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2024)高一语文下册必修第一单元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戏剧的无形剧本 郑劭荣
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剧目浩如烟海,这在世界戏剧史上十分罕见。旧时演员动辄能演数十上百出戏,且往往没有文字剧本,不经排练,表演时直接“台上见”。中国戏剧是如何创造这些奇迹的?其中的奥妙在于创出了一种特殊的无形剧本——口头剧本。
长期以来,民间一直有“提纲戏”的表演传统,唱词、念白、唱腔及舞台动作均由演员即兴发挥。这类在表演中生成、使用,以口头为传播媒介的剧本称为“口头剧本”。口头剧本不立文字,口耳相传,是中国戏剧非常古老而珍稀的文化遗产。
口头剧本最早可追溯至先秦优戏。优的表演以言辞便捷、即兴调谑为特色,缘事而发,或讽谏,或娱人。宋元时期,说唱伎艺繁荣,口头剧本由此形成。
元代是我国戏剧史上首次大量产生书面剧本的时代,以剧本、剧作家为中心的戏剧体制开始形成。实际上,元代伶人不只是被动接受剧作家的文学剧本,他们广泛参与了剧目的舞台创作。
明清传奇史背后,亦潜藏着一部深厚的口头创作史。《琵琶记》等演出本为考察当时的舞台实貌提供了重要线索。此类文本清晰表明,伶人在舞台上依托文学剧本,即兴穿插、增添、改换或删减宾白科诨,插演各类戏耍杂艺。
戏剧套语是演员编创口头文本的重要手段。所谓戏剧套语,是指在不同剧目中反复使用的程式化的戏词。其源头可以追溯至古代的俗赋,它以说唱的形式进入戏剧,演化为戏剧表演的一种手段;体现在书面文本上,则以寄生文体的形式存在于戏文、传奇作品中。后代戏剧套语是世代累积、集体创作的结果。除了艺人的原创,或源自师徒间的口传心授,或采集于历代的诗词、小说和兄弟剧种,或来自民间说唱、民歌民谣、民间俗语。套语一般为韵文,
体裁形式多样,包含赋、诗、词、联、格言谚语、民歌民谣等多种文体样式。最常见的是“赋”体套词,艺术手法多样,尤其以托物起兴与铺陈夸饰最能体现中国戏剧的民族风貌。 念白与唱词是口头剧本编创的核心和重点。念白有许多公式化语句,最典型的如“引”“诗”等,它们各有其定制和应用规则,艺人熟练掌握这些规则,即可独自编词。同样,唱词亦并非全由演员自己原创,他们有许多现成的词句可以套用,也有现成的手法可以借鉴。口头文本的编剧者很少事先设计舞台动作、舞台效果等,一切由艺人根据剧情的需要和戏曲固有的套路来表演。戏曲艺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建立了一系列表演上的动作规范,产生了丰富的表演程式,这些程式为口头剧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语汇。
口头剧本保存了中国戏剧古老的艺术形态,是传统戏曲最具民族特色的演剧方式,目前全国仍有数十个剧种依然采取即兴演剧的方式。它不仅仅补充了中国戏剧史中无文字记录的部分,丰富了戏剧史,更是我国戏剧发展的主渠道。
(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戏剧剧目数量极多,旧时演员演出往往没有文字剧本,在没有排练的情况下就上台即兴演出。中国戏剧能创造这些奇迹的奥妙便在于创造出了口头剧本这样的剧本样式。 B.宋元时期,说唱伎艺繁荣,伶人不只是被动接受剧作家的文学剧本,他们广泛参与了剧目的舞台创作。
C.念白与唱词并非完全由演员自己原创,其中有许多公式化及现成的语句,艺人只要熟练掌握这些规则,就可以独自编词。
D.口头剧本保存了中国戏剧古老的艺术形态,补充了中国戏剧史中无文字记录的部分,是我国戏剧发展的主渠道,是传统戏曲最具民族特色的演剧方式。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口头剧本以口头作为传播媒介,不立文字,口耳相传。口头剧本出现于先秦,形成于宋元,贯穿古今。
B.戏剧套语是演员编创口头文本的重要手段,普遍具有传承性和集体性特征。C.所谓戏剧套语,是指在不同剧目中反复使用的程式化的戏词。后代戏剧套语除了艺人的原创之外,便都源自师徒间的口传心授。
D.念白、唱词的程式化以及表演的套路化并不排斥艺人的灵活运用和发挥。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举《琵琶记》的例子,论证了明清戏剧表演中伶人广泛参与舞台创作的观点。 B.文章以口头剧本的发展阶段为立论基础,论证了口头剧本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C.文章从口头剧本的历史传承、表现特点、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证,思路清晰。D.作者在阐明对待“口头剧本”的态度时,既肯定又否定,一分为二,客观辩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
