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吉林省桦甸四中、磐石一中、梅河口五中、蛟河实验中学等2020届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随着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的普及,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诗词也得到了新的应用及传播。央视《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将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受到大众的喜爱。《经典咏流传》以传统诗词名篇配乐为主,新歌词创作为辅,体现出“新旧结合”的文化生态,不仅提升了传统诗词的传播度,还催生了新的诗词体式的出现,对于诗词当代化具有深刻意义。.

这些节目降低了诗词欣赏的门槛,使之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受众。节目中,作为内容的诗词与多种传播形式呈现出互动关系,体现出以下创新点:首先,诗歌与音乐再次紧密结合,呈现出“万口相传”的盛况。自古以来,诗词的创作与传播都与音乐密不可分。《诗经》《乐府》中的大部分篇章都来自于民间歌谣。经过文人的改造,民间歌谣的艺术性得以提升,从而获得更广泛传播并经典化的可能。可以说,中华民族的诗与乐,从一开始就是相互配合、相互成就的。中华诗词千古不断的生命力,需要新声乐章来配合,使之为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观众喜爱。《经典咏流传》由经典传唱人用“新声”重新演唱旧词,使得流行元素与传统文化彼此融合、彼此促进。其次,明星与素人共同登台 ,展示出诗词户泛的群众基础以及蓬勃的生命力。经典传唱人来自不同的领城,既有老一辈歌唱家、青春偶像等专业人士,也有外籍友人、大学教授、乡村教师、残障人士等业余人士,这些传唱人将各自独特的人生际遇及生命体验融入了诗词中。

“新旧结合”还催生出新的诗歌体式。如青少年中影响力很大的“古风”体。此类歌曲声调唯美,注重旋律,多用民族乐器。歌词方西则多以白话诗逻辑来组织传统诗词片段,呈现出介于传统诗词与白话诗之间的新特性。《经典咏流传>中的部分篇目,如《少年狂》《别董大》新词部分吸纳了“古凤”元素,使之与经典名篇相结合。作为一种青春的文体,此类作品多有欠成熟之处,但将古典意境与当下流行元素结合的尝试,使得诗作呈现出一种新的语言风貌。

随着新的娱乐、传媒方式的出现,诗词面临与古代截然不同的文化生态。借着《经典咏流传》的热播,回顾诗歌体制演进的规律,可以窥见诗词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与新声音乐结合。随着当下电视、网络媒体盛行,综艺节目可视化、多元素的特长得以与诗歌结合,从而提升了诗歌

1

的可看、可听性,诗词要想再度获得最具生命力的载体,需要以积极的姿态,与音乐结合,唱响时代强音。二是进一步与大众结合。结合时代需求,关注大众审美,始终是传统诗词千年来保持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三是进一步多元化、可视化。除了诗意配图(视频)、歌舞表演场景再现外,还可以补充诗歌背景。

总而言之,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传统诗词也必将更深入大众视野,广泛影响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完成其在当下文化生态下的继承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

(摘编自辛晓娟《为什么我们离不开诗和远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一些文化类节目能受大众喜爱,主要原因是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的普及。 B.《经典咏流传》体现出“新旧结合”的文化生态,这对诗词当代化有深刻意义。 C.“古风”体是《经典咏流传》体现的“新旧结合”方式催生出的新的诗歌体式。 D.传统诗词千年来的生命力,都离不开对时代需求和大众审美的结合与关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的开篇从对《经典咏流传》节目的评析人手引出本文要论述的话题,吸引力强。 B.文章善于条分缕析地分析问题,如第二段中用“首先”“其次”来标明论述条理。 C.文章结尾段表达了对传统诗词的信心,认为它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

D.文章论述“传统诗词在当下文化生态下的继承与发展”时运用了例证法,理据结合,说服力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族文化的瑰宝诗词能得到新的应用及传播,就是因为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B.使节目内容与多种传播形式互动的创新之举,助力《经典咏流传》节目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受众。 C.“古风体”就是以白话诗逻辑来组织传统诗词片段所形成的一种青春的文体。

D.诗歌体制演进规律表明:未来诗词与音乐结合,唱响时代强音,就能再度获得最具生命力的载体。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有数据表明,截至去年年底,以中老年妇女为主要群体的广场舞爱好者已超过2亿人,且群体规模还在不断地增长。然而,从广场舞出现伊始,这种群体性文化健身活动就始终伴随着争议。如何平衡社会各方的利益需求,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日,文化部、体育总局、民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文,称将合力引导广场舞健康开展,并要求各地为基层群众就近方便地提供广场舞活动场地,将广场舞活动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2

天津交响乐团长号演奏家田子崎说,每个人都有自已对于文化的追求和表达的方式,不能以简单的“对与错”来判断广场舞这一文化现象。田子崎说,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有特别强烈的归属感,他们的生活状态、工作习惯、荣誉获得都是建立在集体工作的模式上,退休之后的中老年人,由于这种习慣的使然,让他们本能地去寻找集体生活方式,而作为文化休闲娱乐的广场舞,是一种集体性文化活动,和他们的内心需求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吻合。再有,田子崎说,广场舞完美地将流行文化同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很多舞蹈动作也是根据中老年人的身体特点进行设计、编排,符合他们的欣赏习惯,这也是广场舞能够迅速风靡的一个原因。

针对广场舞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中国广场舞联合会会长杨艺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他建议,应该健康有序地去发展广场舞,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又要与社区环境和谐相处,同时大力开发广场舞人才培训市场,挖掘商业存量,形成独特的商业文化格局,也符合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战略需求。杨艺说,经过多年的发展,广场舞已经从简单的群体活动演变成特殊公共文化现象,任何文化从起步到走向成熟都需要一个过程,他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无论是否是广场舞的参与者,都应该保持公共文化思维意识,一起探讨广场舞发展的成熬之路。

(摘编自郑长宁《广场舞,文化视角下的健康发展之路》)

材料二:

(摘编自工人日报)

材料三:

近几年,广场舞因为种种矛盾与冲突,时常被置于舆论批判的聚光灯下,甚至引发对大妈这个群体的讨伐。其实广场舞早已有之,是城乡群众体育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国家层面和各级政府过去积极倡导全民健身活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广场舞的兴起。也因为广场舞参与性强,不需要高超的舞蹈技巧,并且对场地要求也不高,所以广受欢迎。

3

吉林省桦甸四中、磐石一中、梅河口五中、蛟河实验中学等2020届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随着电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d3pn7h8kq86wqu5roq73pebe0io3700lnu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