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01古典文献学概说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4 .石印本:用石材制版印成的书。这是由公元1796年奥人施纳费尔德(Alnis Senefelder )所发明的制版印刷术,方法是用胶着性强的药墨,把字画写在特制的药纸上。略为干了以后,将药纸覆铺在平整的石版上。揭去药纸,用水拂拭,趁水未干时,滚上油墨。有水的地方,不着油墨,有字画的地方,则着油墨。铺纸压印,就完成印刷。清代光绪年间,点石斋、同文书局及拜石山房等印的《 康熙字典》 、《 佩文斋书画谱》 等,都是石印本中较为著名的。石印术是中国平版印刷的先河。

15 .三朝本:南宋国子监所藏官刻书版,元代时运藏西湖书院,明代初年,又运到南京国子监。由这些书版印成的书,称为“三朝本”。

16 .巾箱本:也称袖珍本。用小块木头刊刻,卷峡狭小,可放在巾箱里,也可藏在怀袖中,携带方便。

17 .书帕本:明代官吏奉使出差回京,习惯上捐出俸钱刊书,常以一书一帕赠送给显贵,称为“书帕本”。

18 .邋遢本:刻版由于流传过久,印成的书籍文字不清者。

19 .监本:指历代国子监所刊刻的图书。明代由于南京、北京都有国子监,所以又有南监本、北监本之称。

20 .经厂本:明代内府刻书,由司礼监的经厂负责。经厂有汉经厂、道经厂等。汉经厂专刻经、史、子、集四部图书。凡是由经厂刻印的书,不论是四部书,还是佛藏、道藏,都称之为“经厂本”。

21 .殿本:指清代武英殿所印行的书。 22 .内府刊本:指清代由内廷刊刻的图书。

23 .官刻本:官府所刻的图书。如宋代的秘书监、茶盐司、嘈司、郡库、郡斋、府、州、县学等;元代的国子监、各路儒学、府学、兴文署、书院、医院等;明代的南监、北监及各王府等所刊刻者。明代皇子均封亲王,这些亲王分封到全国各地,捍卫京城,所以又称藩王,所以明代王府所刊刻的图书,又称“藩刻本”。

24 .局本:清代同治年间,曾国藩成立治山书局,刊刻图书,以振兴文化。其后金陵书局、江苏书局、浙江书局、淮南书局、广雅书局、崇文书局等相继成立。由书局刻印的书,称为“局本”。其中像广东广雅书局所刊印的《 广雅丛书》 ,浙江书局所刊印的《 十通》 、(玉海》 ,都很著名。

25 .家刻本:指著书人家中所刊刻的书。

26 .家塾本、私塾本:宋代私家所刻的书,部分标着“某氏家塾”者,因称之。

27 .坊刻本:坊,指书坊,或称书肆、书林、书堂、书铺、书棚。宋代以来,以建阳、苏州、金陵、杭州、北京等地的书坊最为著名。书坊刊刻的图书,是为“坊刻本”。

28 .浙本:指浙江省所刻的书。其中以杭州、绍兴、吴兴、衙州、建德、台州等地所刻图书,最为精良。

29 .蜀本:指四川地区所刻的书。其中又以成都本和眉山本最具代表性。

30 .建本:又称建刊本,指福建建宁府(今福建省建贩县)及建阳县书坊所刻的书。 31 .麻沙本:指福建阳县麻沙镇(里)所刻的书。

32 .高丽本:又称朝鲜本。韩国在宋代时称高丽,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 年),李氏朝鲜成立,改称朝鲜。古代韩国所刻的书,统称高丽本。 33 .日本本:指日本在清代以前所刊印的中文图书。

34 .影印本:指用现代照相影印技术印行的书。像上海商务印书馆的《 四部丛刊》 诸编、台北商务印书馆的《 文渊阁四库全书》 ,都是影印本。

(二)版本术语

1 .版框:指书版的四周,纵的称“高”或“长”,横的称“广”或“宽”, 通常广度只量

1

半面。以厘米为计量的单位。

2 .边栏:指四周的版框而言,也就是四周的墨线。四周仅一道墨线的,称“单栏”;四周有两道墨线的,称“双栏”;上下仅一道墨线,左右两道墨线的,称“左右双栏”。 3 .版口:也称“版心”或“书口”,指书页的正中间折叠的地方。版口正中有墨线的,称“黑口”,墨线粗的称“大黑口”,细的称“小黑口”, 没有墨线的,称“白口”,无墨线而刻有文字的(通常是书名),称“花口”。 4 .鱼尾:指板心中缝,刻有鱼尾状图形,用以折叠书页时的标志。有“单鱼尾”、“双鱼尾”,多至“三鱼尾”、“四鱼尾”者。墨色的鱼尾称“黑鱼尾”,未填墨色的称“白鱼尾”,以图案构成的称“花鱼尾”,以线条构成的称“线鱼尾”,鱼尾方向相同的称“顺鱼尾”,鱼尾方向相对的称“对鱼尾”。

