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概述.doc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二章 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编制投入产出表是应用投入产出法的基础。从投入产出表中,可以得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种产品)之间技术经济联系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可以得到反映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关系的主要数据,这样就可以把投入产出分析应用于经济计划、经济分析和经济预测,可以编制各种投入产出应用模型。 与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相比,实物型表的编制方法比较简单、单一,而且许多国家已不编制实物型表,例如前苏联1977年、中国1987年、1997年的投入产出表中都没有实物型表。所以,本章的内容主要针对价值型表的编制。

§2.1 概述

编制投入产出表是一件十分艰巨的工作。例如,日本编制1975年产业关联平衡表(即投入产出表),以行政管理厅为主,十一个省厅合作,成立了专门机构。从1975年5月确定方针,到1978年6月分布第一批结果,1980年3月印发全部结果,共花费近五年时间。又如,前苏联编制1977年部门联系平衡表,一次性调查的规模为:40000个工业企业、23000个建筑单位、5000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数万个运输、商业、采购企业和单位以及40000个非生产领域的企业和单位。 在我国,目前的计划、财务和统计口径与投入产出表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异,这是编表的不利因素;但另一方面,我国有较为健全的统计体系和统计队伍,有大量统计资料可供应用,只要在编表时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统计资料,选择既满足编表要求又符合国情的编表方法,是能够较快地编制出中国投入产出表的。我国第一次正式编制的198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仅用了两年时间。 由于编制投入产出表的艰巨性,所以除极少数国家(例如北欧的挪威、瑞典等)每年编制外,大多数国家都采取数年正式编制一次、每年修正一次的途径。我国国务院曾发出通知,决定每隔5年编制一次全国表(逢二、七年度),在两个编表年度间修正一次(每逢O、五年度),即可满足应用的需要,又可节省一定的人力财力,是比较适当的。 下面首先就表的编制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的几个要点作些讨论。

一、四种调查方法的选择

通常有四种调查方法: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关于它们的概念,在统计学中已经介绍了。这里主要介绍它们在投入产出表编制中的应用。

普查,主要用于所有总量数据、重要的中间投入数据(例如发电的煤耗等)和所有进出口数据的调查。因为这些数据要求完整与准确。

重点调查,主要用于大部分中间投入数据和投资构成的调查。例如钢铁部门的中间投入数据,必须对占总产量90%以上的大中型钢铁企业进行调查;关于投资构成,必须对大中型投资项目进行调查。

典型调查,主要与重点调查配合使用。对于重点调查之外的部分,例如数量很多但产量很低的小型钢铁企业,只需要选择几个典型进行调查,然后进行推算即可。

抽样调查,主要用于数量众多、又无重点的调查对象。例如居民消费构成、商业等部门的投入构成等。

二、两种收集数据方法的选择

编制投入产出表时可以按行收集数据,也可以按列收集数据。

按行收集数据,如果以生产产品的企业和提供劳务的单位为调查对象,则要求这些基

1

层单位提供它的产出量(产品或者劳务)的去向,是如何分配和使用的,然后逐级汇总。但在实际上,基层单位无法提供这样的数据;如果以产品或者劳务的使用者为调查对象,则对于每一种产品或者劳务,都要向全社会进行调查,很难实施。所以不采取这种方法。

按列收集数据,即要求生产产品的企业和提供劳务的单位提供它的投入(产品或者劳务)的情况,然后逐级汇总。基层单位可以提供这样的数据,所以一般都采取这种方法。

三、两种价格的选择 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编制中一个颇麻烦的问题是价格问题。在实际中碰到的价格问题很多,下面仅讨论两点普遍的价格选择。 ⒈ 在不变价和现价之间,一般选择现价

用现价,可以与统计取得一致,大量的统计数据可以直接引用。在我国,增加值的计算、企业生产成本核算、消费额与投资额的计算,等等,都是采用现价。 采用现价的缺点是减低直接消耗系数的稳定性,并使得不同年份的投入产出表可比性差,因为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产品的价格变化是不一致的。 ⒉ 在生产者价格与购买者价格之间,一般用生产者价格

