换了几家单位,工作业绩也非常出众。我们一直寻思,林志浩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怎样才能使其融入团队,扬其所长?” ?? “为什么员工们对公司开展高绩效团队建设的举措会有不同的反应?”“为什么组织情 景相同,人们在行为上却有如此大的差异?”“到底是什么因素驱使人的行为朝不同的方向 发展,导致了组织中人与人行为上的差异?”几位部门负责人在总经理的主持下,对这些员 工行为差异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正如上述组织行为情景描述的那样,在同样的情景下,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 同的行为反应。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经常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个体差异,必须读懂和领悟个体行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1 第 页

为差异背后的心理因素,正确应对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诸多方面的不同。 第一节 需要与动机 学习目标 理解需要、动机的概念及其分类; 掌握需要、动机和行为的关系。 知识精讲 一、需要 1.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指有机体由于缺乏某种生理或心理的因素而产生的与周围环境的某种不平衡状态,也就是有机体对延续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需的客观要求的反映。简而言之,就是人对某种目标的苛求与欲望。 需要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动力,能够推动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积极的活动。人们的某种需要越强烈,所引起的这方面的活动也就越积极、主动。可见,需要能够激起人的积极性。 2.需要的分类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需要作为客观需求的反映,并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过程。需要是在人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积极自觉的活动中产生的。需要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按需要的起源划分,需要可以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2) 按需要的对象划分,需要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 按需要满足的目的划分,需要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 (4) 按需要对人的行为的作用划分,需要可以分为主导性需要和辅助性需要。 (5) 按需要的归属性划分,需要可以分为个人需要、集体需要和国家需要。 (6) 按需要起作用的时间划分,需要可以分为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 (7) 按需要的性质划分,需要可以分为合理需要与不合理需要。 二、动机 1.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的愿望或意念。动机是人的活动的推动者,体现着所需要的客观事物对人的活动的激励作用。动机是在需要的刺激下直接导致个体产生行为的原因,并促使该行为朝某一目标进行。动机本身不属于行为,只是行为的原因。人的每个行为都是有一定的动机的。动机是行为产生的内在的、直接的原因。它引导人们从事某种活动,规定人们行为的方向。 2.动机的功能 作为活动的一种动力,动机具有以下三种功能: (1) 激发功能。其是指动机能激发机体产生某种活动。 (2) 指向功能。其是指动机使机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3) 维持和调节功能。其是指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 3.动机的分类 动机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根据动机的社会意义划分,动机可以分为正确的动机和不正确的动机。 (2) 根据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划分,动机可以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3) 根据动机的内容划分,动机可以分为生理动机和心理动机。 (4) 根据动机在时间上的长短及其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划分,动机可以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5) 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针对的对象不同划分,动机可以分为个人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2 第 页

4.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在各种活动中,都存在一个动机最佳水平问题。一般而言,人在中等动机强度下的活动效率最高。动机最佳水平还因课题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困难的课题中,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有随动机提高而上升的趋势。 三、需要、动机和行为的关系 需要、动机和行为三者的关系是:当人产生某种需要而又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而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就转化为动机,从而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去实现目标;目标得以实现,就获得心理或生理的满足,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并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动机,指向新的目标。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连续不断的过程,如图2-1所示。 需要满足, 需要 心理紧张 动机 行为 新的需要 心理紧张 消除 图2-1需要、动机和行为三者的关系 需要是动机和行为的基础。人的任何动机与行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一个人没有需要,也就无所谓动机与行为。人们产生某种需要后,只有当这种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目标时,需要才会产生动机,动机才会成为引起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每个动机都可以引起行为,但并不是每个动机都必然引发行为。在多种动机下,只有起主导作用的动机才会引起人的行为。 第二节 知觉与社会知觉 学习目标 理解知觉及社会知觉的概念; 了解知觉的特性及影响知觉的因素。 学习案例 人际敏感性 有时候问题很简单,人们却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其原因是缺乏对他人的敏感。例如,有位工头曾抱怨他的下属如何古怪。一次,工头对他的一个下属说:“嘿,小伙子,过去把木料抬起来!”该下属竟然恼羞成怒地嚷道:“不要叫我‘小伙子’,我有名字!”这位工头感到无法理解,他不知道该下属年纪轻轻的,却会对这样一个“完全合理的称呼”发火。 知识精讲 一、知觉 (一) 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综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是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综合,来自于感觉,但已不同于感觉,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 (1) 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 (2) 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 (3) 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影响。 (4) 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类似的,但对它的知觉会有差别,知识经验越丰富的人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越全面。 (二) 知觉的特性 1.整体性 2.恒常性 3 第 页