5 .象鼻:指版口上下两端中缝的黑线(即大黑口或小黑口),似大象的鼻子又细又长而得名。

6 .耳题:有的书在边栏的左上角或右上角,刻一个小框框,称“耳格”或“书耳”。耳格中的文字,称“耳题”,通常是篇名或卷名。左上角的称“左耳题”,右上角的称“右耳题”。 7 .牌记:也称木记、书牌、碑牌、书牌子。通常放在序文或目录后,也有在封面的背面或卷末。牌记中的文字,通常是书坊名称、刻书年月或刻书经过,也有书写类似“版权所有,翻刻必究”的文字。

8 .界格:指书页上的行格栏线。如果是抄本,黑色界格的叫“乌丝栏”,红色界格的叫“朱丝栏”,蓝色界格的叫“蓝格”,绿色界格的叫“绿格”。 9 .天头:也称书眉,指书页上端的空白处。 10.地脚:也称下脚,指书页下端的空白处。 11 .眉批:指在天头所写的批注。

12 .墨围:为使书中的某些字醒目,如注、疏等,在这些字的四周,用墨线围起。墨围的功能,是使这些字显著,易于检索。

13 .墨钉:也称墨等、等子、黑钉。指书中的黑色墨块,表示阀文。 14 .墨盖子:指在墨钉中刻有阴文者。墨盖子的功能,与墨围相同。 15.大题、小题:大题指书名,小题指篇名。

16 .书衣:俗称书皮,指包在全书最外层的厚纸,也有用绢绩制成的,其功能是保护书。 17 .封面:通常放在书衣的次一页。封面上通常有三行字,中间一行印书名,右行印着选辑或编著者的姓名,左行印着藏版处所或梓行者姓名。

18 .书套:指保护书的函套,有四合套和六合套两种。通常用草板纸为里,外敷上蓝色的布做成。

19 .书脑:指线装书钻孔订线到书背间的空白处。 20 .书背:也称书脊,指书册的背脊。

21 .书根:指书册的下端。线装书通常平放,书根朝外,因而藏书者通常在书根处写上书名及册次,方便索取。

22 .书签:指书衣上所贴的纸签,也有用丝织品制成的,用以题写书名。

23 .卷轴装:也称卷子装。它是最早的纸书装订形式,在敦煌发现的写本,多数是卷轴装。 24 .蝴蝶装:也称蝶装。版心向内,左右边栏向外,然后把书页一齐薪在包背的纸上。翻阅起来,好像蝶翼飞舞,以此得名。

25 .包背装:版心向外,用纸捻装订成册,再用书皮包裹书背。这种装订形式,不另穿孔订线。

26 .线装:书口向外,在书脑处打孔穿线成册。

27 .旋风装:将长条横幅折叠成册状,首页与末页连缀,可以循环翻阅,宛转如旋风,故

1

名。此种方式,多用于佛经,所以也称经折装、梵夹本。 28 .龙鳞装:用较厚的纸张,两面书写,称之“叶子”,然后将“叶子”如鱼鳞栉比般粘贴在长卷上。卷起时像卷轴,舒展时可以逐叶翻阅。以其状似鱼麟,是以得名。 29 .毛装:指装订成册,但尚未加工裁整的书册。 30 .包角:指在书的右侧上下两隅,裹以缓绢。

31 .衬纸:采用“包背装”及“线装”的图书,因受潮、虫蛀,在修理时在每张书页中夹以白纸,称之“衬纸”。古书纸张略显黄色,衬纸较新、较白,用洁白如玉的衬纸,夹于发黄的书页中,所以又有“金镶玉”之称。衬纸系套在书页里,所以又称“袍套衬”。衬纸随时可以更新,所以又称“活衬”。