当前一些技术工种开高薪都招不到人,职业院校的生源并未随着技术工种的吃香而随之“火爆”,这除了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也与整个社会的人才观念和文化偏见有关。有论者指出,近两年热闹非凡的各城市之间的“人才大战”,多数还是突出学历,主要按照本科、硕士、博士的分类给予相应优待,而职业技术人才落户虽然也打开了缝隙,却居于次位,门槛也高得多;而在教育政绩的考核中,也还是偏重于“大学生”的培养数量。另外,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未尝没有偏见。一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看法是,中西部地区要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其实,东部地区同样应该重视职业教育,如此才能让人才供给和需求在地域分配上更加吻合。
(摘编自朱昌俊《高级技工严重短缺学历偏见早该放下》)材料二:
为破解“技工荒”,不少企业和地方都以重奖和高薪的方式来吸引和激励技术人才。让人无奈的是,很多时候高薪和重奖也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与此同时,却有不少技术工人申请到国外“打洋工”。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甚至德国,都有中国高技术人才获得工作签证,涵盖电焊、水电、安装等工种。为什么中国技工要舍近求远?除了经济收益高这个重要原因外,恐怕就是在国外从事技术工作,社会地位并不会低人一等。比如“水电工”这个职业,在不少西方发达国家就很有含金量。对此,全社会都要树立“让劳动者体面工作”的意识和信心,给予普通劳动者重奖和高薪不应是权宜之计,而应成为常态,让“劳动最光荣''深入人心.
要从根本上破解“技工荒”,我们必须营造重视技能、尊重技工的社会氛围。在提高技工人才收入的同时,更要注意消除其成长路上的瓶颈,让年轻人看到当技工也可以有尊严地生活,看得到事业前途和人生希望。唯有如此,才能迎来技工人才的春天。
(摘编自罗旭《“不屑当技工”心态必须破除》)材料三: 2012-2016年普通本专科、中等职业教育及普通高中招生人数 材料四: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谈到高职扩招背景时表示,一是经济结构变革有要求。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变革、增长动力转换的攻关期,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这就需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优化人才结构、扩大有效供给,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支撑。
二是职业教育改革要深化。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职教20条\,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高职扩招,就是围绕贯彻落实“职教20条”,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和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政策,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推动高等教育结构优化。 三是区域经济发展须升级。据统计,在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中,新增从业人员中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近70%的毕业生在县市就近就业,成为支撑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产业的生力军。当前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高职院校主动融入区域发展,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今年高职扩招100万,将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3
A.近两年各城市之间的“人才大战”,多数突出的还是学历,职业技术人才落户的门槛仍然很高,这其实也是一种人才观念和文化偏见。B.我国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技工在工资收入和社会地位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使得不少技工舍近求远,到国外“打洋工”.
