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研究
文/郑智成
【期刊名称】《决策探索》 【年(卷),期】2024(000)022 【总页数】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依然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农村”。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共同意志,以期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实现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组织体系中的核心,《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规定,村党支部“全面领导隶属本村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工作”,同时强调要把提升组织力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点。本文旨在探寻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之间的契合点,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路径。
一、组织力概念:乡村振兴情境下的解释
“组织力”一词在管理学中运用较多,被视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些研究者从员工的能力、心态、管理三方面建构出企业组织力,包括员工是否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员工是否形成匹配的价值观和投入度;企业是否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和资源支持。从企业组织力的内容架构可以看出,组织力是企业的重要基因,企业特别强调围绕组织目标形成价值共识、提升个人能力和完善组织体系,这对政党组织从理想信仰、先锋模范、管理机制等视角提升组织力有着重要启示。但是企业的组织结构、发展目标、资源整合、运行环境与政党组
织有着重大差别,更需要结合政党本身的特性提升组织力。
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来看,“组织力”一词虽然出现于十九大之后,但对于组织能力的建设伴随着党的建设的始终。强调组织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天优势,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难之时,“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需要有力的组织力。在党的不同历史时期,组织力外化为理想感召能力、路线制定能力、政策执行能力、克难攻坚能力、干部领导能力、队伍凝聚能力、群众组织能力等等。
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对基层党组织组织力问题研究逐渐增多,对组织力概念的使用和解释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一是从组织力的表现形式去解释,如齐卫平认为,党的组织力表现为“政党自身组织的发展力”和“政党面向社会的凝聚力”,而党支部在组织体系中的定位决定了它是重要的组织力承载形式。二是从本体与对象的关系视角去把握,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在于“通过党组织撬动对农村社会的全面整合与再造,进而提升政党的带动力和影响力”。三是借鉴政党组织力的解析,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作了狭义和广义之分,认为狭义的组织力即基层党组织动员所在基层社会内外力量的能力,广义的组织力即基层党组织的综合竞争力。四是从基层党组织的特定目标任务和职权范围出发,对组织力作了分解式概述,认为组织力是基层党组织在宣传路线方针政策和带领群众中所焕发的“动员力、发展力、监督力、管理力、执行力、知识力、战斗力、凝聚力形成的合力”;或者从法定职责出发,认为组织力包含基层党组织的“内在蕴含的生命力”、对内开展党内活动的能力及“对外处理与群众关系的能力”。五是围绕组织力与党在不同时期任务的关联来剖析,有的研究者认为在革命时期“建立和巩固基层党组织,保障革命战争取得胜利”;在建
设时期“注重党组织质量的提升,促进各项重大任务的完成”;在改革时期“探索和变革工作方式,保证改革与发展顺利推进”,都是组织力的核心内涵。还有不少学者直接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出发,认为组织力就是基层党组织“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整体能力。
对组织力概念的解释要与其主体与任务紧密联系,本课题所研究的组织力,其运行主体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任务是实施乡村振兴,在此情境下组织力的概念界定就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实施乡村振兴工作密切关联。乡村振兴是全方位的振兴,包括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协调推进,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角色定位出发,在乡村振兴任务中,农村党组织要能够明确振兴的目标价值所在,明晰乡村振兴的路径安排,全方位掌握村庄内外可以整合的资源,并且能运用有效方法去集聚各种力量。以此为解释视角,从乡村振兴的目标上看,组织力是指价值诉求力,农村党组织要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将乡村振兴战略迅速地转化为坚定的组织行动方向;从乡村振兴的路径上看,组织力是指思路生产力、项目谋划力,农村党组织要以产业振兴为重点带动其他领域发展,并能够迅速谋划产业发展的可行思路;从乡村振兴的资源上看,组织力是指精英吸引力、资金筹措力、部门协调力;从乡村振兴的共识上看,组织力是指群众号召力、媒体引导力;从乡村振兴的远景上看,组织力是指绿色统筹力,将生态要素融进乡村治理的能力。
二、组织力困境: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矮化”
(一)组织振兴与农村党组织政治领导力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