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论席勒朴素的诗与伤感的诗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

读席勒《论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有感

席勒是18世纪立足在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著名德国文论家,尽管诸多巨著把其归在古典主义时代,但都无一例外地将其理论、审美思想等视作浪漫主义理论的源头。在其审美理论中,就以出现界定古典诗与浪漫诗的标准——模仿与表现,这对文学观念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崇尚古典主义中人性的统一,但又深深认识到社会发展规律的不可逆转,于是他只能追求完美人性的重塑。这些理论出自席勒最重要的美学论文——《论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

我把席勒这一美学论文归纳整理为以下三个部分:诗人的性质与界定、诗的观念及其应用、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的比较,最后还有一些个人的见解和阅读的感受。

一、诗人的性质与界定

席勒指出:“诗人或则就是自然,或则寻求自然。前者使他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使他成为感伤的诗人。”诗人还必须要充分表现人性,否则就不是诗人了。

在席勒的理论中,朴素的诗人主要是指处在纯粹自然的古代诗人。朴素诗人整个的人活动着,就会形成一个朴素的感性统一体、一个和谐的整体。感性和理性、感受能力和自发能力是不存在相互的矛盾的,因为在那个时候人的感觉、思想是毫无意义的——这些感觉和思想只是出于一种必然的规律和反映现实的要求。

随着物质文化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思想和现实出现背离的现象。诗人就会以寻求自然作为表现自我的途径。这时候,他就成为了感伤诗人,多指近代诗人。工业文明改造了这些诗人,使得存在于他内部的感觉上的和谐消失了,他只能不断地追求道德上的统一。存在于纯粹自然的人身上的和谐,只能存在于文明阶段的人的理想状态中。而这些和谐又不能成为于诗人的内在品质,就只能作为诗人的一种思想概念和理想追求了。

二、诗的观念及其应用

所谓诗的观念,可以理解为诗的使命或者诗的任务。诗就是要尽可能完善地去表现人性。诗的精神必须与人的道德本能结合,展示人性,否则诗人将会背离自然,失去其植根的土壤。

我们把“诗表现人性”这一概念套入纯粹自然和文明阶段的两种诗人中,就不难理解席勒的推论了。当人还在于自然朴素的状态,那么他就是一个朴素而感性的和谐的统一体,他必然是尽可能“真实”地模仿现实,并凭借自然的真实、感觉的真实去打动读者。而当人处在文明状态中,他内在就不再是一个朴素而感

精品

.

性的和谐统一体了,他不具备和谐的品质,他需要

精品

.

通过主观沉思和情感冲突来疏远现实。表现理想就成为了他实现自己的途径。因此,这些近代诗人是靠理性去打动读者。

在我们看来,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实现自我的途径,但是席勒认为凌驾于这两者之上的观念可以使之统一:观念与人性观念相一致。

三、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的比较

因为朴素诗人满足于纯粹的自然和感觉,或者说他本来就是自然,所以朴素的诗能够主客合一地摹仿自然、拥抱现实。无论诗人采取怎样的摹仿形式,即使依附在诗中的印象不同,审美印象的实质也是不会产生变化的。因为审美印象表体现为感觉强弱或其外在形态的变化而已,感受的内容是一样的。正是因为朴素诗的起源和效果具有严格的一致性,在不同的时间或空间里,审美印象都不会产生任何分歧。

由于朴素诗人表现的是一种和谐,所以他经常都以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行动,任何时候都是同一的、完整的。他们把人性最高的价值在现实世界中予以再现,他们的感觉是真实的、和谐的。所以当读者对朴素的诗有所体验时,会产生愉悦的享受——精神活动和感性生活的丰富性。

感伤诗人主观思考客观事物对他所产生的印象,并把自己和客观现实分割开来。他们往往需要关心两种对立的力量:现实的(或有限的)和理想的(或无限的)。因此,寻求现实、表达自然,成为感伤诗人情感的两个变量。在处理这两者关系上,不同近代诗人会有不同的方式:侧重于现实或侧重于理想。

如果说读者在读朴素的诗的时候是宁静而平息的,那么在读感伤的诗的时候精神会完全处在运动中、紧张中、徘徊于相反的感情中。那是由于现实给予感伤诗人的一种热烈的情感,这种人性和道德本能要求他们从一个有限的状态走入一个无限的状态。

四、美学思考与阅读感悟

席勒除了在《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提倡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学创作方法,还反映出他崇尚自然、追求美好人性的理论思想。无论是反映现实还是投射理想,他始终认为自然才是“燃点和温暖诗的精神的唯一火焰”,自然是诗的创作源泉。在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相统一的时期,现实和人的本性几乎是一致的,人与自然可以和谐相处甚至说是水乳交融。因此,古代诗人需要完全地反映和再现自然,使人的天性与自然现实得到完美的结合。而在工业文明年代,人即使在道德本能的作用下,还是难免和自然背离。在这时候,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状态就会被打破,思想感觉就会与现实自然脱节。因此,近代诗人需要寻找自己失去的本性

精品

.

,寻找朴素的自然。

席勒笔下感伤诗人是明显优胜于朴素诗人的。

现实首先是低于理想了,而现实存在的事物又是有限的,它根本不能和思想、理想的无限性、自由性相比较。那么,本是自然又模仿自然的朴素诗人被现实所限制,而寻求自然、表达理想的感伤诗人却具有无条件的自由。在这方面而言,感伤诗人存在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朴素诗人需要完成的使命是有限的,他能给读者带来平和的心境,让我们勇敢愉快地走向现实。朴素的诗给我们的是激动,它并不能使我们疏远现实,只能把我们带回到现实生活中去。但是,感伤诗人所要完成的使命却是无限的,他更多时候会让我们恐惧、讨厌现实生活。所幸的是,感伤的诗不仅能使读者在冥想中觉醒,自觉追求理想的世界,最终还能把我们引向隐逸和恬静。

感伤诗人更能得到席勒的赞美。连席勒自己也说:“人凭借文化去努力实现的目标,比起人凭借自然去达到的目标,可能更受偏爱。”尽管他总是在羡慕那些处于古希腊黄金时代的朴素诗人,羡慕他们的简单,羡慕他们的自由,但还是由心地赞叹那些明知道理想无限还在锲而不舍地追求完美人性的感伤诗人。

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希望比较出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的高下,直到我真正理解了席勒所说的,观念与人性观念相一致时两种途径将走向统一。换言之,为了发挥两者的优势,的确是可以把二者统一起来,使之成为既不脱离自然又不至于庸俗的实际自然的,既能理想化又不落于空想的,表现人性的诗作。以人性、道德本能为媒介,完美地结合现实和理想,朴素和感伤,模仿和表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才是席勒所倡导的。但是这些抽象的结合,是否就能象席勒所想的,可使人性得到和谐、道德得到完善、社会得到改造?我想未必。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论席勒朴素的诗与伤感的诗

.读席勒《论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有感席勒是18世纪立足在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著名德国文论家,尽管诸多巨著把其归在古典主义时代,但都无一例外地将其理论、审美思想等视作浪漫主义理论的源头。在其审美理论中,就以出现界定古典诗与浪漫诗的标准——模仿与表现,这对文学观念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崇尚古典主义中人性的统一,但又深深认识到社会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cstf9huku4vbt01gdv99bpag891im0041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