32 .书品:指书的品质。通常就书的纸质、大小、新旧、印刷技术及保存、修补的良好与否,定其优劣。 四、要分辨是否善本

善本的定义,每因人因时而有不同。在宋代,通常是指校勘精审、讹误较少的书。清代张之洞《輏轩语· 语学篇》在“读书亦求善本”条说:\‘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不伪不胭之本也。”又说:\‘善本’之义有三:一曰‘足本’(无缺卷、未删削);二日‘精本’(一精校,二精注);三曰‘旧本’(一旧刻,二旧抄)。”清代的丁丙,他的藏书楼叫“善本书室”。丁氏在《 善本书室藏书志· 跋》 中,说明“善本书室”所储藏的图书有四种:一是旧刻,二是精本,三是旧抄,四是旧校。张之洞和丁丙两人对善本的定义,大致相同,那就是:善本书除了讹误较少外,内容不能残缺,时代要古,校注要精良。时至今日,由于古籍日少,我们现在只要是明末或清初以前的刊本或抄本、稿本,不论好坏,都算善本了。从研究的观点,笔者比较认同张之洞、丁丙他们的标准。我们研究版本学,就是希望能分辨何者为善本,何者为劣本,因为用善本从事研究,才不致受到古书文字讹误和残缺的欺骗。

研治国学,要分辨善本,要熟读各种藏书目录,也要对每一时代刻书的特色做深入的研究。至于与古书有关的相关知识,如历代的纸张、刻书的字体、历代的刻工、历代刻书的版式、行款、装订方法等,都要有相当的认识。

第三节校雠学

校雠,又称校勘,是一种用科学的方法,改正图书在篇章、句读、文字等方面错误的方法。

校雠,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校雠,所校勘的内容,包括文字的错误、章句的错误、篇目的厘定及图书的分类与编目等。

汉成帝时,诏刘向校雠宫中秘藏的图书,每一书校勘完成后,撰写一篇“叙录”置于书前。后来把所撰“叙录”汇成一书,称之为《别录》。这些“叙录”,是刘向校书的成果。今举《列子叙录》为例:

《天瑞》 第一 《黄帝》 第二 《周穆王》 第三 《仲尼》 第四 《汤问》 第五 《力命》 第六 《杨朱》 第七 《说符》 第八

1

右新书定著八章。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中书《列子》五篇,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常书三篇,太史书四篇,臣向书六篇,臣参书二篇,内外书凡二十篇以校。除复重十二篇,定著八篇,中书多,外书少,章乱布在诸篇中。或字误以尽为进,以贤为形,如此者众。及在新书有栈,校雠从中书。已定,皆以杀青,书可缮写。

列子者,郑人也,与郑缪公同时,盖有道者也。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日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而《 穆王》 、《汤问》二篇,迂诞恢诡,非君子之言也。至于《力命篇》,一推分命;《杨朱》之篇,唯贵放逸,二义乖背,不似一家之书。然各有所明,亦有可观者。孝景皇帝时,贵黄老术,此书颇行于世。及后遗落,散在民间,未有传者。且多寓言,与庄周相类,故太史公司马迁不为列传。谨第录,臣向昧死上。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所校。 《列子》书录。永始三年八月壬寅上。

这篇《叙录》 中,校改书中的错字“尽”、“贤”等字,可以说是狭义的校雠。至于把《列子》一书的篇目,定为八篇,并改正杂乱的篇章,又考证此书“不似一家之书”,这些工作,可以说是广义的校雠。

宋代的郑樵,著有《 通志· 校雠略》 ,其内容包括:

《 秦不绝儒学论》 二篇 《 编次必谨类例论》 六篇 《 编次必记亡书论》 三篇 《 书有名亡实不亡论》 一篇

《 编次失书论》 五篇 《 见名不见书论》 二篇 《 收书之多论》 一篇

《 阙书备于后世论》 一篇 《 亡书出于后世论》 一篇 《 亡书出于民间论》 一篇 《 求书遣使校书久任论》 一篇 《 求书之道有八论》 九篇 《 编次之讹论》 十五篇 《 崇文明于两类论》 一篇

《 泛释无义论》 一篇 《 书有不应释论》 三篇 《 书有应释论》 一篇

《 不类书而类人论》 三篇 《 编书不明分类论》 三篇

《 编次有叙论》 二篇 《 编次不明论》 七篇 郑樵在(总序》 中说:

