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声声慢》教学设计 (6)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声声慢》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还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高一的学生心理上摆脱了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可塑性极强。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教学要求:

1、抓住意象,品味语言,归纳出诗词蕴含所蕴含的情感。 2、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教学难点: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 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学习方法:

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释惑的学习乐趣。

②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从而感染学生,使他们更进一步的接受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播放《一剪梅》乐曲并提问: 师: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么? 生:李清照。

师:李清照以绝世才学,独步词坛,光耀千秋。她以70年短暂的生命书写了万世流传的凄婉与柔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的代表作品《声声慢》。

二、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师:请大家看,“声声慢”是这首词的什么? 生:词牌名。

师:看这个词牌名,同学们认为该用怎样的语速来读这首词呢? 生:用较缓慢的语速读。

师:请同学们慢慢地大声读一遍《声声慢》。注意读准字音,语速要慢。 学生齐读课文。

三、学生质疑课文,就本文提出疑问:

师:同学们,课前预习时已经要求大家自读课文,总结出你解读这首词的疑惑之处,下面就请大家按照前后桌四人小组交流各自总结的问题,并且由组长记录下来。

明确学生提出的问题:

师:哪一组回报你们组的质疑问题? 学生明确:(1)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词人是怎样表现这些思想感情的? (3)词人为什么这么“愁”?

四、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探究解决问题(品味词人的思想感情)

师:请同学们利用已掌握的鉴赏诗词技巧以及之前下发关于李清照的材料分组合作学习探究,解决你们提出的问题。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师:哪一组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1:全词表现了词人的愁苦、哀伤以及凄凉的感情。 师:其他同学认同这一组的看法么? 生:认同。

师:哪组来回答第二个问题?

生2:作者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抒发愁苦哀伤的情感,如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是直接抒情;“冷清”既指环境,也指词人的心境,忧愁所致。“凄”、“惨”、“戚”写出了词人悲愁、哀伤的感情。

师:那么,词人在寻觅什么呢?

生2:也许在寻觅以前安定、闲适的生活,丈夫在世时的情意。 师:找到了么?

生:没有,作者陷入了愁苦的境地。

师:你能把这句词的愁味读出来么?来尝试一下。 (生2诵读第一句) 师:“凄凄惨惨戚戚”用低、高、低的音调来读,“戚戚”拖音读效果更好,请你再尝试一遍。下面再请同学们说说词人怎样表现愁苦的思想感情的?

生3:词人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愁苦、哀伤的感情。如词中“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中的“淡酒”这一意象,“酒”是“愁苦”的象征,饮酒是为了抵挡风寒暖身,更是暖心。无奈酒淡,抵挡不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用意含蓄。说酒淡,实际上是说愁浓,淡酒压不住浓愁,反而更愁,表明作者的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何等的凄苦。

师:下面请用低沉的声音,哀伤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尝试朗读本句。刚才这位同学通过抓住意象的象征意义,解读景语,感受词人的感情,还有那组同学抓住景物描写分析词人思想感情的?

生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中,词人借助“雁”这

一意象传达了内心中的愁苦,“雁”象征离愁,在风急、酒淡,愁绪难消的情景中,词人更感忧愁。北雁南飞,来年春天还可飞回北方,可我只能客居天涯,便有天涯苍茫之感,对故乡的思念,真是“故向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师:为什么说是旧时“雁”?

生4:也许雁曾为她与丈夫传过舒心,可雁尤在,人已去,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更是伤心不已。另外,“伤心”是情感语言,可感受到词人悲伤的感情。

师:很好,你的分析,让老师看到了萧瑟的秋风中,李清照愁苦的影子,如果你能读出你所理解的愁味就更好了。

(生4尝试朗读)

师:还有哪一组同学回答第二个问题? 生5:“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词人以花喻人,触景生情,看到满地残花,联想到自己就好像那无人采摘,无人怜惜的落英一样,表现了作者孤苦伶仃,容颜憔悴的凄凉晚景。

师:还有一处景物描写,不知同学们找到了么?哪一组同学分析? 生6:“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也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词人心中的愁苦之情。“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代表凄清、冷落、愁苦;“雨”是哀愁,愁思的象征,词人苦等夜晚来临,日长难熬,度日如年,细雨落在梧桐叶上,又点点滴滴的洒在地上,那是梧桐在落泪吗?是作者的心在滴泪,绵绵细雨很像作者心头浓重的愁绪。看似没有边界,又是在黄昏时刻,这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借景抒发愁苦的情感。

