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月5年240 1目 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自然状况 第二节 综合评价 第三节 机遇挑战 第二章 指导思想 第一节 开发原则 第二节 重大关系 第三章 目标和任务 第一节 战略目标 第二节 战略任务
第三节 主体功能区划分 第四章 优化开发区域
第一节 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第二节 区域发展定位及重点 重点开发区域 第五章.
第一节 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第二节 区域发展定位及重点 第六章 农产品主产区
第一节 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第二节 区域发展重点 第七章 重点生态功能区 第一节 功能定位和类型 第二节 规划目标 第三节 发展方向 第四节 开发管制原则 第八章 禁止开发区域 第一节 功能定位 第二节 管制原则 第九章 区域政策 第一节 财政政策 第二节 投资政策 第三节 产业政策 第四节 土地政策 农业政策 第五节 第六节 人口政策 第七节 民族政策 第八节 环境政策
第九节 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第十章 绩效考核评价
第一节 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第二节 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
第一节 省政府有关部门职责 第二节 市县级人民政府职责 第三节 监测评估 附件: 序 言
国土空间是宝贵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为了我们的家园更美好、经济更发达、区域更协调、人民更富裕、社会更和谐,为了给我们的子孙留下天蓝、 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必须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科学开发我们的家园。.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有利于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有利于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制定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 《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编制,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依据,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是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对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美丽辽宁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必须切实组织实施,加强监测评估,健全法规、规章,建立奖惩机制,严格贯彻执行。
本规划推进实现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时间是2024年,规划任务是更长远的,实施中将根据形势变化和评估结果适时调整修订。本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全省陆地国土空间以及内水和领海。鉴于海洋国土空间在主体功能区中的特殊性,有关部门将根据本规划编制全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本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另行发布实施。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自然状况
辽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南临黄海、渤海,东与朝鲜一江之隔,与日本、韩 国隔海相望,是东北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
——地形地貌。全省地势北高南低、山地丘陵分列于东西,中部为东北向西南
缓倾的长方形平原,地形概貌大致是“六山一水三分田”。
——气候条件。地处欧亚大陆东岸,属暖温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温度适中、雨热同季、春秋季短、冬季寒冷、雨量不均、东湿西干。 ——河流状况。境内河流分布众多,流域面积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6条。主要河流有辽河、鸭绿江、浑河、太子河、大凌河和大洋河等,大部分河流自东、西、北向中南部汇集,注入海洋。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品种齐全,分布广泛。铁、锰、石油、天然气、油页岩、钼、熔剂灰岩、滑石、菱镁、硼、金刚石、玉石等矿种己探明储量,均居全国前列。
——植被状况。全省植被类型多样、物种资源丰富。东部低山丘陵区森林覆盖率高;中部平原及沿海低地以农业植被为主;西部丘陵低山区以林地和农业植被为主。
——气象灾害。暴雨、干旱、寒潮、低温等气象灾害常有发生。 ——海洋资源。海域广阔,海岸线长,海岛资源丰富。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等资源蕴藏量丰富,开发潜力大。 第二节 综合评价
通过对全省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重要性、自然灾害危险性、人口集聚度、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优势度等因素的综合评价,全省国土空间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可建设用地资源相对短缺,但尚具有一定开发潜力。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国土开发强度已经较高,扣除必须保护的耕地和已有建设用地,今后可用于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建设用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工矿建设用地比重相对较高,绿色生态空间、生活居住与公共设施建设空间相对较少。补充耕地任务繁重,节约、集约用地有待加强,农村居民点用地、工业园区用地、废弃盐田建设用地等具有一定的内部 挖掘潜力。.