册府之藏,不患无书,校雠之句,未闻其法,欲三馆无素餐之人,四库无蠢鱼之简,千章万卷,日见流通,故作《校雠略》 。

可见郑樵的《校雠略》,偏重在讨论图书编录的方法,碑图书能以善本流传。郑氏的校雠,可以说是广义的校雠。

到了清代,校雠图书的风气鼎盛,重要的校雠学家,如惠栋、王鸣盛、钱大昕、戴震、段玉裁、王念孙、卢文弨、孙星衍、阮元、王引之、俞樾、孙冶让、何绰、鲍廷博、黄丕烈、

1

顾广圻等,都校勘了许多图书,成绩斐然,不过,他们的校雠,比较偏重于误字的改正,可以说是狭义的校雠。

校雠虽有广义、狭义之分,但是其目的则一,那就是使图书的文字、篇章得以精确地流通。为了使图书的文字正确、篇章完善,需要涉及很多的学问和方法。例如校勘的基础学识、图书常见的讹误现象、校勘时所需涉及的资料、校勘的过程,乃至校勘凡例的撰写、校勘记的写作等,都得加以研究。至于校雠学发展的历史、历代重要校雠学家的理念、校雠方法及他们的校勘成就等,也有必要认识,做为从事校做的借鉴。研究这些相关知识,使校做工作成为一有系统的学术,此即为校雠学。

研治国学,何以需要校雠学的知识呢?校雠古籍的目的,是使图书恢复原来的面貌,使研究工作能有正确的论说。这可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说: 一、校雠古书,可补简册错乱、缺脱之失

古籍由于不断传抄,或经过战乱及各种人为因素,常有简策错乱或缺脱等现象,致使今日所见,已非原始的面貌。以《孙子兵法》 一书为例,今日所通行的本子,都是十三篇,其次序是《计篇》 、《作战篇》 、《 谋攻篇》 、《形篇》 、《 势篇》 、《 虚实篇》 、《 军争篇》 、《 九变篇》 、《 行军篇》 、《 地形篇》 、《 九地篇》 、《 火攻篇》 、《 用间篇》 。1972 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出土的竹简中,有《孙子兵法》 简书二百多枚,二千四百余字。根据同时出土的一片用以记篇题的木犊,竹简《孙子兵法》 的篇次与今本不同。今本《 虚实》在《军争》之前,竹简本则在《 军争》 之后;今本《行军》在《军争》、《 九变》 之后,竹简本则在《军争》之前;今本《火攻》 在《 用间》之前,竹简本则在《 用间》 之后(参见文物出版社《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从这里可以看出,今本《孙子兵法》 的篇章,可能经过后人的改易,需通过校雠,才能恢复《孙子兵法》原来的面目。张舜徽先生曾经用商务印书馆辑印的《百衲本二十四史》和殿本《二十四史》校对,发现篇章错乱衍脱的情况很严重,其中比较突出的情况有十种:

(一)复页 《新唐书》 :《 方镇表》 八,多出第六页。与第三、四页重复。( (宋史》 :《 孝宗纪》 三第八页中间与《 孝宗纪》 一第十页至十二页重复四百字。 《 元史》 :《 文宗纪》 五第九页中间与《 顺帝纪》 三第六、七页重复四百字。

(二)脱页 《 宋书》 :《 少帝纪》 ,脱末一页。 《 南齐书》 :《 州郡志》 (下),脱一页。《 桂阳始与二王传》 ,脱一页。《 宋史》 :《 孝宗纪)) (三),脱一页。《 宗室世系表》 (二十七),脱一页。

《 张拭传》 ,脱一页。《 金史》 :( (百官志》(二),脱末一页。 (三)缺行 《 周书》 :《 贺兰祥传》 ,缺三行半。 《 南史》 :( (江倩传》 ,缺一行。 《 北史》 :《 刘献之传和士开传》 、《 韩凤传》 ,各缺一行。《 旧唐书》 :《 音乐志》 (二),缺一行。((李白传》 ,缺一行。《 新唐书》 :《 宰相表》 (上),缺一行。《 宰相表》 (下),缺一行。《 宋史》 :《 田况传》 ,缺十八行。 《 辽史》 :(百官志》 (二),缺一行。 《 元史)) :《 祭祀志》 (四),缺二行。《 达识帖睦尔传》 ,缺一行。

(四)文字前后错乱 《 宋史》 :《 宗室世系表》 (八),第三十九、四十页。

《 元史》 :《 历志》 (二),第十四、十五、十六、十七页。 (五)篇章前后错乱

1

01古典文献学概说 - 图文

14.石印本:用石材制版印成的书。这是由公元1796年奥人施纳费尔德(AlnisSenefelder)所发明的制版印刷术,方法是用胶着性强的药墨,把字画写在特制的药纸上。略为干了以后,将药纸覆铺在平整的石版上。揭去药纸,用水拂拭,趁水未干时,滚上油墨。有水的地方,不着油墨,有字画的地方,则着油墨。铺纸压印,就完成印刷。清代光绪年间,点石斋、同文书局及拜石山房等印的《康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bsru07lky05ej21u0rq9kfa2517te00ka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