3.理解性 4.选择性 二、影响知觉的因素 1.知觉者因素 有不少实验表明,知觉结果受知觉者的生理、需要、动机和过去经验的影响。影响知觉的知觉者因素包括知觉者的态度、价值观、动机、需要、兴趣、经验、期望、个性特点等。 2.知觉对象因素 影响知觉的知觉对象因素包括运动、新奇、对比、声音、背景、临近、大小、重复等方面。人们对知觉对象的知觉有以下几个法则: (1) 大小法则。其是指知觉对象的尺寸、空间越大,则越容易引起知觉者的注意、重视,如一个高大、醒目的广告比普通小广告更容易引起知觉者的注意。 (2) 强度法则。其是指知觉对象的某些特性的强度越高,则越容易被感知。 (3) 对比法则。其是指与背景相反和出乎人们意料的事物更容易被感知。 (4) 动感法则。其是指活动的事物比静止的事物更易于被感知。 (5) 重复法则。其是指经常重复的事物比只出现一次的事物更容易被感知。 (6) 新颖法则。其是指新颖、新鲜的事物容易被感知。 3.情境因素 影响知觉的情境因素包括时间、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的知觉总离不开一定的情境,也离不开对当时情境的分析。 三、知觉的防卫机制和错觉 1.知觉的防卫机制 在心理学上,知觉的防卫机制是指自我对本我的压抑。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防卫功能,是人类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尴尬、罪恶感等而有意或无意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本书对知觉的防卫机制的定义是:人们为了防止自己受到威胁性刺激的侵扰,自动地抑制自己对它们的知觉和反应的倾向。 例如,有人对中性词和威胁词进行了辨认阈限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对威胁词的反应明显高于中性词。还有研究表明,被试者在一刹那间感知到的是那些自认为有价值的对象,而对恐惧性的对象则多半视而不见。 知觉防卫机制告诫我们,在广告实践中采取否定的感染力方式说服大众时应持谨慎的态度。例如,在有关交通安全的公益性广告中展示事故惨状反而会导致某些人特别是妇女、儿童产生抗拒心理。因此,在一些有关交通安全的广告中把事故现场虚化反而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这是因为防止了知觉防卫现象的发生。 2.错觉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错觉又叫错误知觉,是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觉,包括几何图形错觉(如高估错觉、对比错觉、线条干扰错觉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空间错觉、光渗错觉、整体影响部分的错觉、声音方位错觉、形重错觉、触觉错觉等。例如,当你掂量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块时,你会感到铁块重,这是形重错觉;当你坐在正在开着的火车上,看车窗外的树木时,会以为树木在移动,这是运动错觉;等等。 错觉在产品设计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巧妙地利用错觉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四、社会知觉 (一) 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是指个体觉察到社会性事物的刺激,从而表现出自己的对应性态度或行为,是人们试图了解和理解其他人的过程。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 (二) 社会知觉中的偏见 社会知觉有一个规律,即一致性规律,是指当人们获得关于某个人少量的信息资料后力4 第 页

图对其大量特性做出判断,形成一致的印象。在人们的社会知觉中存在各种偏见,主要有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投射效应。 1.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称为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即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2.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在知觉的过程中把获得的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扩大为其整体行为特征的认知活动。晕轮效应是对别人认知的一种偏差倾向,实质上是以点带面的思想方法。晕轮效应往往在对道德品质的知觉中表观得很明显。 3.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对知觉对象最后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并对以后有关该知觉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现象。它与首因效应正好相反。 4.定型效应 定型效应也称为定式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某类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现象。 5.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投射效应也就是指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例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常常觉得别人在算计他,等等。 第三节 价值观 学习目标 理解价值观的概念; 了解价值观的分类。 知识精讲 一、价值观的概念和属性 1.价值观的概念 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价值观影响人的行为的方方面面,如工作态度、求职行为及对金钱和名望的看法等。价值观包含一系列基本的信念,是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内隐的心理变量;是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为可取的判断。不同个体的价值观是不同的,同一时代的人的价值观却有其相似性。当员工的价值观与组织的价值观相匹配时,可能会产生较高的绩效和满意度。 2.价值观的属性 价值观包括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告诉人们某种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正确的,强度属性则表明某种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对个体的重要程度。当人们根据强度来排列一个人的价值观时,就可以获得个人的价值系统。 二、价值观的分类 1.奥尔波特的价值观分类 苏联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将事物的价值分为六种,即经济价值、理论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政治价值和宗教价值。相应地,人们的价值观可分为六种类型,如表2-1所示。 表2-1奥尔波特的价值观分类 5 第 页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教案 - 图文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需要、动机的概念;掌握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了解知觉、社会知觉的基本内容;理解价值观的形成、分类与重要性;了解态度与态度的功能,区分态度的三种成分。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理解需要、动机的概念;了解知觉、社会知觉的基本内容;理解价值观的形成、分类与重要性;了解态度与态度的功能理解价值观的形成、分类与重要性;能够区分态度的三种成分案例讲解小组讨论教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dmbn02ex948fsc2a7r62i4cx3q5al00q7b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