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习题和参考答案题库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名词解释

1.生产性粉尘 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尘肺 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3.粉尘的分散度 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表示。

4.空气动力学直径 是指粉尘粒子a,不论其几何形状、大小和比重如何,如果它在空气中与一种比重为1的球形粒子b的沉降速度相同时,则b的直径即可算作为a的AED。

5.可吸入性粉尘 直径小于15μm的尘粒。

6.可呼吸性粉尘 5μm以下的粒子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

7.矽肺 在生产过程中因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达一定量后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8.混合性尘肺 由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和其他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9.硅酸盐肺 由长期吸入含结合二氧化硅(石棉、滑石、云母)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10. 粉尘沉着症 有些生产性粉尘(锡、钡、铁)吸入人体后,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的肺纤维化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影响或危害较小,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影消退。

11. 矽尘作业 通常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粉尘作业称之为矽尘作业。

12. 速发型矽肺 由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1-2年即发病,称为“速发型矽肺”。

13. 晚发型矽肺 接触较高浓度粉尘,但时间不长即脱离矽尘作业,此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然而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始发现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

14. 尘细胞 石英尘被吸入肺泡后,引起肺泡巨噬细胞聚集,吞噬尘粒成为尘细胞。

15. 矽性蛋白沉积:病理特征为肺泡腔内有大量蛋白分泌物,称为矽性蛋白,随后可伴有纤维增生,形成小纤维灶乃至矽结节。

16. 圆形小阴影 是矽肺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X线表现形态,呈圆形或近似圆形,边缘整齐或不整齐,直径小于10mm,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其致密度越高,分为三种类型:p(<2.5mm)、q(1.5-3.0mm)、r(3.0-10mm)。

17. 石棉小体 石棉纤维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由一层含铁蛋白颗粒和酸性粘多糖包裹沉积于石棉纤维所形成,铁反应呈阳性,一般长为30-50μm,粗2-5μm,金黄色,典型者呈哑铃状、鼓槌状,分节或念珠样结构,轴心为无色透明的石棉丝。

18. 正辐射 周围物体表面温度超过人体表面温度时,周围物体表面向人体发放热辐射而使人体受热。

19. 负辐射 周围物体表面温度低于人体表面温度时,人体表面向周围物体辐射散热。

20. 高温作业 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 21. 高温车间 一般将热源散热量大于23W/m3的车间称为热车间或高温车间。

22. 干热作业 生产场所的气象条件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低。如轧钢、铸造、陶瓷、火电等。

23. 湿热作业 生产场所的气象条件特点是高气温、气湿,而热辐射强度不大。如印染、造纸、矿井等。

24. 夏季露天作业 夏季的农田劳动、建筑、搬运等露天作业,除受太阳的辐射作用外,还受被加热的地面和周围物体放出的热辐射作用,其作用持续时间一般较长,加之中午前后气温升高,又易形成高温、热辐射的作业环境。

25. 热适应 是指人体在热环境中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的现象。

26. 热射病 由于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临床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先出汗、后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系统症状。 27. 热痉挛 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患者神清、体温多正常。

28. 热衰竭 由于高温作业,体内血液的重新分布,导致脑部供血暂时减少而晕厥。一般起病急,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短暂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 29. 中暑 在高温环境中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性疾病。

30. 生产性噪声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

31. 稳态噪声 随着时间的变化,声压波动小于5dB的生产性噪声。 32. 脉冲噪声 声音持续时间小于0.5秒,间隔时间大于1秒,声压有效值变化大于40dB的生产性噪声。

33. 等响曲线 利用与基准音比较的方法,可得出听阈范围各种声频的响度级,将各个频率相同响度的数值用曲线连接,即绘出各种响度的等响曲线图。

34. 响度级 根据人耳对声音的感觉特性,联系声压和频率定出人耳对声音音响的主观感觉量。

35. 声级 为了准确评价噪声对人体的影响,在进行声音测量时,所使用的声级计是根据人耳对声音的感觉特性,参考等响曲线,使用A、B、C、D几种计权网络,使用频率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

36. 暂时性听阈位移 是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恢复到原来水平。

37. 听觉适应 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感觉声音刺耳、不适,停止接触后,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听力检查听阈可提高10-15 dB,离开噪声环境1分钟之内可以恢复。

38. 听觉疲劳 较长时间停留在强烈噪声环境中,引起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听阈可提高超过15-30dB ,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

39. 生理性听觉疲劳 一般在十几小时内可以完成恢复,常以16小时为限,即在脱离接触后到第二天上班前的时间间隔内,恢复至正常水平。 40. 永久性听阈位移 噪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听阈提高。

41. 噪声性耳聋 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

42. 爆震性耳聋 在某些生产条件下,如进行爆破、由于防护不当或缺乏必要的防护设备,可因强烈爆炸所产生的振动波造成急性听觉系统的严重外伤,引起听力丧失。

43. 振动频谱 是将按频带大小测得的振动强度(加速度有效值)数据排列起来组成的图形。

44. 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 作为人体接振强度的定量指标,是在频率计权和固定接振时间的原则下,计算加速度有效值。 45. 运动病 又名晕动病,是作业人员在车、船或飞机等交通工具上工作,由于颠簸、摇摆或旋转等任何形式的加速度运动,刺激人体的前庭器官,而出现一系列急性反应性症状的总称。

46. 局部振动病 是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以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疾病,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发病部位多在上肢末端,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变白。

