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中考化学酸和碱训练
一、酸和碱选择题
1.下列是初中化学学习中常见的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稀释浓硫酸
C.读液体体积 D.液体的取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故A错误;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故B正确;
C、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C错误; D、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故D错误。故选B。
2.托盘天平两边放两个等质量的烧杯、内装浓度和质量都相同的稀盐酸,若左杯中投入一块生石灰,向右边杯中投入一块石灰石,且两块固体质量相等,则反应后天平的指针将( ) A.偏向左边 B.偏向右边 C.仍指零处 D.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
生石灰即氧化钙,虽与盐酸反应,但无气体生成;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两固体质量相等,由于石灰石一侧产生气体,故质量减小,天平指针偏向另一侧。选A。
3.为比较 X、Y、Z 三种金属活动性大小,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A.X>Y>Z 【答案】A 【解析】 【详解】
B.Z>Y>X C.X>Y、Z>Y D.Y>X、Y>Z
现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盐酸中,X产生氢气,Y不反应,说明X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强,Y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即X>H>Y;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说明Y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Z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弱,即Y>Ag>Z;则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X>Y>Z。故选A。 【点睛】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判断能否发生反应,进而可确定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4.将稀盐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盐酸质量增加而发生变化,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b点表示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B.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只有NaCl C.从a到b过程中,烧杯中溶液的pH逐渐增大 D.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图象可以看出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温度在逐渐的升高,故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故D正确;
在b点,温度不再上升,故在b点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故AB正确;
从a到b过程中,氢氧化钠逐渐减少,故pH值逐渐减小,到达b点时,pH值为7,故C错误;
故选C。
5.某同学为了区别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四组实验方案,其中能达到目的的是 ( )
A.盐酸 B. 酚酞
C.石蕊 D.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都能反应,但都没有明显现象,无法区别,选项A不正确;
B、酚酞溶液遇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都变红,无法区别,选项B不正确; C、石蕊溶液遇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都变蓝,无法区别,选项C不正确;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虽然反应但无明显现象,两个反应现象不同,可以区别,选项D正确。故选D。
6.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取用液体 B.加热液体
C.稀释浓硫酸 D.蒸发食盐水
【答案】C 【解析】
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故A正确;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1,故B正确;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3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故C错误;D.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体受热不均匀,造成液体飞溅,故D正确;故选C。
7.下列各组物质,在pH=1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NaNO3 HCl Na2SO4 C.CaCl2 Na2SO4 Na2CO3 【答案】A 【解析】
pH为1的水溶液显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A、三者之间不反应,能在酸性溶液中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B、三者之间不反应,且能在酸性溶液中共存,但CuSO4溶于水呈黄色,故选项错误;C、Na2CO3中的碳酸根离子和H+在溶液中能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D、BaCl2、Na2SO4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NaOH中的氢氧根离子和H+在溶液中能结合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故选A。
B.NaNO3 NaCl CuSO4 D.NaOH BaCl2 NaSO4
8.向一定量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一定量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碱逐渐较少,溶液的pH逐渐减小,刚好完全反应时,pH=7,酸过量时pH<7;
B中和反应放热,所以反应中溶液的温度升高,反应结束后,向周围环境散热,及后加入的盐酸对溶液由冷却作用,所以溶液的温度降低;
C反应中氯化钠的质量增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增加,刚好完全反应氯化钠达到最
大值,继续加入盐酸时,氯化钠质量不变,溶液的质量增加,所以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减小;
D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立即生成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物质的量不断增加,氢氧化钠反应完,氯化钠的量不再改变。选D
9.下列离子组能在PH=1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NO3- Fe3+ Na+ OH- C.Cl- K+ SO42- Ba2+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Fe3+和 OH-会反应产生沉淀,SO42-和 Ba2+会反应产生沉淀;Ca2+和 CO32-会反应生成沉淀。故选B. 考点:离子的共存
B.K+ SO42- Na+ NO3- D.Ca2+ Cl- CO32- Na+
10.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错误的是( )
A.稀释浓硫酸 B.滴加液体
C.检验氧气 D.称氢氧化钠固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烧瓶用玻璃棒引流),并不断搅拌,使稀释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出,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使用胶头滴管时,应垂直悬空,不要伸入容器内,故B不正确,符合题意; C、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保证带火星部分与气体完全接触),若木条复燃,则气体是氧气,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氢氧化钠时,因氢氧化钠易潮解,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将NaOH放在烧杯内再称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某同学在探究“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时,用稀NaOH溶液、稀盐酸和酸碱指示剂进行实验的过程见下图。下图所加试剂①②③分别是( )
2020-2021年中考化学酸和碱训练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