生产者价格指出厂价,购买者价格指到货价,二者之间相差流通费用,包括运费和商业物资费用。为什么在投入产出表中一般采用生产者价格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投入产出表平衡的需要。例如,钢铁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煤炭5000万吨,每吨以出厂价20元计,按生产者价格计,在钢铁部门列与煤炭部门行的交点应填入10亿。假设这5000万吨煤的运费为2.5亿,则在钢铁部门列与运输部门行的交点应填入2.5亿(当然还应加上其它消耗物资的运费)。这样,从煤炭部门这一行来看,所有部门的消耗相加、再加最终产品才能等于按生产者价格计算的总产出。如果采用购买者价格,在钢铁部门列与煤炭部门行的交点填入12.5亿,则横行相加不能平衡。从纵列来看,也只有按生产者价格计,才能平衡,否则将使流通费用重复计算,纵列相加不等于总投入。 二是直接消耗系数稳定性的需要。在编制价值型投入产出表时,应使影响消耗系数稳定性的因素越少越好。如果以购买者价格计算,则得到的消耗系数还将受到流通费用变化的影响,使其稳定性更差。 国外也有按购买者价格编制投入产出表的,但那样的表基本上没有实际用途。

三、三种概念的部门的选择

实际中存在三种不同的“部门”,各自具有不同的含义,搞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编制价值型投入产出表是很重要的。 1. 产品部门(纯部门) 产品部门,也称纯部门,是一类产品的集合,这类产品具有相同的用途、生产工艺和投入结构。例如,“钢铁产品部门”是钢铁产品的集合,可以包括铁矿石、生铁、钢、钢材等产品,但不包括由钢铁企业生产的机械、焦炭等产品。 产品部门的总产值应是列入该部门的各种产品的全社会总产量与其价格相乘后对所有产品求和。所谓全社会总产量,即包括在一个企业内部自产自耗,并没有出厂的部分,例如,一个钢铁企业生产的生铁主要用于本企业炼钢,并不向厂外销售,也计入全社会生铁总产量之中。因我国工业统计中主要采用“工厂法”,即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出厂产品才计算产值,象上述的生铁就不计入企业总产值之中。所以,按产品部门的总产值计算的全社会总产值是高于统计上的“社会总产值”的。我国按“产品法”统计的部门,主要为农业、运输业等和工业中的电力工业。例如,统计中的种植业总产值,就是直接从主要农产品的全社会总产量(主要包括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茶叶、烤烟等)中计算得到的。 2. 产业部门(混部门)

2

产业部门,相对于上述纯部门也称混部门,是一类独立核算的企业的集合,这些企业的主要产品属于同一产品部门。实际上,在每个企业中,除了生产主要产品外,还或多或少地生产一些次要产品,这些次要产品虽然与主要产品不属于同一类,但在“工厂法”统计中没有将它们分开。例如,“钢铁工业部门”,是一批钢铁企业的集合,在钢铁工业部门的总产值中,也包括钢铁企业生产并销售的不属于钢铁产品部门的其它产品(例如机械、焦炭等)的价值。再如,我国有几十个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但同样是石油化工企业,有些属于“石油工业部门”,有些则属于“化学工业企业”,依企业出厂产品产值中煤油产值和化工产值所占的比重决定,如果化工产值高于炼油产值,哪怕只高出一点点,该企业也就列入化学工业这个产业部门之中。 一般情况下,产业部门的总产值计算不同于产品部门,它所属的企业的出厂产品才计算产值,企业内部自产自耗部门不计入总产值。 由于产业部门与产品部门在定义上的不同,不难看出,同一产品部门的产品可能由不同的产业部门生产,而同一产业部门可能生产不同产品部门的产品。例如,同是焦炭,可以由钢铁工业产业部门所属的钢铁厂生产,也可以由炼焦工业产业部门所属的焦化厂生产。同一钢铁工业产业部门,可以生产属于钢铁产品部门的产品,也可以生产属于焦炭产品部门、机械产品部门的产品。 3. 管理部门 管理部门,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是一批企业的集合,这批企业在行政上同属一个管理部门。 显见,同一管理部门下的企业,可以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例如,冶金工业部管理的钢铁企业属于钢铁工业产业部门,而它管理的耐火材料企业则属于建材工业产业部门。反过来说,同一产业部门的企业,可能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管理部门与产品部门的关系更是显而易见的。 应该明白,上述不同的“部门”,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管理部门是实际存在的;产业部门只是在计划、统计中存在,在我国,计划指标是按产业部门口径制定下达,由管理部门执行,统计数据由管理部门收集,然后按产业部门口径汇总公布;而产品部门只是理论上的,实际中并不存在。 4. 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对“部门”的要求 按照投入产出的理论,其价值型表的部门应是产品部门,即纯部门的概念。投入产出理论的一个假设,就是一个部门只生产一种产品,一种产品只由一个部门生产,就是纯部门。按纯部门编制投入产出表,得到的直接消耗系数比较稳定、能较准确地反映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它除了受价格因素影响外主要是由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因素决定的。如果按产业部门编制投入产出表,其直接消耗系数还将受产品结构的影响,稳定性较差。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与计划、统计口径一致的“产业部门”是最普遍应用的部门概念,为了使投入产出法能在经济分析、预测和政策评价发挥作用,也为了减少编制投入产出表的困难,以“产业部门”作为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部门也是可行和必要的。 5. 部门的划分 部门划分或粗或细,决定着投入产出表的规模,究竟多少部门为宜,如何划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⑴ 尽可能与现行统计口径一致,可以更多地利用现有统计资料。例如我国现行工业统计中,把工业分成十四个部门: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煤炭及炼焦工业、石油工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建筑材料工业、森林工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缝纫及皮革工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工业、其它工业。每个部门下又分为若干个小部门,例如化学工业中又分为化学矿开采工业、基本化学原料工业、化肥工业等。如果在编表时尽可能地保持这些部门的完整,则有许多统计资料经过适当调整后即可使用。 ⑵ 尽可能地考虑到应用的方便。例如,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可以研究轻重工业的均衡发展,那么在编表时应尽可能地把轻重工业分开,同一部门中既有轻工业又有重工业的