——水资源相对贫乏,人均占有量少。根据辽宁省第二次水资源评价结果,全省年均水资源总量为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811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7%。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夏秋降水量较多,冬春较少;辽西、辽北、辽中地区水资源不足,辽东地区相对丰富,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 ——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但环境容量压力依然较大。一些地区剩余环境容量相对不足,局部主要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承载力。工业和城市密集地区污染物排放量接近或者超过环境容量标准。 ——局部生态问题有所缓解,但生态系统的总体调节能力仍然不强。西北部水土流失区、科尔沁沙地南缘土地沙化区生态系统依然脆弱。中部平原地下水漏斗区、沿海海水入侵区生态问题依然严峻。辽东水源涵养区、辽河和鸭绿江河口三角洲天然湿地以及自然海岸带等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依然较大。 ——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但区域发展不够协调。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不尽合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及居民生活水平依然存在差距。 第三节 机遇挑战
从现在到2024年,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决胜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态势对国土空间开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满足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空间需求面临挑战。随着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和突破
辽西北战略的深入实施,全省将继续保持竞相发展的态势和多点支撑的局面,中部和沿海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将逐步饱和,保障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压力增大。 ——城镇化进程加快,满足城市建设的空间需求面临挑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既增加了扩大城市建设空间的要求,也带来了农村居住用地闲置等问题,优化城乡空 间结构面临许多新课题。.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需求面临挑战。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尚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必然占用更多空间,甚至不可避免地占用一些耕地和绿色生态空间。
——水资源供求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满足水源涵养的空间需求面临挑战。随着各方面用水需求的增加,水资源供需平衡将面临较大压力。满足用水需求,既要依靠水资源节约和科学配置,又要恢复并扩大河流、湿地和森林等水源涵养空间。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满足居民生活的空间需求面临挑战。全省正处于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阶段,对扩大居住等生活空间提出了新的需求,也因农产品消费需求增加而对耕地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章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树立新的开发理念,创新开发方式,调整开发内容,规范开发秩序,提高开发效率,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 第一节 开发原则
——优化结构。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调整空间结构,保证生活空间,扩大绿色生态空间,保持农业生产空间,合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规模,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保护自然。按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根据国土空间的不同特点,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以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划定生态红线并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和环境政策,有度有序开发,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道路。 ——集约开发。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把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作为国土空间开发的重要任务,引导人口相对集中分布、产业相对集中布局,走空间集约利用 的发展道路。.
——协调开发。按照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进行开发,深入实施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 ——陆海统筹。按照陆地国土空间与海洋国土空间相统一,以及海洋系统的相对独立性进行开发,促进陆地国土空间与海洋国土空间协调开发。 第二节 重大关系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应处理好以下重大关系: ——开发与发展的关系。发展通常是指经济社会的进步,是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必然要求。开发是实现发展的具体活动,发展需要对国土空间进行一定强度的开发。本规划所提开发特指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限制或禁止开发特指限制或禁止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并不是限制或禁止所有的开发行为,并不是限制或禁止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主体功能与其他功能的关系。主体功能不等于唯一功能。明确一定区域的
主体功能并不排斥发挥辅助功能。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作为城市化地区,主体功能是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集聚人口和经济,但也必须保护好区域内的基本农田等农业空间,保护好森林、水面、湿地等生态空间,提供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和生态产品。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作为限制开发区域,主体功能是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生态系统稳定,但也允许合理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允许发展那些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当地资源环境可承载的产业,允许进行必要的城镇建设。对禁止开发区域,要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政府从履行职能的角度,对各类主体功能区都要提供公共服务和加强社会管理。 ——主体功能区与区域发展战略的关系。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为了落实好全省区域发展战略。本规划按国家规划要求,将辽宁中部和南部部分市的市区确定为优化开发区域,就是要促进这类人口密集、开发强度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区域,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为其他地区腾出更多发展空间。把沿海与中
部地区的一部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域确定为重点开发区域,是为了引导生产要素向这类区域集中,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经济发展。把辽东山区和辽西部分地区一些不具备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条件的区域确定为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类区域的生态产品生产力,更集中地落实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尽快提高当地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 ——主体功能区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把农产品主产区作为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区域,是为了切实保护这类农业发展条件较好区域的耕地,使之能集中各种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更集中地落实到这类区域,确保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农村面貌不断改善。此外,通过集中布局、点状开发,在县城及一些重点镇适度发展非农产业,可以避免过度分散发展工业带来的对耕地过度占用等问题。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政府对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设计和总体谋划,是确保全省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主体功能区的划定,是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在各地区各部门充分沟通协调基础上确定的。政府在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中的主要职责是,明确主体功能定位并据此配置公共资源,完善法规、规章和政策,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市场主体根据相关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有序进行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形成,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政府主要是通过编制规划和制定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向这类区域集聚。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形成,要通过健全法规规章和规划体系来约束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行为,通过建立补偿机制引导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自觉推进主体功能建设。 第三章 目标和任务 第一节 战略目标
年,辽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目标是:2024到
——空间开发格局清晰。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构建以“一带一区”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主要城市化地区集中全省大部分人口和经济总量;构建以“五区”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农产品供给安全得到切实保障;构建以“两屏一带两廊”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