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2019) 精品讲义zynkx - jy - jy2701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旗开得胜 消 渴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痩,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要点一 概述 在世界医学史中,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最早,且论述甚详。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有专篇讨论,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主方有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论述其并发症说:“其病变多发痈疽。”

《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说:“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对消渴的临床特点作了明确的论述。

刘河间对其并发症作了进一步论述,《宣明论方·消渴总论》说:消渴一证“可变为雀目或内障”。 明·戴思恭《证治要诀》明确提出上、中、下之分类。《证治准绳·消瘅》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

根据消渴病的临床特征,主要是指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它如尿崩症等,如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处者,亦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要点二 病因病机 消渴的病因比较复杂,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原因均可导致消渴。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其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 (一)消渴的病因 1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旗开得胜 1.禀赋不足 2.饮食失节 3.情志失调 4.劳欲过度

1.禀赋不足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 2.饮食失节

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早在《素间.奇病论》即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3.情志失调

长期过度的神精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 4.劳欲过度

房事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如《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说:“房劳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

(二)消渴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消渴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之中,虽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

消渴病日久,则易发生以下两种病变: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二是病久入络,血脉瘀滞。

2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旗开得胜 消渴病是一种病及多个脏腑的疾病,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且阴虚内热,耗伤津液,亦使血行不畅而致血脉瘀滞。血瘀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且消渴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也与血瘀密切有关。

消渴病常病及多个脏腑,病变影响广泛,未及时医治以及病情严重的患者,常可并发多种病证。如肺失滋养,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濡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雀目、耳聋;燥热内结,营阴被灼,脉络瘀阻,蕴毒成脓,则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炼液成痰,以及血脉瘀滞,痰瘀阻络,脑脉闭阻或血溢脉外,发为中风偏瘫;阴损及阳,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滥肌肤,则发为水肿。

要点三 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消渴的诊断要点 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昧等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著,但若于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病证者,应考虑消渴的可能性。

3.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二)类证鉴别 1.消渴与口渴症 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痩削等消渴的特点。 2.消渴与瘿病 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痩,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痩,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瘿肿有形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

3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旗开得胜

要点四 辨证论治 (一)消渴的辨证要点 1.辨病位

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但根据其程度的轻重不同,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热、肾虚之别。通常对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 2.辨标本

本病以阴虚为主,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常因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的不同,而阴虚和燥热之表现各有侧重。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

3.辨本症与并发症

多饮、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为消渴病本症的基本临床表现,而易发生诸多并发症为本病的另一特点。本症与并发症的关系,一般以本症为主,并发症为次。多数患者,先见消渴病本症,随病情的发展而出现并发症。但亦有少数患者与此相反,如少数中老年患者,“三多”及消痩的本症不明显,常因痈疽、眼疾、心脑病证等为线索,最后确诊为本病。

(二)消渴的治疗原则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医学心悟·三消》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深得治疗消渴之要旨。

由于本病常发生血脉瘀滞及阴损及阳的病变,以及易并发痈疽、眼疾、劳嗽等症,故还应针对具体病情,及时合理地选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等治法。

(三)消渴的分证论治 1.上消 4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旗开得胜 肺热津伤证 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代表方:消渴方加减。

常用药:天花粉、葛根、麦冬、生地、藕汁、黄连、黄芩、知母等。

加减:若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而脉数乏力者,为肺热津亏,气阴两伤,可选用玉泉丸或二冬汤。玉泉丸中,以人参、黄芪、茯苓益气,天花粉、葛根、麦冬、乌梅、甘草等清热生津止渴。二冬汤中,重用人参益气生津,天冬、麦冬、天花粉、黄芩、知母清热生津止渴。二方同中有异,前者益气作用较强,而后者清热作用较强,可根据临床需要选用。

2.中消 (1)胃热炽盛证 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舌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代表方:玉女煎加减。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连、栀子、玄参、生地黄、麦冬、川牛膝等。

加减:若大便秘结不行,可用增液承气汤润燥通腑,“增水行舟”,待大便通后,再转上方治疗。本证亦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除烦热,人参益气扶正,甘草、粳米益胃护津,共奏益气养胃,清热生津之效。

(2)气阴亏虚证 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代表方:七味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怀山药、甘草、木香、藿香、葛根、天冬、麦冬等。 《医宗金鉴》等书将本方列为治消渴的常用方之一。并可合生脉散益气生津止渴。

5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2019) 精品讲义zynkx - jy - jy2701

旗开得胜消渴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痩,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要点一概述在世界医学史中,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最早,且论述甚详。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de848yxq23fmdy9ul8q7b8vd5385a00y1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