3

应分开,例如将机械工业分为重机械工业和轻机械工业,将化学工业分为重化学工业和轻化学工业。 ⑶ 尽可能地适应本地区的经济特点。本地区较为发达的可以分得细一些,本地区较弱的行业则可粗一些。 ⑷ 编制国家表时尽可能考虑到国际间比较。通过各国投入产出表的比较研究,可以得出许多有意义的定量的结果,所以在考虑部门划分时,如有可能,则要参照国际上通常的划分方法。 ⑸ 要考虑数据收集的难易。一般讲,部门分得细些总是好的,但会给收集数据带来困难,使工作量大大增加,使编表时间过长而不能及时提供应用。对此要全面考虑。前苏联曾编制过1959年、1966年、1972年、1977年投入产出表,其价值表部门分别为83、110、112、119。我国已经正式编制的国家表、地区表的部门数目也在100左右,1987、1992、1997年的国家表分别为100、118和124个部门。

四、两种进口(或调入)处理方式的选择

在国家投入产出表中要涉及进口产品,在地区投入产出表中要涉及调入产品。因投入产出表主要反映本国(或本地区)产品的分配使用以及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所以要把进口(或调入)产品区分出来。 一般讲,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称为竞争型,一种称为非竞争型,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 竞争型方式 竞争型方式的特点是,在产品的分配、使用上不区分本国产品和进口产品,而在最终产品与总产品之间设置“进口”列,列出每个部门产品进口总量,从分配和使用的产品中加以扣除。由于在中间产品和最终使用的产品中对本国产品和进口产品不加以区分,即二者处于“竞争”状态,由此称之为竞争型方式。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简便,数据收集较容易,应用也方便。在数据收集时,不需要生产者区分他所消耗的产品是本国生产还是进口,而应用时,例如用于预测,只求得他所需要供给的某种产品的总量,允许本国产品和进口产品之间的竞争。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未能反映进口产品的使用情况。 由上述优缺点,不难发现,对于那些本国(本地)可以生产,甚至是主要生产,又需要少量进口(调入)的产品,宜于采用竞争型方式处理;而对于那些主要依赖进口的产品,研究进口总量及分配使用显得相当重要,则不宜于采用竞争型方式。实际上,国家表,尤其象中国这样的大国,本国有较强的生产能力,进口产品数量只占产品总量中很小份额,所以一般对进口采用竞争型方式。而对于地区投入产出表,由于地区经济的特点,总是有长有短,许多类产品主要靠外地调入,所以对调入一般不宜采用竞争型处理方式。 2. 非竞争型方式 按非竞争型方式处理,则要把进口(调入)产品在分配使用上(即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与本国(本地)产品区分开来,于是一般投入产出表的第Ⅰ象限、第Ⅱ象限被分成两部分。由于进口与本国产品完全区分,不存在二者之间的竞争,故称为非竞争型处理方式。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清楚地反映了进口(调入)产品的使用情况;缺点是收集数据困难,一般讲用户并不知道所使用的产品来自何处;另一个主要缺点是应用不方便,这种处理方式实际上将每个用户使用的进口产品和本国产品的比例固定化。例如,报告期生产10万吨生铁,消耗本地区铁矿石和外地产铁矿石各为10万吨和8万吨,那么计划期需生产20万吨生铁,是否一定要本地提供铁矿石20万吨、外地调入16万吨呢?其实不一定如此,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调整。 由上可见,非竞争型方式适宜于那些本国(本地)不能生产或很少生产、主要依赖进口(调入)的产品。在实际上,地区投入产出表中对调入产品往往采取非竞争方式,而国家投入产出表不宜采用这种方式,理由前面已经讲述了。