师:你能读出这句词中的愁味吗? (生6朗读这一句。) 师:在雨中,在这花中,在这景中,我们看到的是李清照的什么?(生:愁),这就是诗词的含蓄之美。本句中“更”字读重音,“点点滴滴”四个字由轻到重,一字一顿,请全班齐读一遍。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生:直接抒情,这小小的一个愁字,又如何道得尽词人的痛苦和哀伤呢?课件愁绪齐天也。

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诗人采用了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感情。一份伤感,一份无奈,词人为什么如此千愁百转呢?谁根据李清照的资料谈一谈你的分析呢?词人为什么而愁呢?

生7:因为丈夫去世,颠沛流离之苦,独居(孤独)之悲,对故乡的眷恋。

师:还有别的同学补充吗?请同学们看一首诗。 (生齐读诗《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

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

土。

这还是那个悲悲切切的李清照吗?诗人出了因为我们之前所说的原因而愁苦,大家还能感受她因为什么而愁苦呢?

生:因为国家灭亡而愁。

师:是啊,这是北宋灭亡之后,颠沛流离的李清照的心声。李清照与岳飞、文天祥、辛弃疾、陆游有同样的情怀与豪情,但是面对国土的沦丧,南宋王朝却软弱妥协,在当时那个封建社会,她能像岳一样驰骋疆场吗?(不能,因为她是女人)她能像文天祥那样上朝议政吗?(不能,因为她是女人)他能像辛弃疾那样喝酒骂斥吗?(不能,因为她是女人)她能像陆游那样给子孙遗志吗?(不能,因为她没有子嗣)她能够得到同时代女子的知心相交吗?(不能,没有朋友,女子无才便是德)。

她的愁中有亡国之痛,这就是集国愁、家愁、情愁于一身的李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她的愁中有悲痛、哀伤、凄苦、悲凉,她的愁浓得化不开,深的不见底,广的没有边,就是好汉的历史长河也装不下她无尽的悲愁。万般愁苦要经历几番风雨才能消解啊!

五、师范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来到800多年前的那个秋雨绵绵的黄昏,去聆听那个化愁为悲的灵魂的痛苦哀号。 (放音乐,教师范读)

师: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悲情,一字泪,满纸呜咽,她和着血和泪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孤雁悲鸣,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刻品味她的悲愁。

六、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师:她的思想已经凌驾于社会之上,可是她的地位却最卑微,她的才学已凌驾于众人之上,她的处境却最孤独,读最后一句的时候,应抬头替她控诉,把这位孤苦奇女子的孤愤、孤高、孤傲一起读出来,让那个化愁为悲的灵魂听到,让那个没有易安栖身之地的社会听到。

结语:现实生活中,但愿快乐幸福与我们永远相伴,阅读世界里,希望同学们能接近李清照,认真体会那份美丽的忧伤与忧伤的美丽。

七、延伸拓展:

我从文中 一句中,联想到 这句诗。 寻寻觅觅——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故乡何处是,里了除非醉。 满地黄花堆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三杯两盏淡酒——酒入悲肠,化作相思泪

梧桐更兼细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板书:

亡国之痛

丧夫之哀

流离之苦 怎一个愁字了得?更几

番风雨能消!

独居之悲

八、探究性作业:仿照这首词的写法写一段关于“愁”的片段。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九、课后反思: 优点:

1、课前开始播《月满西楼》,营造诗词气氛,引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学习情境创设得较为成功。

2、课前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使得学生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而且自己也阅读了大量关于李清照的事迹及诗词,了解她的经历,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让学生准确把握愁的诸多内涵。同时在阅读中知道作者前后期的经历不同,词作的风格也不同。

3、教学思路十分清晰。在分析“愁”时,指导学生赏析的方法,这种赏析的方法也是贯穿在整堂课的赏析过程中的。

4、教学中以读促讲,本节课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的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自己品读意象,说出自己的感受,课堂上讨论落到了实处,使学生明确具体任务,做到了让学生个体直接与文本对话。老师的点拨也十分到位。

不足:

1、学生朗读的时间太少了,我指导学生诵读方法欠妥。

2、解决“词人为什么这么愁”问题时,我非常在意时间,显得急躁,代替了学生的深度思考。给学生时间不够充分,整个课堂感觉很“赶”。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声声慢》教学设计 (6)

《声声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cdkv9o2s73blzb1bwa62p7v43zg0p00hws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