47. 振动性白指 由局部振动所引起的手指的间歇性发白或发绀。 48. 电离辐射 当量子能量水平达到12 eV 以上时,对物体有电离作用,可导致机体的损伤的电离辐射。

49. 非电离辐射 当量子能量水平小于12 eV 时,不足以引起生物体电离的电离辐射。

50. 射频辐射 指频率在100kHz-300GHz的电离辐射,包括高频电磁场和 微波。

51. 电光性眼炎 波长为250-320nm 的紫外线,可大量被角膜和结膜上皮所吸收,引起的急性角膜结膜炎。

52. 职业性肿瘤 在作业环境中长期接触致癌因素,经过较长期的潜伏期而患的某种特定肿瘤。

53. 职业性致癌因素 能引起职业性肿瘤的致病因素。

54. 确认致癌物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已有明确证据表明对人有致癌性的理化物质。

55. 可疑致癌物 分两种情况,一是动物实验证据充分,但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有限。二是动物致癌试验阳性,特别是与人类血缘相近的灵长类动物中致癌试验阳性,对人类致癌可能性大,但缺少对人类致癌的流学证据。

56. 潜在致癌物 在动物实验中已获得阳性结果,但在人群中尚无资料表明对人类有致癌性。

57. 接触评定 是通过询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58. 生物监测 是职业性有害因素评价的组成部分,指定期地监测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或由其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并与参比值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

59. 健康监护 是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及其程度,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的疾患的发生、发展。

60. 职业流行病学 是以职业人群为研究对象,采取有关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在人群、时间、空间的分布,分析接触与职业性损害的剂量反应关系,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及预防措施的效果,找出职业性损害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制订和修订卫生标准、改善劳动条件和预防职业性病损提供依据的学科。 61.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定 是通过对工业毒理学测试、环境监测、生物监测、健康监护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地认定和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潜在不良作用,并对其进行管理。

62. 最高容许浓度 是指工作地点空气中任何一次有代表性的采样测定均不得超过的浓度。

63. 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 指正常8小时工作日或40小时工作周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不得超过的接触限值。在此浓度下,几乎全部工人每天反复接触而不致产生有害效应。

64. 短时间接触阈限值 是在一个工作日的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的15分钟时间加权平均接触限值。每天接触不得超过4次,且前后两次接触之间至少 要间隔60分钟。同时,当日的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亦不得超过。 65. 上限值 是指瞬时也不得超过的最高浓度。

66.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是按8小时工作日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规定的容许浓度。

67.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是在一个工作日的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的15分钟时间加权平均接触限值。每天接触不得超过4次,且前后两次接触之间至少 要间隔60分钟。同时,当日的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亦不得超过。

68.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 是研究劳动条件对生产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生活质量的一门科学。

69. 生产性有害因素 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及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又称为生产性有害因素

70. 职业性病损 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各种职业性损害统称职业性病损

71. 职业病 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损害,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并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72. 工作有关疾病 职业性有害因素是发病的诸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直接病因;职业性有害因素使潜在疾病暴露,或加重已有病情;改善工作条件,该病可控制或缓解

73. 氧需 劳动1分钟所需要的氧量 74. 氧债 氧需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

75. 氧上限 血液在1分钟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

76. 静力作业 依靠肌肉等长性收缩来维持体位,使躯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佛所进行的作业

77. 动力作业 在肌肉等张性收缩的情况下,经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运用关节活动来进行的作业

78. 紧张因素 使劳动者产生心理紧张的环境或条件

79. 紧张 是在客观需求与主观反应能力之间的一种(可感受到的)失衡,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能满足需求就可能引起相应的(可察觉的)功能性紊乱。

80. 锻炼 是通过反复使用而改善劳动者先天性固有的生理功能和能力。

81. 练习 通过重复来改善后天学得的技能

82. 毒物 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83. 中毒 机体受到毒物的作用引起一定程度的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称为中毒。

84. 烟悬浮于空气中直径<0.1μm固体微粒 。

85. 粉尘 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直径>0.1μm固体微粒。

86. 生物转化 外来化合物吸收后,在体内酶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发生一定改变,即为生物转化,又称之为代谢转化

87. 蓄积 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不能完全排出,则可能在体内逐渐积累,这种现象称为毒物的蓄积。

88. 物质蓄积 贮存在体内某些器官和组织内的毒物含量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水平,这种现象叫物质蓄积。

89. 功能蓄积 长期接触某种毒物后,现有条件下,不能检出该毒物的蓄积, 但由该毒物引起的机能改变却逐步积累起来, 一段时间后, 表现出中毒的病理征象, 这种现象称为功能蓄积

90. 急性中毒 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几分钟至数小时)大量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

91. 慢性中毒 小量毒物反复长期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

92. 亚急性中毒 介于二者之间,较短时间内有较大量毒物反复进入人体引起的中毒。

93. 吸收状态 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超过正常范围,耽误该毒物所至的临床表现,呈亚临床状态。

94. 化学性肺水肿 吸入高浓度刺激性气体后所引起的以肺间质及肺泡腔内液体过多聚集为特征的疾病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习题和参考答案题库

一、名词解释1.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2.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3.粉尘的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表示。4.空气动力学直径是指粉尘粒子a,不论其几何形状、大小和比重如何,如果它在空气中与一种比重为1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d9112qype1wxgu8k8be9y6ym8c7oz00mwt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