4

五、三种流通费用分解方法的选择 为了实现按生产者价格编制投入产出表,必须对购买者价格中的流通费用进行分解。一般可有三种方法。 ⑴ 直接分解法 每一个部门或每一个企业在计算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物资的价值时,直接将流通费用扣除,按生产者价格计算。这就要求提供各种产品的生产者价格(即出厂价格),如果没有,只有让基层企业直接分解。 在我国,一个生产单位如果直接向另一生产单位购买物资,其运费由供货单位垫付,收货单位接货后,一并向供方支付包括运费在内的款项。然后在财务上以一笔帐记入,并不分清其中多少是运费。所以若要求生产单位直接分解流通费用,就要从一张张到货单据上查找,可以想象,这个工作量是很大的。即使这样,也还不能完全分解,因有些物资来源于流通部门,对这些物资还必须弄清它们由生产单位到达流通部门的流通费用。 ⑵ 按行分摊法 这是一种近似的处理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各部门或企业按购买者价格填报各项消耗物资的价值量,然后由运输、商业物资等部门提供按货类划分的流通费用,再按比例分摊扣除。例如,表2-1-1中每格左边的数字是按购买者价格计算的。钢铁部门、电力部门各消耗煤炭部门产品12.5亿、25亿。若铁道部门提供该年运送煤炭产品的货运收入为25亿,则将这25亿按比例从各部门对煤炭产品的消耗额中扣除填入铁道运输行中。结果出现每列中右边的数字,这数字就是扣除了铁路运费以后的数字。对其它交通部门运费以及商业物资费用,都按此办理,就将流通费用分解出来了。

表2-1-1 流通费用的分摊 单位:亿元 ? 煤炭部门 ? 铁道运输 ? 中间使用 … 钢铁 电力 部门 部门 … 12.5 10 25 20 … 2.5 5 … … … 小计 75 60 15 最终使用 消费 积累 … … … … 小计 50 40 10 总 产 出 125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大大减轻收集数据的工作量,而且基本准确。它的误差就在于把各个部门消耗的某种产品的单位流通费用认为是相同的。这从个别企业来讲误差会较大,因有的企业远离产品产地,而另外的企业又可能紧挨产品产地。但从部门的角度看,每个部门中企业很多,分布很广,这样的假设所造成的误差就很小了。部门分得越粗,误差越小。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⑶ 按列分摊法 原理与上述方法类似,只是它要求流通部门提供产出,即为各个部门所消耗的流通费用是多少。例如,钢铁部门在生产中所消耗的煤炭部门产品、钢铁部门产品、建材部门产品按购买者价格计各为125亿、10亿、5亿,假设不消耗其它产品,共为27.5亿。铁道部门提供,为运送这些物资,其货运收入为5.5亿,假设流通费用中只有铁路运费,那么按比例分摊扣除运费后,得到按生产者价格计算的各项消耗为10亿、8亿、4亿。 这种方法也较简便,但与按行分摊法比较,有两个缺点。一是造成的误差较大,它是认为某一部门所消耗的各个部门的产品的单位流通费用是一样,而往往又是以价值量为单位,这显然不合适,1亿元的煤炭和1亿元的石油的运费相差很大,其它也是如此。二是

5

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概述.doc

第二章投入产出表的编制编制投入产出表是应用投入产出法的基础。从投入产出表中,可以得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种产品)之间技术经济联系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可以得到反映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关系的主要数据,这样就可以把投入产出分析应用于经济计划、经济分析和经济预测,可以编制各种投入产出应用模型。与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相比,实物型表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cu656b05r7yqpo85se79mzf00wrvr00ixw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