C.我国当前存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将危害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D.国务院印发的“职教20条”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高职扩招正是对这一政策的贯彻落实,它将有效推动高等教育结构优化。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一些技术工种即使高薪也找不到人才的困境,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B.认为中西部地区要优先发展职业教育的看法实际是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上的一种误导,并不利于人才供给和需求在地域分配上的吻合。
C.2012年到2016年间,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始终处于下降趋势,与普通高中招生人数的差距逐年扩大,但与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的差距则在逐年缩小。D.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变革、职业教育改革、区域经济发展升级等因素是高职扩招的有利因素,职业教育应以此为契机加快发展。
6.综合材料,简要分析我国当前应如何破解“技工荒”。(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民间音乐 莫言
四个月前,镇中心茉莉花酒店的店东兼厨师兼招待花茉莉收留了流落到马桑镇的小瞎子。自从马桑镇的人听了小瞎子吹箫,茉莉花酒店生意空前兴隆。小瞎子也施展开了他的十八般武艺,将他的洞箫、横笛、琵琶、二胡、唢呐通通从布袋里拿出来,轮番演奏,每夜都要闹腾到十二点才睡。几十个有一点音乐细胞的小伙子,就连中午休息那一点时间也要跑到茉莉花酒店来,听小瞎子讲几段乐理,讲几个譬如《阳春白雪》之类的古曲。
镇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也不想吃过晚饭倒头就睡,他们需要精神上的安慰与享受,他们需要音乐。虽然小瞎子能够演奏的乐曲他们都已听过,但这些曲子他们百听不厌,每听一遍都使他们感叹、唏嘘不止。对此,小瞎子开始良心不安起来,演奏前,他总是满面羞愧地说:“这怎么好意思,老是这几个曲子……我的脑子空空了,我需要补充,我要去搜集新的东西……”然而,那些他的崇拜者却安慰道:“兄弟,你会的这些曲子就尽够俺们享用了,好东西百听不厌。就像花大姐卖的烧酒,俺们天天喝,从来没烦过,每一次喝都那么上劲,一口下去,浑身舒坦。你这些曲子呀,嗨嗨,就跟花大姐的烧酒一样……”当听到酒徒们把自己的音乐与花大姐的烧酒相提并论时,小瞎子的脸变得十分难看、他的两扇大耳朵扭动着,仿佛两个生命在痛苦地呻吟。那晚上的演奏也极不成功,拉出的曲子像掺了沙子的米饭难以入口一样难以入耳。
4
九月初头,榨糖厂,帆布厂厂房建成,花茉莉准备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还托人去上海给瞎子买花呢西服黑皮鞋——这是为小瞎子晚上演奏准备的礼服。最后,她请镇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写了一块“茉莉花音乐酒家”的匾额,高高地挂在了瓦檐之下。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计划说给小瞎子听。小瞎子对花茉莉的计划感到惊叹不已,认为这个女人确实不简单。而听到自己将在这个安乐窝里永远充当乐师时,他的脸上出现了踌躇不快的神情。
马桑镇的光辉前景,自然也在花茉莉的邻居——开茶馆兼卖酒菜的瘸腿方六、饭铺“掌柜”黄眼、小卖部“经理”麻子杜双三人心中激起了波澜,他们自信本事都不在花茉莉之下,而花茉莉能够如此猖獗,挤得他们生意萧条,实在是借助了小瞎子的力量。
这天下午,三人商议停当,便跨过麻石街,走进了“茉莉花音乐酒家”。正是农忙季节,店里没有顾客。花茉莉正在灶上忙着,为晚上的营业做准备。一看到方、黄、杜到,她连忙停下活儿相迎。她一边敬烟一边问:“三位掌柜屈驾光临,小店增辉哪!不知三位老哥哥有啥吩咐!”
“花大姐,”方六捻着老鼠胡子说,“你这四个月,可是大发了!” “那也比不上您呐,方掌柜!”
“嘻嘻,花大姐挤兑人喽,俺这三家捆在一起也没有您粗呐!” “花大姐,”黄眼道,“您这全沾了小瞎子的光哟!” “此话不假。”花茉莉撇撇嘴,挑战似的说。
“花大姐,您看是不是这样,让小瞎子在咱们四家轮流坐庄,要不,您这边丝竹一响,俺那边空了店堂。”方六说。
“什么?哈哈哈……真是好主意,亏你们想得出,想把人从我这挖走?明告你们吧,没门!”
“花大姐,说实话难听——这小瞎子可是咱四个人一块发现的,你不能独占花魁哪!” “放屁!”花茉莉柳眉倒竖,骂了一声,“想起那天晚上,你们三个人支支吾吾,一个个滑得赛过泥鳅,生怕他腌臜了你们那臭店,连个宿都不留。是我把他领回家中,热酒热饭招待。这会儿看他有用处了,又想来争,怎么好意思张你们那张臭嘴!呸!”
“花大姐,说话别那么难听。俗话说,‘有饭大家吃,有钱大家赚’,好说好商量,撕破了脸子你也不好看。”
“你能怎么着我姑奶奶?”
“花大姐,你与小瞎子非亲非故,留他长住家中,有伤风化。再说,现如今是社会主义,不兴剥削劳动力,你让小瞎子为你赚钱,却分文不给他,这明明就是剥削,法律不允许……”
“你怎么知道我跟他非亲非故?” “难道你真想嫁给他不成?”
“我就是要嫁给他!我马上就去跟他登记结婚。他是我的男人,我们两口子开个夫妻店,不算剥削了吧?你们还有什么屁放?”
“我每月出一百元雇他!”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