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静女》彭如静教案教学设计 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诗经·邶风·静女》教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3.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对诗经的回忆。

孔子曰:”诗三百,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关于诗经,同学们了解多少?(回忆学过的诗句),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没有用来形容天真、思想纯正、活泼、可爱、善良的年少的人与柔弱、友善年幼的动物。诗经很美,美在它的音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美在它也美在的意境“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也美在人,比方说今天我们

要来学习的《邶风·静女》 2.复习和了解诗经知识 二、诗歌知识 1、诗歌起源: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2、简介《诗经》

(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 按音乐内容分:

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惟有《鄘

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 B、雅:宫廷乐曲,

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 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4)诗经的表现手法: 朱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陈其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风雅颂赋比兴:六义) (5)形式特点:

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多数为隔句用韵。 B、多采用赋比兴手法。

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

3.疏通字词

通“汝”,你,指代“彤管” 4.诵读诗歌

教师带读,一段段带读,学生整段读两遍。 5.翻译

学生翻译,教师翻译一遍。 6.课文研读(小组讨论) 主题(约会),地点(城隅) 人物:

女孩:“爱而不见”

天真调皮

“贻我彤管”

“自牧归荑”

——

以物示情(喜爱) “我”:“搔首踟蹰”

憨厚痴情

“说怿女美”

“美人之贻” ——

爱人及物(喜爱) 相俟、相见、相悦 7.艺术赏析

形式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多数为隔句用韵。B、赋比兴手法。

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 8.小结

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融合在一起,表现男青年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反映出青年男女幽期秘约时的兴奋与喜悦。 七、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当堂背诵。 踟蹰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 chí

chú,意思是指徘徊,心中犹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踟躇是一个词语,读音是chíchú,意思是形容慢慢的走等,也指非常犹豫。

踯躅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zhí

zhú,意思是以足击地,顿足;徘徊不进貌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静女》彭如静教案教学设计 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诗经·邶风·静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二、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三、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四、教学方法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cvde3lyen76vac3ljxx41z4g1sgcd0187q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